美經濟結構是中美貿易失衡主因
2012-3-1 15: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美貿易不平衡一直被美國人拿來說事,他們把美國制造業工人失業等問題都歸咎于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提出應在人民幣匯率、反傾銷以及知識產權等方面施壓中國。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專家指出,經濟結構差異是導致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順差雖在中國,但利潤卻在美國。 不對等貿易方式致失衡
商務部有關專家指出,中美貿易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雙方經濟結構差異。據了解,美國經濟構成主要以金融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經濟結構日趨服務化和信息化,產業結構不斷向著資本、技術和信息密集型方面轉化,物質生產制造業所占比例相對較少,而中國經濟結構主要以物質生產制造業為主。
同時,中美兩方面還存在消費和儲蓄之間結構的不平衡。中國持續貿易順差與中國國內儲蓄率太高、消費率太低有關;而美國持續逆差,則與美國的儲蓄率太低、消費率太高等美國自身方面的問題有關。
中國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美國的比較優勢是高科技產業。目前,中國的比較優勢已經釋放,向美國出口了大量物美價廉的產品,滿足了美國消費者的需求,而美國卻始終對中國沒有開放高科技產品的出口,不對等的貿易方式導致了貿易失衡。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尹翔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產業結構差異是產生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美國做研發多,做加工貿易少。中國想從美國進口很多高技術產品,但他們對華有出口限制,特別是對軍用和軍民兩用品的出口有限制,這也是中國對美國貿易產生順差的原因。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最近表示,美國必須改變其經濟政策,其中包括放寬高科技民用產品的出口限制,以解決與中國的貿易失衡問題。
真正利潤不在順差國
在中美貿易失衡背后,“加工貿易”要特別被提起。
“在中國的出口中,加工貿易占50%以上。”尹翔碩說,在國際分工和產業鏈中,中國做加工貿易比較多,我們的貿易順差主要是來自加工貿易。中國從東亞進口大量機器設備等,加工后形成最終產品銷到歐美國家,所以中國與東亞國家的貿易是逆差,與歐美國家的貿易是順差。國際分工造成了中美貿易失衡。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1年中美進出口貿易總值是4466.4億美元,其中出口3245億美元,進口1221.4億美元,順差2023.7億美元。中國對美國出口中,加工貿易是1756.4億美元,占中國對美國出口的54.1%,加工貿易順差是1537.5億美元。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指出,從利益流向看,在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為投資主導的今天,加工貿易形成的順差是各國名義上的順差,真正的利益不在順差國家,更多是在跨國公司的母公司所在地,子公司在中國加工賺取的利潤,成為其母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
“在國際分工的產業鏈上,控制方還是外國企業。”尹翔碩舉例說,出口到美國市場上的一個由中國加工的6美元產品,成本是1美元,其中原材料占70—80美分,20—30美分的加工費由中國獲得,而大頭5美元利潤,由擁有該品牌的美國企業獲得。在產業鏈中,中國得到的利益很少,因此有學者建議從貿易增加值算(現在是從貿易總值算),若按此標準計算,中國的貿易順差將會大大減少。
美資企業也是順差制造者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出口誰在做?據統計,一半以上是由外資企業在做。海關統計顯示,2011年,全國外資企業出口是9953.3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的52.4%。
可以說,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中很大部分是由美資企業制造的。去年11月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指出,從出口主體來看,中國國有企業對美國的貿易是平衡的,幾乎沒有順差,75%的順差是由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出口形成的,這其中約60%是美資企業。這些企業在中國大多采用加工貿易形式,即原料、市場兩頭在外,大進大出,80%以上的原材料從國外進口,把零部件組裝的流程放在中國,之后再出口,在國內的增值部分僅占其總價值的20%左右。
據統計,目前在華美國投資項目6萬多個,2010年在華實現銷售收入2232億美元。中國美國商會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2010年,85%的在華美資企業實現收入增長,41%的在華美資企業利潤率超過全球平均利潤率。
未來如何改變中美貿易失衡的狀況呢?尹翔碩認為,美國要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管制,提高本國居民的儲蓄率,降低消費,減少進口。而中國則要提高內需,調整產業結構,出口更多高質量的產品,減少靠數量、價格制勝的產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