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經濟信息化工作會召開 物聯網等成發展重點
2012-2-9 16:0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月8日,市政府召開全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傳達貫徹中央、省市相關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工作,表彰先進,分析形勢,安排部署2012年工作任務。這次會議也是全市經濟和信息化系統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尋標對標達標奪標”和“加速提升增效”的動員會。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胡紹軍、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淑玲、市政協副主席方漪出席會議。各區、市分管區、市長,青島保稅港區、高新區管委分管領導,市有關部門和單位分管領導,各區市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中央、省駐青企業、市重點企業和有關單位負責人共260余人參加了會議。
2011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各種困難和矛盾交織的嚴峻形勢,全市經濟和信息化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堅持抓運行、穩增長,抓項目、增后勁,抓轉調、促升級,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工業經濟和信息產業呈現增速企穩回升、效益同步提高、結構持續優化、后勁明顯增強的良好運行態勢,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從經濟指標看,主要有五個亮點:一是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2662.8億元,同比增長20.4%,工業增加值增長13.5%,產值和增加值連續四年保持副省級城市第三位;二是七大產業產值突破萬億,達到1088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86%,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三是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403.6億元,增長24.4%,是“十一五”以來增速最高的一年;四是軟件業務收入351億元,增長60%,總量連續兩年在副省級城市前移一個位次。五是中小企業擔保額達到158億元,增長90%,擔保額居全省第一位。
會上,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項陽青作工作報告,總結了2011年全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分析當前面臨形勢,部署了2012年重點工作;市委常委胡紹軍講話,充分肯定了2011年全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成績,對全面做好2012年各項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積極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1、制定出臺我市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及工信部等五部委《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和工信部《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出臺我市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我市《兩化融合評估指標》,并開展全市兩化融合情況調查。
2、積極開展工業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等級評估工作。開展《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的宣教活動,舉辦多種形式培訓,鼓勵兩化融合示范區市、示范企業在等級評估中先行先試,總結經驗,爭取納入國家區域兩化融合評估試點;力爭工信部“兩化融合深度行”活動在我市舉辦;組織好工信部在北京舉辦的兩化融合成果展。
3、推動區域、行業、企業兩化深度融合。按照“7+6”產業,在單項應用、綜合集成、協同與創新等不同層次培育30個示范項目。在重點行業進行產品層次的兩化融合試點,深入了解企業需求,使企業通過信息化的應用,在產品升級、生產管理和經濟效益等方面有明顯提高。在不同規模的企業繼續進行試點示范,加強工業園區和產業聚集區的信息化建設,推動兩化融合向深度發展。指導兩化融合基礎薄弱的企業,高起點進入單項應用和綜合集成。在相關區市召開現場會,推廣普及兩化融合新的示范項目和發展模式。
4、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加強信息化培訓,組織專家、運營商會診,推廣示范典型案例,加強全市三級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設與應用;扶持第三方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實施專業化服務;鼓勵城陽區建立和完善區域內全部企業在線管理與服務網絡平臺。
(二)大力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
5、實施物聯網示范工程。根據國家《物聯網十二五規劃》和我市《物聯網應用與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在物聯網重點應用領域,培育10個優質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及項目,以此為載體,爭取國家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支持。
6、抓好物聯網發展支撐體系建設。牽頭組織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通信運營商等單位,在智能交通、智能農業、智能工業等領域組建2-3個的產業聯盟,支持物聯網產業較為集中的2-3個區市申報“省級物聯網產業基地”,為青島市申報國家級“物聯產業集聚區”打好基礎。
7、積極培育和引進物聯網關鍵技術和項目。積極推進信息產業在東園西谷集聚發展的戰略部署,圍繞物聯網終端產品、RFID讀寫設備研發制造以及物聯網系統平臺等重點領域,在深圳舉辦針對珠三角地區物聯網研發制造產業的定向招商活動,全年力爭再引進3個物聯網重點項目落戶我市。
(三)積極推進國家三網融合試點
8、按照國家試點方案的要求,積極推動廣電、電信業務的雙向進入。研究出臺《關于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工作的意見》;在雙向進入牌照發放前,組織各試點單位繼續做好三網融合業務的小區試驗,對網絡、平臺、終端等設施進行驗證和完善,為正式開展雙向進入打好基礎。雙向進入牌照正式下發后,組織試點單位做好三網融合業務的推廣應用工作,推動廣電與電信企業之間的合作,力爭全年三網融合新業務用戶達到5萬戶。
9、抓住三網融合試點的契機,制定出臺相關政策,積極鼓勵和推動相關企業加大在關鍵技術、終端產品、解決方案、內容平臺等方面的研發投入,幫助企業拓展市場空間,協調推進廣電及運營商與本地制造和研發企業的合作,有效推動三網融合相關產業的發展。
(四)加快推動各行業電子商務應用
10、營造電子商務氛圍。發揮市電子商務發展工作聯席會議作用,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培育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探討建立市級電子商務物流園區,實現電子商務集聚發展。以會代訓,加大免費電子商務培訓力度,擬舉辦培訓100場,受訓企業4000家;鼓勵和支持新興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力爭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200億元。
11、推動電子商務應用。突出抓好大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提高供應鏈和商務協同水平,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的電子商務購銷體系。實施“青島?阿里巴巴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工程”,推動中小企業普及電子商務。舉辦電子商務服務對接會,促進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和工業企業信息交流和對話溝通。在重點行業舉辦特色網站推介會,提高特色網站聲譽度。
(五)積極推動社區和農業農村信息化
12、以推廣“政民通”系統為重點,積極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堅持政府主導、區市參與、市場運營的推廣模式,在市南區推廣湛山街道、鹽城路街道政民通系統試點的成功經驗,架構社區云計算概念,加快平臺建設,穩步推進社區信息化服務,適時召開全市現場推廣會,從條件成熟的區市社區開始,逐步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爭取今年政民通系統新增2萬用戶。以社區便民繳費為主要服務方式,推廣億城通、利安百通的服務模式。其中,億城通信息化便民系統各項服務交易額突破2億元,交易約600萬筆;利安百通覆蓋區域由市內4區擴展至7區5市,新增社區便民終端網點400個。
13、穩妥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認真落實國家五部委《農業農村信息化行動計劃(2010-2012年)》。突出涉農龍頭企業信息化建設,培育涉農龍頭企業信息化典型,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推動工業帶動一產和三產發展。深化農村信息化體驗中心、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拓展服務內容,規范管理行為,不斷將城市社區信息化的繳費、訂票、培訓等內容向農村延伸,實現培訓農民2萬人次。加強特色農產品網站、專業性網站建設,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六)切實推廣城市一卡通工程建設
14、積極協調推進市民卡(A卡)工程建設。推動牽頭單位按照國家人社部的要求,盡快啟動A卡工程的系統與平臺建設,為實現正式發卡打好基礎。
15、推進琴島通卡的普及應用。繼續做好對琴島通卡公司的業務監管和指導,逐步把琴島通卡的應用范圍向社會管理、物聯網應用等領域擴展,爭取在停車場收費、手機支付、公用事業繳費、出租車應用等方面實現突破;力爭實現琴島通卡應用系統在全市12區市的覆蓋,全年力爭實現發卡量突破200萬張;實現與日照市一卡通的互聯互通,完成與濰坊市一卡通工程互聯互通的前期準備工作。
(七)認真做好信息安全工作
16、切實履行市信息安全協調小組辦公室職責。積極推動市信息安全支撐機構建立和正式運轉,以確保經濟領域信息安全為重點,扎實開展信息安全的協調、檢查工作。加強數字證書認證工作的監管和推進,根據國家《電子認證服務業“十二五”規劃》,開展我市電子認證工作,深化CA認證業務在經濟管理領域的應用。
胡紹軍強調,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做好經濟和信息化工作意義重大。全市經濟和信息化系統要堅持工業在實體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不動搖,緊緊抓住藍色經濟區建設這一重大機遇,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各項工作全面加速提升增效,確保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一是突出規模。各區市特別是縣域五市,要進一步加快工業化進程,加大對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投入,不斷做強做大工業規模。二是突出結構,圍繞抓技術改造、兩化融合,抓定向招商、產業配套,進一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不斷提高工業發展質量。三是突出品牌,加快實施技術創新工程,推進品牌培育計劃,帶動全市工業全面轉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科學發展道路,不斷提升工業發展效益。四是突出集聚,加快老城區企業搬遷改造進度,調整優化傳統優勢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新興產業集聚區,不斷提升產業集聚水平。
針對當前工業運行形勢,胡紹軍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和企業單位,要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變化,加強經濟運行調控和生產要素保障,確保企業生產經營穩定。要堅持不懈抓項目,為產業發展積蓄強大后勁;要堅持不懈抓人才,培育壯大優秀企業家隊伍;要堅持不懈抓服務,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會議還對2011年度全市工業經濟運行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全市信息化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了通報表彰,并為獲得2011年度“青島名牌”稱號的企業代表頒發了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