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李盛霖就努力推進交通運輸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答記者問

2012-2-27 12: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記者:中國的交通設施建設正在迅猛發展。交通運輸部提出繼續抓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努力推進交通運輸科學發展安全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有哪些有利條件? 
  李盛霖:當前國際國內的環境對交通運輸發展來講,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機遇主要體現在:一是中央強調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重點更多放在擴大消費需求、加快發展服務業上。交通運輸作為服務業中優先發展的領域,在拉動消費需求、改善消費環境、挖掘內需潛力、擴大就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 
  二是中央強調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要求財政和信貸政策加強與產業政策的協調和配合,繼續支持具有公共服務功能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在建和續建項目。這為繼續完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加快結構調整、提高服務保障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是中央強調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創新這一強大動力,抓住時機盡快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這為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創新和強化公共服務職能,推進綜合運輸體系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四是中央強調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根本目的,切實辦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交通運輸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領域,這為加快推進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記者:要實現這一目標,當前面臨哪些主要困難? 
  李盛霖:挑戰主要體現在:一是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顯現,國內宏觀調控面臨更多“兩難”選擇,勢必對交通運輸發展帶來新的影響,尤其是國際航運市場持續低迷,交通建設資金緊張,深層次矛盾和新情況新問題相互疊加,保持交通運輸平穩較快發展態勢難度加大。 
  二是交通運輸結構不盡合理,區域城鄉交通運輸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對交通運輸發展的剛性約束不斷增強,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三是人民群眾對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水平的期盼越來越高,交通運輸發展面臨著既要提供覆蓋面更廣的均等化服務,又要提供更高品質的個性化服務的雙重壓力。 
  四是安全生產事故處于易發多發的高峰期,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基層基礎工作仍然比較薄弱,交通運輸安全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記者:如何堅持穩中求進,繼續推進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 
  李盛霖:加強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在總體把握上,要堅持規劃引領、有序推進,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當前,要重視研究解決好資金問題。去年下半年以來,交通運輸建設面臨投資成本上升、融資難度加大的雙重壓力,資金缺口成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部黨組在深入調研、聽取意見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調結構、控規模、保重點、促穩定”的工作要求,推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平穩健康發展。我們要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指導下,繼續創新融資模式,優化投資結構,完善交通運輸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保障機制。建立投資穩定增長機制,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積極爭取融資政策和信貸的支持,積極爭取地方財政資金的投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交通運輸結構調整的引領作用,堅持車購稅等財政資金投入向中西部地區和公益性強的項目傾斜,繼續加大對國省干線、綜合運輸樞紐 、現代物流、節能減排、安全應急、科技創新和信息化等領域的持續投入。 
  記者:交通設施大發展之后,交通運輸管理就是一個大問題。在著力提高交通運輸管理水平方面,交通運輸部有什么考慮? 
  李盛霖:繼續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現代物流業發展。加強綜合運輸頂層設計,優化規劃布局,加快綜合運輸樞紐 建設,推進運輸服務一體化,促進信息資源共享,提高綜合運輸管理效能。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積極培育網絡輻射廣、企業實力強、質量信譽優、集約化水平高的運輸組織主體,推進運輸服務業向現代物流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為社會公眾提供質優價廉、便捷高效的運輸服務。 
  著力提升基礎設施養護管理水平。公路養護要堅持“暢通主導、安全至上、服務為本、創新引領”,逐步實現管理決策科學化、養護作業規范化、路網調度智能化、運營服務精細化、應急救援快速化、路政管理法治化,努力形成高質量工程、高品質服務、高效率監管、高科技支撐、高素質隊伍的養護管理格局。航道養護要以長江干線等內河高等級航道為重點,全面提高航道養護和應急保通能力,保障內河水運暢通安全。 
  加快推進交通運輸節能減排。交通運輸是全國節能減排三個重點行業之一,要大力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為重點,強化科技進步,完善法規標準,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監督管理,構建節能型交通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節能環保型交通運輸裝備體系、節能高效運輸組織體系,實現交通運輸集約、綠色、可持續發展。 
  記者:中央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在注重公平的基礎上,有序推進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李盛霖:積極推進“公路兩個體系”建設。構建“公路兩個體系”,即統籌發展以普通公路為主的非收費公路體系和以高速公路為主的收費公路體系,既有利于充分體現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使公共財政資金更多地投向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也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按照構建“公路兩個體系”的要求,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框架下,我部研究擬定了全國公路網規劃,正會同發改委報國務院待批。普通公路是覆蓋范圍廣、服務人口多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要繼續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投融資政策促進普通公路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在預算安排中逐步增加普通公路建設投資,切實保障普通公路養護資金,不斷完善普通公路網絡,更好地發揮普通公路的基本公共服務效能。 
  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農村公路是農村生產生活的先導性、基礎性設施,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按照“擴大成果、完善設施、提升能力、突出重點、統籌城鄉”的基本要求,堅持工作力度和資金支持力度不減,堅持政府主導、深化改革、統籌兼顧不動搖,重點向西部地區、邊遠窮困地區和縣鄉道改造、連通路建設等方面傾斜,提高農村公路建設水平。要注重源頭管理,優化前期工作;提高建設管理能力,改善工程質量狀況;加強薄弱環節,提高整體服務能力。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新時期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要抓緊組織編制今后10年交通運輸扶貧開發規劃綱要,明確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提高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對外通道的運輸能力,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內的交通聯系,打好新一輪交通運輸扶貧攻堅戰,擴大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覆蓋面,為實現扶貧開發總體目標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記者:交通是關系民生的大問題,交通運輸部對此將采取哪些措施? 
  李盛霖:努力為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作貢獻。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繼續落實和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治理交通運輸領域亂收費亂罰款;搞好旅客運輸和重點物資運輸的服務保障;加快農村物流發展,為物資下鄉、農產品進城提供便捷的配送服務,降低農產品運輸成本,研究解決快遞配送車輛進城難的問題。 
  繼續規范收費公路運營。要按照五部委《關于開展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堅持“政府負責,部門實施,依法清理,標本兼治,全面規范”,繼續做好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切實解決收費公路超期收費、違規設站(點)等突出問題,促進收費公路健康、可持續發展。 
  努力緩解交通運輸擁堵。解決城市擁堵問題,要堅持綜合治理、疏堵結合,實施公交 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制定出臺《城市公共交通 條例》,實施“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推動城市公交智能化建設,提升公交 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要繼續按照“先維護穩定、后調整規范、再提升水平”的思路,落實城市人民政府主體責任,促進出租汽車行業穩定健康發展。要加快重要通道的擴容改造,繼續打通國高網“斷頭路”,建立聯動協調機制,確保路網暢通。 
  記者:交通安全 是受到社會關注的問題,如何不斷提升交通運輸安全發展水平,堅持安全第一? 
  李盛霖:安全發展是衡量一個行業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志 ,確保出行安全是從根本上維護人民利益的重大任務。近期,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堅持科學發展安全發展促進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的意見》,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不斷提升安全發展保障能力和安全發展管理水平。 
  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的理念,大力實施安全發展戰略。堅持把安全發展作為加強交通運輸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核心內容,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貫穿于交通運輸服務的全過程,全面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屬地管理責任,強化責任追究,把安全責任真正落到實處,堅決守住安全生產這條紅線。 
  夯實安全發展的基層基礎。做到“四個更加注重、四個必須到位”:更加注重依法依規從事生產經營建設活動,自覺履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必須到位;更加注重將安全生產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安全生產工作人員的崗位責任落實必須到位;更加注重提高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對安全生產的人財物投入必須到位;更加注重提升人員業務素質和操作技能,安全教育和能力培訓必須到位。 
  完善安全發展的應急保障體系。堅持預防和應急并重、常態和非常態相結合,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完善應急預案,加快交通運輸安全應急指揮體系、應急預警監測系統和應急隊伍建設,加強科學施救方法研究,確保應急力量拉得出、頂得住、作用大、效果好。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