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交易中心“熱”需“冷”思考
2012-2-26 11:5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曹亞慧
關于建設“國家級煤炭交易中心”業界已經談論了多年,從秦皇島到太原,從太原到內蒙古,從內蒙古到北京。一次又一次,醞釀、規劃、設計、建設、運營,每一輪拋的起錨都激起巨大的浪花。但在整體趨熱的大潮中,也需要更多冷靜的思考。
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煤炭進口國。然而大型煤炭交易和物流積聚平臺的長期缺位,卻一直是中國煤炭供應鏈建設的一大短板。不過,近兩年關于國家級煤炭交易中心的建設卻熱起來,山西、內蒙古、河北等競相推出“國家級煤炭交易中心”。
煤炭市場體系的探索
從過去的煤炭訂貨、計劃調撥階段,到煤炭計劃調撥和市場選擇相結合的階段,再到煤炭銷售市場化階段。即從2009年開始煤炭訂貨會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一階段,煤炭流通方式由供需雙方自主談判發展為自主銜接。這個發展變革的過程中,煤炭流通計劃經濟的色彩逐步淡化,市場化程度則越來越高。
事實上,煤炭生產企業與大型用戶之間在長期銷售伙伴的基礎上,開始建立中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通過相互參股、融資等方式鎖定煤炭資源,以穩定和鞏固供需關系。煤炭交易體系建設開始悄悄萌芽并迅速發展。各大煤炭交易市場、交易中心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
2005年6月國務院下發《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為主體,以區域市場為補充,以網絡技術為平臺,有利于政府宏觀調控、市場主體自由交易的現代化煤炭市場體系。”這不僅表明了政府的立場,也指出了市場化的發展方向和載體:隨著煤炭訂貨會的取消,煤炭供需雙方企業實行自由、自主銜接,煤炭交易中心將更多地發揮平衡市場供需的作用。
有專家就曾預言,未來隨著煤炭市場交易越來越多地從幕后走到臺前,中國需要大型煤炭交易中心,掌握煤炭供應鏈話語權。
由于煤炭交易中心這種方式減少了在傳統銷售模式下,產需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價格虛報和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存在的盲目性。煤炭供需主體通過電子交易平臺可以直接協商議價,減少了傳統銷售模式下的中間環節,是對傳統煤炭銷售模式的提升和完善。
作為一種創新性的現代交易模式,有利于形成“既有利政府宏觀調控,又有利于市場主體自主交易”的煤炭市場體系,促進煤炭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有利于形成新的煤炭交易機制,規范煤炭市場經營秩序,調劑余缺、提高煤炭產業效益,減少中間利益的流失,保證有效穩定的能源供應;有利于發揮煤炭產業的基礎作用,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煤炭定價優勢和話語優勢。
一時間,引燃了全國建設“煤炭交易中心”熱潮。尤其是很多煤炭產地一直做著成為“國家級煤炭中心”夢,可至今仍未有夢想成真的。
“國字號”交易中心現身
2月23日,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正式啟動運營。2007年11月,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掛牌成立,從批準成立、投資建設到運營啟動,歷經4年多的時間。
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主任曲劍午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煤炭交易中心模式是目前煤炭行業中出現的一種新興市場模式,它本身既不屬于買方,也不屬于賣方,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以電子交易平臺為技術支撐,為煤炭供需雙方提供服務的第三方交易市場。相對于傳統的煤炭交易零散交易、規則自定的特點,新的煤炭交易方式則制定統一交易規則,注重現貨交易,具有真實性、有效性,有利于市場規范。
據了解,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是集煤炭交易、貨款結算、融資服務、運輸倉儲、物流配送、信息咨詢、會展商務等多種服務為一體的現代煤炭商品交易市場。作為我國第一個由國務院批準建設的國家級煤炭交易中心,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也被看做是“國字號”交易中心。
業界對此的預期是:這個目前國內惟一的“國字號”煤炭交易中心啟動運營后,不但加快著從煤炭銷售轉向煤炭交易的市場化進程,而且更有望在國際煤炭市場形成“中國價格”,增加我國在煤焦等重要能源商品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建設熱潮需理性回歸
近幾年,打造“國家視野”,建設“國家級煤炭交易中心”,成為了一股難以阻擋的熱潮。尤其是煤炭產地區域政府,紛紛把目光聚焦于此,這不僅是為完善煤炭銷售模式,更深層的目標是欲打造“聚集效應”帶動區域發展。
對于煤炭交易中心,所有的產煤地地方政府都傾注了很多熱情,各地煤炭交易中心紛紛上馬。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陜西煤炭交易中心、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東北亞煤炭交易中心等一大批煤炭交易中心相繼涌現。
2009年9月,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投資近13.8億元建設國家級煤炭交易中心,定名為“內蒙古煤炭交易市場”。
2010年1月,東北亞煤炭交易中心在大連啟動。
在此之前的秦皇島煤炭交易中心、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設計之初都提出要建成“全國性”的煤炭交易中心。
以秦皇島為例,從1985年就開始著手籌備的煤炭交易中心,卻在人們的矚目中相繼兩次流產。后來不再大談“全國性”,而是希望建成區域性的交易中心。如今秦皇島港作為全國最大的煤炭集散地,“秦皇島煤炭價格”已經成為國內煤炭市場的風向標。
無論是當初的秦皇島、太原,還是現在的鄂爾多斯,都在打“全國性”的主意,卻都在重復著同一個怪圈——就是任何一個煤炭交易中心,目前都未能承擔起全國煤炭交易重任。
2005年以來,自從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構建全國煤炭交易中心以來,全國各地的煤炭交易中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國內一些具備條件的地區紛紛開始組建煤炭交易中心或交易市場。目前有生產基地的交易中心,像陜西煤炭交易中心、山西煤炭交易中心;也有消費地的交易中心,如廣州華南煤炭交易中心、寧波的交易中心;還有港口區交易中心,像秦皇島煤炭交易中心、大連東北亞交易中心等。截至目前,在各地政府支持下,我國已形成大大小小約30多家區域煤炭交易中心。但實際運作狀況卻參差不齊,亟待規范和引導。
我國煤炭物流“北煤南運”、“西煤東運”的特點決定,煤炭的供需必然是全國范圍流動。但由于受運力影響,煤炭交易中心很難實現產運需銜接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化。
當前,我國煤炭交易中心在長期探索快速增多,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不同的交易中心有不同的地方,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李廷指出:“目前,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煤炭交易方式仍在探索之中。但短期內,由于鐵路運輸瓶頸依然存在,煤炭完全市場化尚存在政策與制度的藩籬,煤炭交易中心的有效運行勢必會受到很大制約。”與此同時,一些交易中心的條件缺失不容忽視,包括煤炭生產、鐵路運輸、煤炭物流園區、煤炭集散園區等煤炭供應鏈各個環節,如何有效整合信息、資金、物流等有關資源成為這些交易中心面臨的重要課題。此外,正在籌備待建的煤炭交易中心需要國家規劃指導,避免重復建設;已經開建或建成的煤炭交易中心,要探索差異化生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