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怎能只拿大貨車“開 刀”?
2012-2-25 15:0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李衛衛
公眾對于空氣質量的高度關注,讓PM2.5治理成為今年北京市政府為群眾擬辦的35件實事中的“頭等大事”。而為了保證這件大事能真正落實到位,北京市再次祭出“組合拳”——不僅全面啟動了多部門、多警種整治車輛違法及尾氣超標24小時聯勤聯動機制,而且還在全市設置了500多處檢查點,檢查尾氣超標車輛。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治污“狙擊戰”中,大貨車成為了被檢查和治理的重點。于是,為了將大貨車“攔截”在三環以外,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門聯合了治安、環保等部門,從市界到城市核心區建立了三道防線,除了嚴格控制本地大貨車闖禁行和尾氣超標之外,更對排放不合格的外地進京貨車實施勸返。
據相關部門統計,這套聯勤聯動機制啟動不過3天,就已經滯留、勸返大貨車多達2000余輛。新年伊始的治污戰役,可以說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可是,在筆者看來,這種通過“滯留、勸返、攔截”大貨車來降低北京城區PM2.5指數的做法,還存在諸多值得商榷之處。
首先,作為此次治理污染物排放重要手段的“勸返”,站在北京市的角度來說,或許效果很直接很明顯。但是從更大的范圍來看,卻難免有掩耳盜鈴之嫌。試想一下,那些違法的大貨車在勸返之后,其尾氣排放依然超標;進不了北京市區,必然要繞行周邊地區。在此過程中,北京市區的污染物可能會有所減少,但污染源卻仍然存在。因此,此舉非但不能從根本上改善空氣質量,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環保部門認為,大貨車嚴重影響了北京的PM2.5指標參數,所以禁止本地及外地大貨車進入三環以內。可是,不讓大貨車進城,其裝載的貨物卻要進城。這樣一來,原來由一輛大貨車裝載的貨物,就必須由載重量更小的貨車分批轉運。而經過這一道轉運,是否會進一步提高貨物進入北京城區的物流運輸成本,進而推高物價?運輸車輛數量的增多,又會不會給城市交通造成更大的壓力?在治污的同時,以上這些也都是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
再者,部分公眾對于交管部門給出的“北京的氮氧化物污染源有33%來自柴油貨運車輛”這一說法也有頗多質疑。在他們看來,將污染大氣的“板子”完全打在貨運車輛上,本身也有失公允。
按照一位網友的話說,柴油發動機本身應該比汽油機清潔。但是在國內,由于油品質量的問題,不僅柴油發動機的清潔性無法正常發揮,而且貨運車輛的排放升級也遇到了相當大的阻礙。因此,要降低貨運車輛的污染物排放,也需要兩大石油巨頭改變目前柴油質量“不給力”的現狀。此外,一些公眾也認為,在治理大貨車的同時,相關部門也應該在北京數量龐大的公車上做做文章。
看來,要想把PM2.5治理這件 “頭等大事”做到讓百姓真正滿意,單單將治污重拳施向大貨車,顯然還遠遠不夠。整治大氣質量,除了需要多部門聯動外,更需要政府在決策時,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出發,均衡考慮各方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