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寰:破解農產品“賣難買貴”重在優化物流供應鏈
2012-2-25 14:5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近些年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邊是農產品豐收,農民發愁賣不掉。一邊是城市里菜價高漲,市民直呼買不起。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何破解農產品賣難買貴的頑疾?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日前接受了央廣經濟之聲采訪。
“賣難買貴”問題還在于我們國家農產品流通過程的中間環節太多。一方面,農民大幅度的利潤都被中間的環節所吸收,農民掙不到錢,消費者出錢買農產品的價格很高;另一方面由于中間環節比較多,所以信息不對稱,農民得不到市場的正確信息,所以在盲目的生產。最近我做一個茶葉方面的調查研究,被告知一個茶葉的中間流通環節的利潤是150%,農民辛辛苦苦生產一斤茶賣100元,到了消費者手上是比250元更高。優化我們農產品供應鏈,通過縮短中間環節和農超對接提高農產品的供給,是破解農產品“賣難買貴”比較好的方法。
如何減少中間環節?我覺得還是優化農產品的供應鏈,也就是說壓縮當中的環節。比如說把中間的經紀人、批發商盡可能的減少,流通環節少了成本就下來了,物流成本也降低了。
今年一號文件做出明確部署,要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布局,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這個政策是非常好的,特別是農村集貿市場現在非常急于建設,而且農村居民買東西很不方便,質量很不好,所以我覺得農村集貿市場的建設對發展農村消費市場是很重要。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即使有農村集貿市場的建設,但是我們還要優化,要防止假冒偽劣的產品。這方面我覺得很多事情需要做,但是這個理念是非常好的,非常有用。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要創新農產品的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來發展訂單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管理等現代交易方式,這樣的政策如何來評價它的落實和發展的效率?關鍵還是要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市場流通體系,再好的設備如果沒有很好的管理就發展不了。所以我一直說改變我們傳統的農產品的流通模式,讓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流通,農業改成訂單農業,改成農產品生產者直接把產品供應給超市、供應給學校,農超對接、農校對接,這種新的模式我覺得非常重要。
中央一號文件今年還著重提出了要完善農產品市場的調控,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還有市場的穩定,保證價格的合理水平。調控農產品市場非常有利于穩定物價,就像我們做衣服一樣,根據我的身體來量身去做,衣服看上去更好看。但是當初你有很大的難度,因為難度很大,變動很高,所以預測的可靠性就要靠科學的手段,“蒜你狠”、“豆你玩”這些其實是人為操作的結果,是損人害己,所以我覺得政府需要強化監管機制,明確游戲的規則,對于炒作農產品供需,操控物價的做法要形成立法。
一號文件中對于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突出強調了三個方面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創新方式創新還有市場調控三個方向。這個提法很好,通過實施建設方式創新三個方式可以來有效的制定我們農產品的標準流通,這樣可以縮短我們和發達國家流通方面的差距。我們國家大部分產品還是通過怎么生產怎么賣品,通過歷史的交易來進行,無法通過拍賣的方式進行,所以說目前我們國家所需要做的事情是怎么能抓好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怎么能抓好農產品的標準化流通,實現農產品流通的現代化。(根據經濟之聲相關稿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