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公路》彰顯崛起的公路文化
2012-2-24 14: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九十年歷程,八萬里關山。中國共產黨成立的1921年,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在德國誕生了。斗轉星移,1988年被稱為中國高速公路的元年,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在上海建成通車。短短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從零起步的中國高速公路,長度已經超過了7.4萬公里,僅次于世界高速公路總里程最多(8萬公里)的美國。而公路通車里程也由解放初的8萬公里增加到目前的400多萬公里,僅次于美國而居世界第二位。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公路》第一次全面展示中國公路發展歷程和建設成就。該片以首都北京的零公里標志作為起點,沿著中國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部路線行進,遍訪了中國,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視野里,在自然、人文、科技和經濟的交錯中,通過路與人之間質樸而密切的聯系,以客觀的態度,真實的故事,優美的畫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向觀眾傳遞沿途的所見所聞。
公路是文明的延伸
在人文歷史的輝映下,緊扣公路建設帶來的區域發展變遷這個主題,該片呈顯濃郁的史詩特質。
在江蘇連云港到新疆霍爾果斯公路全線貫通時,亞歐12個國家交通部長聚會古城西安,圍繞這條路熱情地談論起一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絲綢之路”。而“連霍路”被人們賦予“新絲綢之路”的美譽。
它橫貫中國大陸的東、中、西部,全長4395公里,途經6個省,是中國建設的最長的橫向快速陸上交通通道。最西端的霍爾果斯口岸,遠在隋唐時便是古代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驛站。如今,霍爾果斯口岸是新疆與中亞各國通商的重要口岸。《中國公路》亦古亦今、亦商亦文地再現了這條商貿之路。今天,當海港與大漠相連,古絲路上的人們正用新思路,續寫昔日的輝煌,繼續文明的傳遞。
攝制組在公路上越過時空遠眺那昔日的古道和今日的坦途。觀眾通過該片在連霍高速上與絲綢之路并行,在青藏公路上與唐蕃古道并行,在昆瑞高速上與滇緬公路并行,在渝昆高速上與南方絲綢之路并行,在滇藏公路上與茶馬古道并行,在京珠公路上與西京古道并行。從歷史到現實,公路是文明的延伸。
古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瓷器之路,宋元之后,景德鎮的青白瓷和青花瓷已經是海上貿易的主要商品。“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古港泉州繁華勝昔。沒有公路,福建百姓靠雙腿走遍了世界;一條條公路通起來,福建又讓世界的“腿”邁向了福建。梅關古道,是由唐代名相張九齡率領嶺南人民開辟而成,沿著這條路北上,穿越湘煙楚云,嶺南文化迎來中原文明。沿著這條路南下,從珠江口岸的海上絲綢之路出發,南粵兒女勇敢走向世界。
公路改變著中國,中國牽動著世界。邊境貿易的口岸,在本片中作為中國公路的神經末梢,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全面呈現的同時,也對公路發展的世界性價值進行了再發現。
公路是科技的延伸
科技之路是該片呈現的又一個重要內容。
在公路修建中,流沙是世界級難題。迎閆公路是中國第一條沙漠公路,它橫穿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長達39公里。為降服高達5-17米的流動沙丘,技術人員營造防風固沙林帶,扎設麥草方格沙障,鋪砌礫卵石,撒種草籽;在沙漠中鉆出百米深井,汲取地下水灌溉草和灌木。過去人跡罕至的“生命禁區”,已經成為了旅游勝地。凍土技術也是世界級難題。中國多年凍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2.3%,高海拔多年凍土面積為世界之最。這是大自然對中國筑路人意志與智慧的考驗。凍土問題的解決使公路通向了墨脫縣,它曾經是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鹽漬土也曾經是公路施工的攔路虎。察爾汗鹽湖至格爾木的察格公路,鹽漬土遍及整個路線區,溶蝕、凍脹、翻漿,為建設者設下了一個個陷阱。如今,那里厚達15-18米的鹽蓋構成天然的鹽橋,全長32公里,承載能力每平方米達600噸,堪稱橋中之最。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南北氣候分界線,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天然屏障。司馬遷曾感嘆:“秦嶺,天下之大阻也。”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可謂世界級工程,被譽為“中國第一長隧”,乘車15分鐘即可輕松穿越秦嶺。為此,建設者建設了3個世界水平的試驗基地,取得了20余項重大突破。天塹通途,跨越長江的大橋,也是公路發展激揚的旋律。全長6300千米的長江,很少有人知道,迄今已經橫跨127座大橋。而新中國成立之前長江上沒有一座橋,改革開放之前也只有3座長江大橋。
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沿海高速蜿蜒5700公里,公路和橋梁把眾多優良港灣、沿海島嶼勾連起來,構成世界最長的風景線。《中國公路》形象地告訴我們,在一系列技術上公路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橋梁、隧道的建設已經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
公路是希望的延伸
“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公路快富。”成為令中國人牢記的一句話。“‘經濟發展,交通先行’是政府理念,‘要想富,先修路’是百姓心聲。”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接受筆者采訪時說。
一座座跨江越海的大橋,一張張密集的公路網絡,“一小時經濟圈”“二小時經濟圈”“三小時經濟圈”,從“世界屋脊”到四川盆地,從三江源頭到三峽庫區,從茫茫戈壁到熱帶雨林,從繁華都市到邊遠鄉村,《中國公路》表達和挖掘的,不只是公路交通給經濟社會帶來的物質層面的變化。
高速公路成了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急先鋒,它濃縮了時間與空間,提升了人們的生活速度。高速公路開通后,沿線城市間構成一種市場共同體,原先的區域被解構了,城市的經濟關系貼近了,大市場隨之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紛紛整合。當然,公路也切割了自然經濟小農愿景的藕絲。這些思想,也在該片中得到了反映。
原來人們選擇工作、選擇配偶、選擇居住地,“距離”都是需要優先考量的因素。現在,公路使“距離”不再是生活中難以克服的障礙,人們的時空觀改變了。空間因“路”而變得越來越大,視野、見識、交際圈等,也因此越來越大,機會也越來越多,在這種“越來越”中,人自身的發展得到了促進。
《中國公路》的拍攝過程也是一次公路文明之旅。攝制組的車隊從云貴高原到青藏高原,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到黃土高原,越過遼河、越過湘江、越過贛水,穿越秦嶺、太行山、祁連山、昆侖山、橫斷山……
不同地域的特色美景,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時尚絢爛的現代文明,使每集影片都有不同的感受。車輪滾動,音樂響起,路的前方,讓人興奮,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