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難免
2012-2-23 16: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頻繁發生,尤其是美國針對中國采取的貿易保護政策,使中國承受著越來越多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或“懲罰”壓力。中美貿易爭端從未止歇,既反映了中美貿易結構性失衡矛盾進一步激化的一面,也反映了貿易爭端下中美兩國國家利益博弈的一面。 盡管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多次劍拔弩張,但理性看,雙方發生貿易戰的可能性并不大。對于雙邊經貿關系中出現的摩擦,雙方可以通過協商謀求合理解決,而不是一味地采取制裁手段將雙邊經貿關系帶入困境。在中美經貿關系上,中美雙方應著眼于未來,共同面對現實。
美對華新一輪“雙反”恐在醞釀中
中美貿易不均衡問題,既是近年來導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中美經貿關系中積怨最深的問題。
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美方將重點放在“消除貿易不均衡”上,反復強調人民幣匯率嚴重低估是導致中美貿易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把人民幣匯率問題作為向中國施壓的手段,以此從根本上解決中美貿易不均衡問題。近期人民幣面臨的新一輪升值壓力,與美對華貿易政策強硬不無關系;中方則認為,造成中美貿易不均衡的原因并非人民幣匯率問題,不應將人民幣匯率“政治化”,而美方過度渲染中美貿易不均衡和人民幣匯率問題,嚴重影響著兩國經貿關系。奧巴馬政府上任后,在有關人民幣匯率和中美貿易爭端問題上,對華政策不僅沒有放寬,而且更加趨于強硬化,并始終沒有放棄對人民幣升值實施壓力。
近期,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表示,“中國由政府主導的貿易體系對全球貿易系統構成威脅,損害了貿易伙伴的利益”;美國總統奧巴馬則在不久前的《國情咨文》講話中特別強調,“當我們的競爭對手(中國)不按規則行事時,我不會袖手旁觀”。奧巴馬還表示將建立一個貿易執法部門,專門負責調查所謂像中國這樣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由此可見,近期美對華貿易政策的表態,反映了美對華貿易政策的強硬,或許美國針對中國采取的新一輪貿易“雙反”攻勢正在醞釀中。未來,美國針對中國采取的貿易“雙反”攻勢范圍有可能不斷擴大,由傳統的紡織及化工等領域,進一步延伸到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其它工業產品領域。
中美發生貿易戰可能性幾何?
現階段,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是否會引發貿易戰?目前來看,可能性并不大,也不現實。
實際上,在國際貿易中,只要存在著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各種貿易摩擦就不可避免,在貿易領域中的國家利益博弈也在情理之中。但這種貿易摩擦并不等同于貿易戰,也不意味著貿易戰不可避免,中美間存在的貿易摩擦同樣不能例外。應該看到,中美間出現的貿易摩擦問題是全球范圍內許多國家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的情況下,中國自然成為一些國家的目標,這一現實問題已經由來已久,其中也存在于中美貿易關系中。
應該看到,當前美對華貿易摩擦還局限于貿易爭端領域的保護政策,是在WTO規則許可范疇內,不等同于貿易保護主義,也并不意味著能夠上升到貿易戰的程度。中美間通過對話和磋商機制消除分歧的可能性始終存在,啟動WTO爭端解決程序依然必要和有效。同時,中美貿易爭端所涉金額占中美貿易總額比重微不足道,并不足以釀成全面的貿易戰,輿論的過度渲染顯然放大了中美貿易摩擦。另外,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美國國內彌漫著層層反華情緒,美對華貿易政策的真正意圖是通過加大反傾銷、反補貼措施力度不斷向中國施壓,而不是要發動貿易戰。美對華貿易政策強硬力度的加大,既有形勢所迫,也有現實的平息國內不滿情緒的復雜因素。
中國如何應對日增的國際壓力?
中國加入WTO以來,對外經貿關系取得了巨大發展,但與有關國家的經貿矛盾也此起彼伏,主要表現在貿易失衡、貿易摩擦、人民幣匯率、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等領域。客觀分析中國對外經貿關系中的矛盾和共同利益,通過平等、富有誠意的對話來協商解決相關問題,依然是最好的選擇,這有助于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經貿合作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助于開創中國對外經貿關系的新局面,應是中國對外貿易始終遵循的基本原則。
然而,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趨勢的大背景下,在與相關國家的博弈中,如何使中國突破國際“圍剿”仍需要深入思考,我們一方面要有更為現實的對外貿易方針,另一方面也要做好長期應對貿易摩擦的措施和思想準備。
從當前中國的對外貿易狀況看,在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下,必然出現貿易總額迅速擴張、貿易順差和外貿依存度不斷上升、出口地區過度集中、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貿易伙伴國聚集不滿情緒上升等現象,這些現象也客觀上成為威脅中國對外貿易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加快優化中國出口結構、轉變中國外貿增長方式的大背景下,從外貿安全角度考慮,現在我們一方面需要充分考慮貿易伙伴國的承受度,另一方面也應加大應對各類訴訟案的力度,同時徹底解決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顯然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