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系統再造整車物流管理中的業務流程
2012-2-2 13: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新的流程中,關鍵的有兩個地方:一是通過采集隨車標簽信息,對車輛事先規定的銷售地區進行校驗,避免串貨(車)現象的發生;二是采集車輛標識車輛狀態的物流信息,與前面幾個環節一樣,實現對車輛狀態的追蹤。
整車下線出總裝車間流程引入RFID系統后,整車物流管理的流程發生了較大變化。重新設計如下的業務流程:
(1)出廠前檢查(Pre—DeliveryInspection,PDI)汽車出廠前所進行的質量檢查。實際應用中,主要是針對有關汽車外觀的質量所作的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各種內飾、安全帶、車內外后視鏡、擋陽板、地毯內襯、收放機、燈具、外觀等方面。當發現存在質量問題時,予以登記并在車間內解決好質量問題。實際上,有的汽車制造商也將PDI稱為售前質量檢查,檢查范圍地點不僅僅局限于出廠之前,而且包括一切的在汽車進行交接的物流環節,在各種入處理之前,有所終點進行相應的PDI檢查。本文采取的正是這種方式,因為這可以有效的記錄汽車下線后在供應鏈各物流環節發現的質量問題,為汽車的質量追蹤提供依據。
(2)人員與車輛在駁運過程中的“綁定“為駁運員和車輛分別佩戴安放電子標簽一枚,在總裝車間出口處設置固定式讀寫器一部和指示燈一盞,讀寫距離小于3m(距離的選擇需要參考出口處的空間大小)。駁運員取得車輛后,將自身人員電子標簽附著在車內后視鏡上,當然也可以視實際情況放置,只要不影響讀寫器的讀操作,注意避免與車輛標簽重疊,駕車駛出總裝車間。讀寫器讀取人員標簽和車輛標簽后,首先判斷人員的綁定狀態,當人員標簽不存在與車輛的綁定狀態時,對二者標簽進行綁定,指示燈顯示綠色,完成出庫;當人員標簽仍與其它車輛存在綁定關系時,指示燈顯示紅色予以報警,拒絕駁運員進行整車出庫。有關解除人車綁定操作在駁運車輛的目的地總廠庫的庫管員處。
總廠庫和中轉庫流程
(1)入庫處理
整車入庫處理是整車在整個物流供應鏈上的短暫停留。入庫管理員根據采購單的數據,在整車進入總廠庫或者中轉庫之前,進行入庫汽車的資料核對和相關質檢等。當發現質量或者數量不符合要求時進行適當的修正或者退貨處理,輸入數據庫存根。對于退回的存在質量問題的汽車,需要對質量問題進行分類并且錄入系統,為質量追蹤和質量改進提供直接依據。
經過相關根據現實中入庫操作的分析,該處理模塊除了一般性的業務需求外,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有為縮短駁運員查詢空車位時間而設計的庫位管理以及為解除人車綁定而設計的駁運員入庫確認。
1)入庫車輛質量檢驗
每輛汽車都附有一張隨車質量檢驗確認單,在汽車進入總廠庫或中轉庫之前都應當有接收方對該車進行相應的質量檢測的過程,避免盲目簽字確認。入庫車輛質量檢驗的主要內容即PDI處理,在車輛進入總廠庫或者中轉庫之前,車庫管理員事先對車輛外觀等方面進行詳細的檢查,檢查方式主要通過目視進行,必要時也可以借助相應的檢查工具進行探測,對可能出現的缺陷如蓄電池的破損漏液、離合器分離不徹底、隨車工具和文件的缺失、車身油漆刮傷等問題予以排除。除非一切符合要求,否則庫管員應將發現的質量問題進行系統錄入,實時登記。PDI處理一方面為質量追溯和質量改進提供了數據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每次PDI處理都需要相關負責人予以簽字確認,避免了當出現質量問題時,汽車發送方(總轉車間)和接收方(總廠庫或中轉庫)之間出現責任互相推諉的現象。
2)駁運員選位停車
經過PDI處理便可以將車駛入車庫。為了實現對在庫車輛的有序管理和準確快速的查詢,需要對庫區的車位進行管理。
先前對于汽車入庫車位的確定往往根據庫管員的經驗提示或者有駁運員自己在庫區自行尋找狀態空閑的車位。采取這種停車方式有三個弊端,一是在庫位尋找方面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二是由于沒有對庫區車位進行統一劃分管理,駁運員停車位置的選擇具有隨機性和盲目性,致使入庫車輛的停放往往雜亂無章,這將給日后的盤點工作和出庫處理帶來很大的麻煩,很可能導致出錯操作,三是車輛停放人員(駁運員)與最終車位信息錄入系統的人員(庫管員)不是同一人員,即使對庫位進行系統管理,也很可能導致實際停放位置與輸入位置發生錯位現象,增加物流工作流程的復雜程度,延長了物流操作時間,間接的增加了物流成本。
針對以上問題,設計出的新流程即駁運員選為停車應當能夠為方便物流管理、縮減選位操作時間服務。對車庫車位的設計方案是:將每個總廠庫和中轉庫的停車區按照所停車輛的車系或者車型劃分為若干區域并對每個區域進行編號(例如:A,B,C,D,E5個區域),區域之間應規劃有車輛進出總通道,根據每種車型的生產數量以及車庫對該車型歷史存儲數量估算出該區域大致停放車輛的容量,依據存放車輛容量的大小,選取適當的平面坐標參照對各區域進行車位容量的劃分并設計唯一性標識信息(如A0lOl,表示該車為位于A區第l道第l位),最終使得駁運員或者庫管員能夠根據該標識快速的找到車位的物流位置。需要指出的是,在進行區域及車位劃分時,區域之間通道的寬度和車位之間的相互間隔大小要充分考慮到各種車型的空間尺寸,既不能過于擁擠而不利于車輛的調撥出庫,也不能過于稀疏而浪費存儲空間。
總廠庫和中轉庫的車位由MIS系統統一管理,管理內容主要包括對車位本身編號等基礎信息的維護和個車位狀態信息的管理。對每個車位,每進行一次車輛進入或駛入操作時,系統應該及時對車位的狀態及時更新。
根據以上分析,駁運員選位停車具體流程是:駁運員將車駛入庫區后,由安放在庫區入口處的可視化設備對車庫中當前允許停放該車型車輛的空車位進行提示,根據這些提示,將車輛駛入其中某一個車位,并記下所停車位的編號或者名稱。
3)入庫確認
入庫確認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中涉及庫管員操作的是確認駁運員已經將符合訂單要求的車輛駛入車庫中,統一收回駁運員上交的各種隨車資料和鑰匙,一系列確認工作完成后,通過系統對駁運員和車輛的綁定狀態予以解除,否則如果人員與車輛的綁定狀態沒有解除,駁運員的后續駁運工作無法完成,因為當駁運員下次前往總裝車間駁運車輛時,由于綁定狀態未被解除,系統將發出警報禁止駁運,提示駁運員是否相關手續鑰匙沒有上交。涉及駁運員的操作主要是向總廠庫或中轉庫的車庫管理人員提交所駕駛車輛的鑰匙和相關隨車資料單據等,待庫管員收取確認后,安裝在庫管處的RFID讀寫器讀取出該駁運員的隨身標簽信息,系統根據先前綁定信息調出與該駁運員對應的車輛,駁運員向系統中錄入車輛在庫區具體的停放位置信息,系統也將根據錄入的信息及時更新車位的狀態。
(2)在庫處理
在庫管理是指為了能夠安全經濟的保持在庫物品原有質量水平和使用價值而采取的各種措施。對整車的在庫管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在庫車輛的質量信息實時的檢測,短時期內入庫車輛的盤點核對(包括數量核對和車輛所占車位的調整),一定時間間隔進行的盤庫工作。對車輛質量的實時監測流程實際上可以歸為PDI處理,即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可能時車體在閑置狀態產生的外觀問題等可以直接錄入系統,該部分內容前文已述,因此下面著重對后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入庫車輛核對
一般情況下,由總廠庫或中轉庫的庫管員執行的入庫車輛核對主要是對近期入庫車輛的數量進行核對,根據系統已有的入庫單據與實際入庫車輛進行對比,以保證物流信息的準確性。此外,通過相應的設備掃描庫區車體電子標簽,檢索車輛所停車位,并與實際停放位置進行核對,若二者不一致,進行相應的修改處理。為提高庫管員操作效率,入庫車輛核對處理需要借助于RFID手持式讀寫器。
RFID手持式讀寫器可選配多種功能模塊,適合于需要移動采集數據的各種場合,可用于倉庫物流管理、資產管理、零售物流、集裝箱管理、企業運輸和自動化生產線等領域。它可以通過無線通信技術,提供適合幾乎任何移動環境的解決方案,自主靈活,并且可以進行相應的數據處理,自動保存數據。RFID手持式讀寫器有兩種模式:在線應用模式和離線應用模式。在線應用模式下,需要在應用環境中部署無線網絡環境,當前常用的是符合IEEE802.11網絡規范的Wi—Fi布網,通過手持機無線上網的傳輸功能與系統服務建立實時的數據連接,完成實時數據傳輸功能,實現相應數據處理功能,其顯著特點是在線實時處理,相當一個可以進行網絡操作的客戶端。無線應用模式不需要在應用環境中部署無線網絡,RFID手持式讀寫器可以在離線的狀態下,一次讀取多條電子標簽信息,利用自身的數據存儲功能,暫先將讀取的數據集進行本地存儲,待所有讀寫操作完成后,與系統服務進行對接,將本地數據上傳到數據系統,再由系統進行統一處理。無線模式雖然不具備在線實時操作功能,但是由于其不需要部署無線網絡環境,省去了初期的安裝操作及各種安裝費用,在一些實時性要求不高的系統中,無線模式具有較廣泛的應用范圍。整車物流中,在進行車輛入庫核對的操作中,選取RFID手持式讀寫器一部,采用無線應用模式。總廠庫或中轉庫管理員根據上一天車輛入庫記錄以及相應的車輛占用車位信息,利用RFID手持式讀寫器進入車庫,讀取隨車電子標簽,每讀完一輛車,對車輛實際占用車位與系統中記錄該車所在車位(在入庫確認時有駁運員填入系統)進行核對,一旦發現二者不一致,則通過手持機存儲下該車實際車位。待所有車輛掃描完畢,將手持機里面存儲的車輛電子標簽信息(主要是標識性信息車輛VIN碼)上傳到管理系統,由系統完成車輛數量的核對和車位的修改。
2)盤庫操作
盤庫就是對庫存存貨進行盤點并與賬面核對,以檢查盈虧,明確責任。傳統的盤庫多是以人工操作方式進行,采用紙質單據的形式,查找貨物實際在庫數量與賬面應有數量的差距,當二者不一致時,應找明原因并進行相關修正和處理。
本小節設計的盤庫流程在最終功能的實現上與傳統的盤庫是相同的。關注的重點在于將RFID這一先進的信息采集技術融入到盤庫操作中,達到簡化庫管盤庫操作,提高盤點準確性的目的。操作中,采用的設備是RFID手持式讀寫器及其無線應用模式,具體流程是:庫管員運用手持機掃描車庫中隨車電子標簽,每讀取一個標簽,將該標簽信息存入手持機中,所有在庫車輛掃描完后,將這些車輛的電子標簽信息上傳至管理系統,系統根據歷史的出入庫記錄可以計算出賬面應有車輛記錄,將賬面信息與實際在庫車輛信息進行核對,便可以產生出此次盤庫的盤盈盤虧數以及相應的車輛。這一核對過程是自動完成的。
(3)出庫處理
出庫物流是指將在庫的車輛運往經銷商或者最終客戶的過程。對于總廠庫而言,出庫物流主要是指將車輛運往分布在各地的中轉庫或者直接運送到汽車經銷商,對于中轉庫而言,出庫主要是將車輛運往各個汽車經銷商。雖然總廠庫和中轉庫出庫物流的目的地有所不同,但是在操作上確實相似的。在本文設計的出庫處理流程中,除了應用了RFID信息采集系統外,還應用了旨在對物流運輸路線進行規劃和整車運輸狀態進行全程跟蹤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GPS即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是具有對海、陸、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它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動化、高效益等顯著特點,成功地應用于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航空攝影測量、運載工具導航和管制等領域。GPS系統包括三大部分:空間部分一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一GPS信號接收機。其主要功能有:實時位置跟蹤、歷史軌跡記錄回放、報警目標監控,監聽車內聲音、車內圖像拍攝、設置車輛防盜、超速限制、行駛區域限制、發送調度短信、設置車內免提通話系統、自定義標注地點和路線、用戶信息管理等。
出庫管理主要包括兩部分操作:車庫入緩存區和車輛GPS綁定跟蹤。
1)入緩存區
物流人員首先到庫區辦公室領取出庫車輛清單和車輛鑰匙,領取鑰匙時,庫管員首先在系統中選中需要進入緩存區車輛VIN碼,庫管員向駁運員發放車輛鑰匙和入緩存區車輛清單。駁運員根據出庫車輛清單上車輛車位信息,分揀出庫車輛,開至倉庫緩存區指定區域。完成入緩存區工作后,回到庫區管理辦公室交還車輛鑰匙。在緩存區入口處安裝RFID固定式讀寫器一部,用以讀取進入緩存區的車輛信息,其目的有兩個,一是統計車輛出庫數量,二是告知系統當前車輛所處的物流節點,便于實現對車輛的狀態追蹤。
2)物流運輸車輛與整車的關聯
在物流公司的每輛貨運車上,安裝GPS衛星定位監控終端以及衛星天線。就簡單的跟蹤定位而言,可以選擇通用型的監控終端。物流人員與總廠庫或中轉庫完成車輛的交接后,將第三方物流公司貨運客車的標志性信息(如車牌號)與所托運車輛的標識信息(VIN碼)進行關聯綁定。在運輸過程中,由于所運輸的整車可能對應與不同的銷售客戶,客戶需要查詢訂購車輛的位置信息,只需要輸入貨物信息。將這個信息通過適當的處理轉換為登陸GPS客戶終端的身份驗證,便可以直接查看到貨物所在車輛的具體地理位置等相關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處理上述兩個操作環節外,在車輛出庫之前,每輛車還需要接受第三方物流人員的質量檢查,即PDI處理。
整車入經銷商流程
在汽車經銷商入口處安裝RFID閱讀器一部,第三方物流公司將訂單車輛運抵經銷商處時,卸貨后將車輛開往經銷商車庫中,在駕駛過程中,安裝在入口處的RFID閱讀器讀取車輛前擋風玻璃上隨車電子標簽的信息后,首先根據系統總想要的解碼規則,對標簽信息進行解析(車輛規定的銷售區域),若信息中規定銷售地的信息與RFID閱讀器所在地信息(經銷商地理區域信息)一致,車輛可以順利通過,并且此時系統將會自動添加該車輛的信息;否則,一旦發現車輛規定銷售地信息與實際發往目的地不一致時,由系統發出報警信號,提示發生車輛“串庫”現象,經銷商拒絕收貨。
新的流程中,關鍵的有兩個地方:一是通過采集隨車標簽信息,對車輛事先規定的銷售地區進行校驗,避免串貨(車)現象的發生,這樣通過銷售終端對汽車銷售市場進行監管,比起汽車銷售過程中的監管要容易,即使一些銷售商不安規定強行接受串貨車輛,系統也會自動拒接受有關該車輛的信息,最終還是能夠查到發生串貨的具體車輛和責任人;二是采集車輛標識車輛狀態的物流信息,與前面幾個環節一樣,實現對車輛狀態的追蹤。
在整車物流管理環節,對RFID的應用模式采用的是開環式資源型的模式,標簽在整車下線之后便作為對車的一部分,是汽車的身份憑證,因此與當前有些工具性應用方式不同的是,在車輛運抵經銷商處時,不存在標簽的回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