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勇當擁抱黃海的“龍頭”——臨海高等級公路連云港段建設紀事

2012-2-17 16: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連云港市位于江蘇最北端,東臨黃海,既有新歐亞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之稱,又處江蘇沿海開發的“龍頭”地位。“十五”期間,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沿滬寧線、沿江、沿海、沿東隴海線產業帶”的“四沿”戰略,位處沿海、沿東隴海線交匯點的連云港成為江蘇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重點地區。2009年6月,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省委、省政府決定修建一條投資180億元、全長526公里的臨海高等級公路。該項江蘇公路建設史上單體最大的工程已于2010年6月開工。其中全長111公里的連云港段建設條件復雜、自然環境惡劣、投資數額巨大。 
   面對諸多前所未有的困難,連云港市交通人開拓創新,奮力爭先,正以“勇當擁抱黃海龍頭”的不可阻擋之勢,破解籌資難題、勇闖筑路禁區、力克深淤路段,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設。截至2011年底,連云港段已累計完成投資25.64億元,占總投資的63.1%,為臨海高等級公路于2013年底全線貫通作出了巨大貢獻。 
  破解籌資難題 
   臨海連云港段對于該市的沿海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地質環境極其復雜、橋梁眾多,據初步測算,全長111公里的臨海連云港段若全部新建投入資金逾50億元。而該市正處新一輪跨越的起步階段,用錢的地方太多,以致市財力對公路建設難以“照顧”,除省補資金每公里800萬元外,所有缺口資金須地方政府及交通部門開拓思路“找米下鍋”。為加大籌資力度,用好有限資金,該市決定由市交通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為業主單位,董事長孟慶東擔當市臨海高等級公路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以下簡稱“市臨海辦”),具體負責工程籌資與建設重任。壓力之大真可謂是逼“巧媳婦”要做“無米之炊”。 
  “知難而進”是連云港交通人不變的本色,開拓創新成為其唯一的選擇。為了最大限度節約投資,該市在規劃臨海連云港段線路時,就巧妙地把“十一五”期末只修建成功一期工程的省道242線、省道226線,以及國道204線的部分路段、計83.9公里歸并為臨海連云港段的共線段。換言之,只須投入部分資金對共線段進行“再加工”,使其與臨海高等級公路技術標準一致,便“大功告成”。此策使臨海連云港段的投資總額大幅下降至40億元。 
  40億仍然是一筆為數不小的資金,唯有“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市臨海辦將臨海連云港段按管轄地域劃分為8個建設責任主體,分別由各區、縣、開發區政府負責籌集配套資金。“自家孩子自家抱”使“各路諸侯各顯神通”。贛榆新建段全長22.4公里,總投資約10.1億元。該縣經濟實力較雄厚,且嘗到了筑路促發展的甜頭,2011年完成投資2.1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46%,累計已完成投資3.1億元。市本級配套資金缺口5.6億元,相關部門以燒香支河岸碼頭低產鹽田為資源,向江蘇銀行作抵押解決了5億貸款問題。灌云段雖然只有11.9公里,但投資高達4.5億元。而該縣財政乏力,甚至連征田拆遷的資金也難以籌措,工程建設曾一度陷入困境。然“天無絕人之路”。灌云段全線通過擁有15萬畝地的灌西鹽場,這家以曬鹽、養殖為主的企業,深知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對今后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不但自掏腰包300余萬元,先期支付了清場、征地、房屋拆遷以及120余根桿線遷移等費用,而且把自備的生產道路提供給施工單位使用。灌西鹽場場長王德志說:“支持重點工程建設是地方企業責無旁貸的責任,相信臨海公路建成之日,便是灌西鹽場騰飛之時。”為保證工程建設,該縣政府已初步決定拿出1000畝土地讓縣交通局運作,以籌集后續資金。 
  市臨海辦主任孟慶東因身兼連云港市交通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考慮問題更是著眼長遠。他最清楚市委市政府“主攻沿海,決戰徐圩”的戰略部署與臨海公路連云港段的走向,故請求市政府在占地290平方公里,擁有84.9里海岸線的徐圩地區,優先以最低市場價格購買至今仍然是鹽田灘涂成片、蘆花鹽蒿叢生的8000畝鹽堿地“庫存”起來。徐圩地區如同當年上海的浦東,發展前景廣闊。公路建成之后,沿路的土地價格肯定與日俱增,“錢”途無量,然后以土地作價入股企業經營,每年的紅利便是該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穩定資金來源。前期亦可以“庫存”的土地作為抵押,向銀行貸款解決臨海公路建設資金的燃眉之急。這種以“資源變資金,資金變資產,資產促進資源升值”的創新籌資模式,已吸引了不少期盼捷足先登徐圩地區的企業家。如浙江一民營企業正與市交建公司洽談,意欲投資36億元在徐圩地區興建石化、物流、倉儲等企業,市交建公司以基礎建設作價入股10%,預計每年收益可達一個億用于交通建設。 
  挑戰筑路禁區 
  翻開連云港市的筑路史,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204國道連云港段以東不適宜再建公路,原因是這條國道的前身是海堤,以東地區是從淤泥沉積的海灘演變而來的,越是臨海淤泥沉積越深,筑路越難,書本上稱之為“筑路禁區”。2003年建成的汾灌高速公路原計劃沿海修筑,無奈受地質困撓,被迫改線到204國道以西。2010年建成的連云港至臨沂高速公路雖有部分建在204國道以東,但10多公里的里程全部以高架橋梁形式通過。 
  臨海高等級公路唯有沿海修筑才能發揮先導作用,勇闖“筑路禁區”成為無法回避的難題。全長22.4公里的贛榆新建段部分路段距海岸線僅30米,線路經過處均為由灘涂改造而成的養殖塘,淤泥深度9米左右,沒有可利用的“硬殼層”。由于臨海地區的淤泥呈流塑狀,故無法徹底消除,常規的“清淤筑基”辦法難以實施。如何處理好軟土地基,控制好工后沉降成為保證臨海高等級公路工程質量的首要。好在連云港山場碎石資源豐富,市、縣臨海辦在總結前兩年242省道、204國道贛榆段采用“拋石擠淤”處理軟基基本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又經過多次科學試驗,決定再加上“淺層換填”、“超載預壓”等辦法制服軟基。該項施工工藝就是先將養殖塘排干晾曬,再按一定深度下挖--一般下挖0.5米至1米,然后利用山場碎石進行回填。回填過程中嚴格控制石料的粒徑和級配,利用機械進行分層擺放,每層60公分;每層碎石須經過壓路機輾壓6遍以上,每壓一層需測一次彎層,直至合格。“拋石擠淤”深度一般要達3米以上,淤深處甚至要達到5至7米,每公里路基須填入石料高達12萬方至15萬方。路基初步成型后再進行超載預壓使其定型,最終形成路基的“人造硬殼層”。 
   即使如此嚴格,但仍不能保證路基沉降的穩定。建設者從科學發展觀出發,決定“以時間換質量”--即在初步成型的路基上先鋪筑簡易路面,讓路基經受實車的考驗,這樣既滿足了當前交通的需要,又為路基沉降趨穩贏得了充分時間。據負責工程建設的市臨海辦副主任江舜銀介紹:“讓實車輾壓路基半年以上,即便有問題也便于修復,待全線路基基本穩定后,再進行永久性路面鋪筑。” 
  據悉,采用“拋石擠淤”方法于2009年底建成一期工程的242省道、226省道,其中約73.8公里與臨海高等級公路共線,其簡易路面已被實車輾壓近兩年,路基已基本趨于穩定。約19公里的贛榆新建段“淺層換填”、“拋石擠淤”工作已于2011年6月基本完成,共拋下石料近300萬方,現正在進行超載預壓。路基沉降觀測數據表明:沉降量比較穩定,且均在設計規范以內。 
  力克深淤路段 
  但是,臨海公路連云港段并非所有的軟基采用“拋石擠淤”的方法便能奏效。灌云段全長11.9公里,民國初期,這里還是一片汪洋,淤泥深度達18-22米,含水量高達5%,深層淤泥呈流動狀。確定路基中心線時,一位工作人員身陷淤泥不能自拔,最終拋繩系腰,在眾人的相助下才得以脫離險境。清理路基時,一輛挖掘機因操作手去吃午飯而停止作業,誰知飯后體積龐大的挖掘機“失蹤”。起初有人疑為被盜,再仔細一看,原本應高高在上的挖鏟竟趴在地面,挖掘機已全部陷入淤泥。此后,挖掘機作業時不得不在履帶下鋪設鋼板。如此惡劣的地質環境若采用“拋石擠淤”,如同鉆入填不滿的“黑洞”,且工程質量難以保證。 
  從理論上講,灌云段最理想的施工辦法是采用高架橋梁的方式通過,但普通干線公路的建設資金注定灌云段無法效仿高速公路,以資金優勢化解質量風險,經濟欠發達的灌云縣亦難以承受高昂的工程配套資金。省、市臨海辦邀請專家經過多次論證,最終決定約6公里的深淤路段采用打水泥攪拌樁的形式通過。可是,當下筑路市場上的施工隊伍大多擁有單向攪拌機,有效深度只有15米,無法滿足工程質量要求,以致廣州、南京等地不少施工隊伍來了之后又知難而退。 
  時不待我,唯有創新。省、市臨海辦將這一難題作為科研項目交由東南大學、省交通科研院研究,最終決定對單向攪拌機的動力頭進行改進--通過雙發動機驅動內外套桿進行雙向攪拌。因為功率加大了百分之五十,鉆孔深度可達到20米以上,而且雙向攪拌機攪拌次數增加一倍,水泥與泥土的攪拌均勻性更好,“隱蔽工程”的質量會更加穩定。 
   無奈好事多磨,在實施過程中又遇到一個意想不到的困難,那就是鉆機作業時,由于機身的自重和振動出現了下沉,嚴重威脅作業的安全。這又是軟基作祟。建設者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采用“石灰壓泥吸水、固化鉆機基礎”的辦法穩固機身,使鉆機作業得以順利進行。目擊施工現場,20多臺改造成功的雙向攪拌機正在深淤路段日以繼夜的作業,現已打下合格的攪拌樁6萬多延米。 
  據灌云縣臨海辦主任張軍介紹:“灌云段軟基淤深為全線之最,若處理成功,則標志著全線軟基難題已被攻克。”省臨海辦常務副主任宋國森亦多次親臨灌云段指導工作,曾言:“臨海公路灌云段建成,則連云港段建成,連云港段建成則全線建成!” 
  據悉,灌云6公里深淤段需實施雙向攪拌樁總量高達230萬延米。目前,施工單位正在加快鉆機改造以推進工程進度,力爭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 
  如果說連云港市是江蘇沿海開發的“龍頭”,那么擁抱黃海的臨海高等級公路便是綿延千里的“龍骨”。“龍骨”堅挺舒展,“龍頭”便能高昂有力,且帶動“龍身”飛舞騰飛。深諳此理的連云港交通人抓住江蘇沿海開發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機遇,正竭盡全力打造臨海高等級公路連云港段,以便讓沉睡千年的江蘇千里海岸線早日煥發青春活力,成為江蘇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