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物流相繼提價 網購將告別“低價時代”?
2012-2-15 16: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月14日到了,消費者發現,在2011年“雙十一”“雙十二”促銷盛宴后,今年的情人節促銷顯得有些“不給力”。而節后一直堅持“零運費”的亞馬遜中國也打起“滿29免運費”牌,并于6日宣布不同程度提高商品傭金比例。
一方面,“逢節必促”的降價額度越來越小;另一方面,電商、物流相繼漲價已是不爭的事實。網購是否逐漸告別“低價時代”?而消費者是否真正享受到“提價時代”所帶來的“高質量”網購? R> 情人節促銷靜悄悄
比起去年“全民瘋搶”的“雙十一”“雙十二”大促銷,今年“2·14”期間的促銷活動顯得有些靜悄悄。
“比起去年‘瘋狂’的時候,現在的促銷就弱了很多。”上海白領張璐表示,“最低折扣也就是5折,而且很多促銷都是‘買一贈一’類型的。”
和張璐一樣對本次“2·14”促銷持觀望態度的網民不在少數。盡管網民對“雙十一”“雙十二”大促銷時集中暴露的技術故障頻發、特價商品“躲貓貓”、虛構原價等問題多有詬病,但當“逢節必促”逐漸冷清時,消費者竟有一些“懷念”。
“網購達人”陸曼介紹說,自己經常光顧的某化妝品牌官方旗艦店雖然在情人節期間推出滿199送199禮包的活動,但是相比起當時大瓶的爽膚水、晚霜禮包組合,這次禮包中都是30元左右的小樣組合,顯得有些“雞肋”。
“居然還有5張暖寶寶,現在也不是特別需要,但是也不太可能放到明年。”陸曼稱,“所以日常用品這類,還真希望有‘雙十一’大促銷那樣的機會,可以大規模購買一些。”
有專家分析稱,“2·14”促銷力度相對較小,亦和情人節緊隨春節有關。在“黃金周”期間未處理、未發貨的訂單仍然需要一定時間消化。從促銷的品類看,也主要和情人節主題有關,因此促銷力度不太可能超越“雙十一”和“雙十二”。
事實上,隨著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電商平臺銷售的商品從地攤百貨到高端奢侈品,范圍越來越大。眾多商品門類擁擠在同一平臺上,往往讓消費者目不暇接,難以區分。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并不完善,大部分網店在品牌、信譽方面建設不足,市場競爭仍然圍繞價格進行。”上海財經大學物流管理系主任謝家平說,“消費者往往看重的是價格低廉這一網購優勢。”
電商物流相繼提價 網購將告別“低價時代”?
與“逢節大促”相伴隨,電商平臺的“提價潮”一直在進行。作為最后一家堅持零運費的大型電子商務網站,亞馬遜中國于2月2日宣布停止全場免運費策略,開始實行“滿29元免運費”。
近日,亞馬遜中國向平臺賣家發出公告,從2月6日起調整部分商品品類傭金比例。原來產品僅分為三個品類,分別按照4%、6%、7%的比例收取傭金。現在則改為7個品類,提取傭金比例從4%到15%不等。此次調整最明顯的變化是,鐘表傭金收取比例從原來的7%提升到12%,珠寶首飾類則從7%提升到15%。
分析師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電商在去年上半年的快速擴張和資本投入,使得資金面臨緊張。從亞馬遜此前發布的財報看,去年第四財季利潤下降57%,同時預計當前財季收入或達120億至134億美元,同比增長22%到36%,但仍可能虧損2億美元。
去年底,淘寶商城也曾宣布大幅漲價。近段時間,又有京東、亞馬遜等紛紛取消免運費策略。根據一淘網的統計,去年四季度,電子商務網站整體出現3%至4%的漲價行情。
而網購的另一組成部分——物流企業,也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陸續提價。圓通、順豐、中通、申通等快遞公司從2011年下半年以來陸續宣布上調運費,每單運費提高1元-2元不等。
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說,在成本壓力下,“漲價”已是快遞企業必然的選擇。除了競爭導致的價格戰壓縮企業利潤外,勞動力成本、倉儲成本都在不斷上漲,盡管企業營業額上升,利潤率卻在下降,快遞公司事實上面臨著“不漲就要賠錢”的窘境。
民營快遞集體漲價,而自建物流的電子商務企業也感受到了成本上漲的壓力。業內人士預計,由于物流和推廣成本的上升,電子商務行業運營空間被擠壓,而這也意味著“零運費”“賠錢賺吆喝”時代的終結。
消費質量亦須“齊頭并進”
值得反思的是,隨著電商物流相繼提價,消費者能否享受到“高價”帶來的“高消費質量”呢?
專家指出,消費者“逢促必買”的心態往往易給不法商家帶來鉆空子的機會,網絡實名制遲遲未能推行、網絡交易的異地性與監管的屬地性矛盾等都使消費者的維權之路頗為難行。
中消協公告顯示,根據各級消協組織統計匯總,2011年第三季度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50022件。其中,互聯網類投訴5674件,投訴量排名居第七位。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認為,網購過程中,從購買商品到最終收到實物需要較長的流程,其中的時間差增加了網購的不確定性。而在促銷時,消費者購買商品往往是根據自己對產品的期望下單,而不是通過實際商品的試用和操作后的綜合評價下單,中間存在現實與期望值間的落差。
網絡交易的異地性則提高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網絡交易的異地性決定了互聯網案件查處和追責往往很困難,因為很多時候,你甚至不知道你的對手是誰、在哪里。”北京市大成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合伙人孫穎說。
專家同時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避免不誠信企業利用消費旺季鉆空子,通過優勝劣汰,增進電子商務平臺和網店的良性競爭,引導業態從“低價競爭”轉向“質優競爭”。
顧曉鳴建議,對商家可進行分級管理,對確實有技術問題的商家,要加強技術監管;對涉及惡意欺詐的商家,應依法予以追責;對電子平臺來說,也要做好高流量技術準備,讓交易流量擴大到峰值水平。如果技術不到位,寧可不做大規模促銷,也不要被常態時的有序經營所蒙蔽。(本文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