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心 一股勁 一個目標
2012-2-14 1:0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通訊員杜林青
物流是企業發展的利器,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隨著國內大型能源企業紛紛完善產業供應鏈,延伸服務價值鏈,如何轉型發展企業物流也成為能源企業探討的新課題。作為國內能源龍頭企業之一的冀中能源峰峰集團,在長期實踐基礎上,開拓創新,走出特色發展之路。從即日起,本報推出冀中能源峰峰集團物資供銷分公司系列報道,分享經驗,以饗讀者。
一向被人們歌頌、讓人類奉為生命之泉的水,當它出現在它不該出現的地方時,就成為了威脅那里人們經濟命脈的一場災難。
2011年12月11日,一個普通的星期日,一個有著漫天燦爛星辰的冬日凌晨,當大多數人們還沉浸在甜美的夢鄉時,千米井下的黃沙礦某一工作面,一股暗藏的地下水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洶涌地從工作面底板噴涌而出,瞬間使整個礦井面臨著淹井的滅頂之災,同時威脅著周圍數個礦井的安全。一場與水龍賽跑、搶險救災的攻堅戰,在峰峰集團拉開了序幕。
作為擔負著整個集團物資后勤服務的物資供銷分公司,深知自己的責任和所處位置的關鍵。他們上下一心,共赴企難,打響了一場艱苦卓絕地物資保供戰。
鏡頭一:首戰告捷
物資供銷分公司嚴陣以待,在事故后第一時間啟動了搶險救災物資應急預案,實施Ⅰ級應急響應。在駐黃沙礦供應部,物資供銷分公司成立了現場指揮部,經理張建忠親自擔任總指揮,設備部、采購部等主要部門的負責人,24小時駐守在現場,對應急保供工作進行了周全的安排和部署,確保應急物資采購、調配、裝卸等工作及時落實、到位。領導干部身先士卒,廣大黨員亮牌上崗,基層員工堅守崗位,齊心協力、全力以赴投入到搶險保供工作中。
4點20分,一陣急促的電話聲,打到了正在現場指揮的張建忠手機上。“張總,搶險電纜告急!”“需要多少?”“20000米。”“什么時候要?”“越快越好。”
電纜是排水的生命線,電纜供不上,所有的搶險必將擱置。事關重大。張建忠一刻也沒有遲疑,立即讓現場的采購部部長李占良聯系好山東陽谷一家與公司有供貨關系的電纜生產廠,并立即啟程與李占良一起驅車直接前往400里以外的山東陽谷親自求援。
與此同時,公司采購部業務員陳華,撇下年幼的孩子,凌晨4點多就來到了辦公室,上網查看總庫和所有駐礦供應部的電纜庫存情況,及時進行聯系調用。現場的員工馬不停蹄地接計劃、卸車、收發料,往工地帶車……上下一心,確保在張總聯系的外援電纜到達之前這一段時間,電纜等搶險物資不能斷供。
7點左右,張建忠一行趕到了山東陽谷新日輝電纜公司。他們顧不上休息,直接到了生產車間,在與生產負責人說明情況后,廠家隨即把要發往甘肅煤礦的電纜現貨調發給黃沙礦。負責發貨的人告訴他們,如果晚來1個小時,那批電纜就簽單上路了,再急也得等生產出來。
真懸啊!
次日早晨7點,在事故發生后的27個小時后,從山東陽谷發來的第一批1532米、型號為3.6/6KV-3×95的電纜直達黃沙礦搶險現場;21日,20000米電纜全部到齊,為搶險救災提供了有力的物資保障。
鏡頭二:第一現場
在駐黃沙礦供應部,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斗已經打響。
李金華,駐黃沙礦供應部部長。從9號黃沙礦“猴車”斷繩后他就沒有離開過崗位。當天,他接到井下出水事故的消息后,作為有著幾十年實踐經驗的老物供,首先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立即向公司領導作了匯報,并用電話緊急通知了沒有上班的員工火速回崗,召開現場緊急會議。他將13名員工分為4組,保證計劃、保管、收貨卸車等各崗24小時雙人值班,全體員工嚴陣以待,爭分奪秒完成各項搶險任務。“兵貴神速,我們要搶在時間的前面,把搶險需要的物資及時送到現場,寧可我們等,不能讓搶險等。有信心沒有?”“有!”
幾句話是沖鋒號,一聲“有”表明了每個人的決心。
從這一刻起,駐黃沙礦供應部13名員工一條心,一股勁。沒有工種之分,沒有時間之限,每一個人都是多面手,24小時堅守在崗位上,沒有人叫苦,沒有人喊累。
17日晚上10點半,搶險現場送來了緊急計劃,接排水管用的規格為360×320的橡膠墊圈告急,天亮前必須先解決320個。他急忙聯系了原來供貨的兩個廠商,得到的答復是“這個規格沒有現貨。”
怎么辦?
一名保管員說:“倉庫有390×320規格的。”
“那就趕快動手做吧!”幾乎是異口同聲。
大家趕緊來到倉庫,找出了390×320的橡膠墊圈,有的拿手錘,有的拿剪子,女同志畫圈畫線,迅速地干了起來。
看著已經連續工作了6、7天的員工,李金華心疼不已。為了給大家提神,他一邊干活,一邊為大家講笑話。凌晨4點,320個橡膠墊圈全部做好,提前2小時送到了搶險現場。
在搶險第一階段的12天里,駐黃沙礦供應部保障了萬余米電纜、十余噸鋼材、上百車高壓法蘭、標準件等急需物資的及時到位,圓滿完成了保供任務。
當10多臺大功率抽水泵,成功地遏制住井下瘋狂的“水龍”時,當淹沒礦井大部分地區的水終于開始回落時,消息傳來,供應部里所有的人相互擊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鏡頭三:感動的事
在搶險現場,任何人的故事足以讓人感動得落淚。
部長李金華通宵達旦安排布置全站工作,哪里的任務急他就出現在哪里。他的家就在工人村,卻連續15天沒有回過家,累了就合衣在椅子上休息一會,餓了就泡包方便面或到招待所吃點工作餐。本來大嗓門的他,嗓子卻累得沙啞,說不出話來。他的家屬心疼他,從藥店里買來“胖大海”送到他辦公的地方。
副部長、工會主席于連魁,作為共產黨員,他把最艱苦的工作纜下來,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只要送搶險物資的車來了,他不僅要組織卸車,還要把外來的送貨車帶到黃沙礦風井、辛安南風井、申家莊礦口等搶險現場。漆黑的夜里,寒風凌厲,他站在礦口,一趟又一趟,把一車車運送急需物資的車,相繼帶到搶險現場。50多歲的人,在夜里一等就是1個小時,一夜不合眼,來回兩三趟。寒風吹得他一個接一個打寒顫,為了御寒,他原地跳躍、來回踱步,腳和腿都腫了。負責接貨的現場搶險人員感動了,勸他說:“老于,歇會吧,身體要緊。”可在這個關鍵時刻,作為黨員干部,他最沒有權力的就是帶頭離開,一連12天,他沒有一刻離開過工作崗位。
女工陳惠娟公公正生病住院,11號當天她接到電話后,二話沒說就打車從醫院趕來。因為她兼著通訊員一職,所以筆者有一次見到了在機關辦事的小陳,便問她為什么搶險救災的稿子沒有及時報上來。委屈的小陳苦著臉說:“我實在是沒有時間。十幾天了,我連家都沒有回過,計劃一個接一個,卸車沒白沒黑。我晚上最多能在凳子上披上軍大衣休息兩個小時。白天洗臉的功夫都沒有。大家開玩笑說是好臉不用洗。”我這才仔細打量陳惠娟,本就消瘦的她,確是顯得非常地疲憊和憔悴。
員工李友民是獨生子,事故發生時,他正在家里伺候生病的老父親。聽到黃沙礦出水的消息后,當了一輩子領導的老人深明大義,催促他趕快回到崗位上。一頭是搶險救災工作、一頭是病重的老父,李友民毅然把老父托付給還要忙于一家人生活起居的愛人去照顧,含淚離開了病塌,與其他員工一起投入到了搶險救災中。員工劉風嶺的老母親病得很重,多次打電話讓他回去見老人一面,他卻沒有和任何人講一句老母病重的實情,默默地忍受著內心一個做兒子的巨大痛苦,堅守在崗位上,夜以繼日地開叉車、卸電纜。直到19日凌晨2點多,他突然接到了魏縣老家母親去世的消息,才流著淚請假回老家奔喪。
計劃組的陳興旺、江學蘭、王新民,配送收貨組李愛民,保管組付金婭、米銀全、李瑞芳等,不管是半夜還是凌晨,都是隨叫隨到,放下家里的一切事情,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不叫苦,不怕累,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為贏得搶險救災的階段性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