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有著廣闊的貿易空間
2012-1-4 19:1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印兩國曾經有著非常友好的合作關系,印度是非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承認中國的國家(如果去過新德里,會發現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所占面積在所有外國使館中是如此突出),中印兩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共同之處,比如在相繼獨立后,都參與了全球經濟發展過程,并成為影響世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金磚五國”的重要成員,但是中印雙邊貿易關系滯后于中印自身經濟發展的速度,仍然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中印兩國之間貿易關系隨著政治關系的起伏,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的互助互惠,60、70年代的14年中斷,80年代的恢復,到90年代以來的增長4個階段。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印雙邊貿易發展迅速,2010年中國是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印度是中國第九大貿易伙伴,但是這樣的貿易規模與中印兩國的國際經濟地位和發展水平還存在一定偏差。
中印兩國過去受到兩國政治發展關系、安全因素障礙、印度的大國發展意識等等影響,其貿易關系曾經長期落后與兩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實際地位和經濟實力,兩個發展中大國以及在世界貿易市場上的重要國家,中印雙邊貿易規模與兩國的國際經濟地位和貿易地位并不相稱,2010年中印貿易總額僅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08%,占印度對外貿易總額的11.5%;盡管從兩國政府層面曾大力推動中印兩國貿易的合作,如1989年成立中印經貿科技聯合工作小組,2003年兩國建立聯合研究小組,專門研究兩國經濟的互補性,為兩國經貿合作制定計劃等等,但是中印貿易關系的發展速度始終落后與兩國經濟的發展速度。
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出現一個明顯變化是,雙邊貿易在兩國間的重要度相比金融危機前有了明顯提高,尤其是對于印度來說,中國已經成為其最大的貿易伙伴,這反映了競合理論在中印兩國貿易間的客觀存在。作為兩個經濟發展程度相似、勞動力結構類同的發展中大國,中印兩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不可避免,但是合作空間和潛力非常巨大。
從中國角度看,目前對與印度的貿易往來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隨著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和美國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進口能力的銳減,來自中國傳統貿易伙伴國如歐盟和美國的進口需求不斷下降,而貿易摩擦頻繁出現,中國需要重新組合出口目的地,而印度作為一個有實力的經濟大國有潛力成為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而從進口方而言,印度與中國也有很強的互補關系,印度資源較為豐富,在化學制藥和服務貿易領域有很強的國際優勢,礦產品、棉花、化學品、藥品、鋼鐵、塑料及塑料制品、銅及其制品、珠寶及貴金屬和服務貿易等等都可以成為今后中國今后從印度進口的重要領域。中國在工業制造、工程設備等方面可以為印度發展相對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利條件,中國的日用品在印度更是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2006年以前后中國與印度貿易處在較低水平上的較為平衡狀態,但2006年以后隨著雙邊貿易總量的增加,中國對印度的貿易順差也在不斷擴大,2010年中國對印度出口已經達到進口的2倍規模。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多哈回合談判的停滯乃至可能的終結,區域自由貿易和雙邊貿易制度安排已經成為主要貿易大國重要的選擇,在目前已有的區域貿易制度中,中印兩國在東盟10+3中的合作程度還有很多發展潛力,中印兩國間的自由貿易制度也可以進一步研究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