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全球多邊貿易中走向成熟
2012-1-4 19:1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工博會WTO論壇聚焦中國入世十周年 上周六,2011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WTO論壇暨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顧問委員會年會在滬上舉行。論壇圍繞“中國與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未來——紀念中國入世十周年”的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和從事多邊貿易體制事務的高級官員共同探討“入世十年來中國的發展”、“中國與亞太合作”以及“金磚國家與多邊貿易體制的未來”等議題。
進口平均稅率降至9%
2010年,中國的外匯儲備接近3萬億美元,成為世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同時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在會上指出,中國入世,對中國和全球多邊貿易體制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中國的承諾是最大的,現在中國的進口平均稅率已經降到9%,農產品進口稅率降到15%,這比有些發達國家還要低。他說,希望中國整合經濟改革的成果,讓開放更加深入內陸地區,在全國鞏固下來。
WTO前總干事、聯合國貿發大會秘書長素帕猜在會上指出,十年來,中國踐行入世承諾,已經把進口產品關稅降低了不少。“中國總是要擊敗我們預測的數字。”
素帕猜在2003年出版的《中國改變了WTO,WTO也改變了中國》一書中說,根據世界銀行的材料預測,2020年,中國將占世界貿易總量的10%;著名投行高盛2009年預測,2029年,中國將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結果中國都在2010年提前做到了。
美國前駐滬總領事李凡親歷了入世前后中國的變化,他說:“上海成為入世的一個前沿,執行有關條例很努力、很成功。”他說,入世對中國、對世界的正面影響是有目共睹的。
坦然面對多邊貿易爭端
論壇上,專家學者們紛紛提到,中國加入WTO之后,在全球多邊貿易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成熟。用趙啟正的話說,入世十年來,中國完成了從一個WTO的新成員到成熟成員的角色轉換。
趙啟正表示,中國加入WTO,提升了中國人適應經濟全球化運作的素養和能力。中國正日益熟悉國際營銷規律、了解國際采購章法,中國人經商的膽識提升了。十年來,中國不僅迎來了大量外商投資,對外投資也穩步發展。入世前中國在海外的投資不足10億美元,而去年已經達到590億美元。
中國前駐WTO大使孫振宇指出,加入WTO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世貿組織公開透明、非歧視等基本原則深入人心,對國內的立法程序、政府轉型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過去我國民營企業是沒有進出口權的,現在民營企業出口已經占了全國出口的四分之一。
商務部條法司司長李成鋼說,如今中國已經可以坦然面對多邊貿易爭端。從近年來的訴訟結果看來,有判定中國敗訴的,也有裁決歐盟、美國敗訴的。多邊貿易解決爭端的機制,可以避免過度的政治化。
WTO前副總干事斯道勒指出,入世使中國的政策更加透明,立法和行政更加適應WTO規則。中國還專門成立了知識產權保護法庭,專利申請大大提高,工業注冊設計超過美國11倍,這些都表明中國是按照國際準則辦事的。
為遭受“雙反”最多國家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國依然有自身的局限性。趙啟正指出,加入WTO之后,中國也感受到了“成長中的煩惱”。中國成為遭受反傾銷、反補貼最多的國家,是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目標和受害者,尤其是美國無休止地逼迫人民幣升值,美國及歐盟限制對中國高新技術的出口,以及一些國家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些對認真履行入世承諾的中國是不公平的。
素帕猜談道,入世十年,中國未來也面臨多重挑戰,一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越來越多的貿易爭端;二是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對外貿易的需求會產生影響;三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有越來越多的貿易限制已經產生。不過,他相信,中國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說,中國也應該做好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準備。
一位來自東盟的專家說,中國入世直接帶動了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關系,這對亞洲經濟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將在多邊貿易談判中更加有所作為。
韓正: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
上海市市長韓正在會上表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十年來,上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7萬億元,是2001年的3.4倍。上海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和關區進出口總額分別占全國近30%和23%,直接利用外資累計到位金額突破1000億美元,落戶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外資研發中心累計超過900家,各類外資金融機構超過400家。
韓正表示,上海正處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將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全方位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交流競爭,“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推進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