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快遞在電商領域優勢逐漸凸顯
2012-12-21 11: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爆倉”對于快遞行業是利好也是尷尬,既顯示出快遞行業供不應求的巨大市場前景,也暴露出對“網購”過于依賴的整體性營養不良。
2012年“雙11”網購促銷大戰落幕,淘寶網等電商銷售額再創新高。2010年,天貓淘寶總交易量達9.36億元,2011年52億,2012年再度井噴至191億元。而天貓、淘寶191億元的盛宴背后,快遞企業卻經受爆倉考驗。“雙11”當天,申通已完成600萬快件,中通完成 330萬快件。191億元背后將產生8000多萬快件,目前整個快遞行業單日運力之和僅有1600萬~2000萬票左右。為應對“雙11”,9大快遞在原來15萬多輛運輸車輛的基礎上新增2.95萬輛運輸車、20余萬平方米分揀場地,以及6.5萬名攬收派送人員。初步估算,全國有超過80萬快遞人員應對“雙11”。
中國存在一個非同尋常的現象:互聯網發展超前,截至2011年底,中國網民數量已達到5.13億,10年間擴張22倍。正是由于互聯網近10年的高速發展,其覆蓋率與發達國家的差異大幅縮小,而實體零售發達程度依然大幅落后于發達國家,這意味著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很可能不會重復其他國家的模式,在實體零售進入成熟期之前,電子商務便開始爆發式增長。這點非常類似于中國移動電話業的發展模式(很多消費者,特別是農村消費者對手機的使用早于固定電話)。從全國網上零售市場交易規模來看,2011年網購交易額為7849億元,6年間復合增長率超過90%。
中國快遞須看網購“臉色”
1907年UPS成立,10年前電子商務悄然崛起之時,美國的快遞行業已經發展了近百年,幾家巨頭形成了市場壟斷,業務模式已然成熟穩定。因此當網購遭遇快遞時,網購低了頭,跟著成熟的快遞大佬走。而中國快遞萌芽于20世紀90年代,真正成規模的發展卻是和電子商務一樣在2000年后。彼時,強勢騰飛的電商理所當然的成了稚嫩快遞的推進器,因此在這種特殊形勢下,造成了快遞企業對于電商的依賴。可以這么說,中國的網上賣家們培養了適合中國電子商務遞送的一批快遞企業,比如“四通一達”。如此依附于平臺賣家的快遞業態也唯有在中國這樣的歷史機遇下才會形成。
據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此前透露,目前70%的網購需要快遞完成,也就是說僅2011一年就有價值5500億元人民幣的包裹需要快遞行業完成遞送,正是這巨大的市場需求推動了2011年快遞行業業務量57%的飛速發展。伴隨著未來電商市場規模持續放大,電商物流需求也將水漲船高。
從細分市場也能看出快遞增長基本依靠電商,三大市場(國際快遞、國內異地快遞、同城快遞)中,異地占比最大,2011年業務量增加62.76%,至27.2億件,收入上升41.77%,至446億元,占2011年行業收入的58.8%,成為快遞新時代的中流砥柱。相對而言,國際及港澳臺業務則無甚起色,2011年業務量下降1.98%,占行業業務量比重從2008年的7%減半至3.5%;同城業務收入微增3.47%,但收入占比3年間下降1/3,從2008年的36%下滑至2011年的24.4%。
快速增長中的民營奮起
從歷史經驗看,當快遞行業收入占GDP 0.3%時,快遞行業發展快但不規范;占GDP 0.6%時,發展更快且相對規范;占GDP超過0.6%時,發展則基本平穩。當前,美國快遞業收入大約占GDP比重為0.9%,已經處于平穩期。2005年到2011年,美國快遞業務量和收入復合增速僅為2%和4.3%。2011年中國快遞業收入占GDP比重為0.16%,仍處于高速成長期的前期。
中國快遞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快遞企業紛紛以與中外運簽訂代理協議的方式進入中國,1985年開始,中國郵政成立,很長一段時間占據著中國快遞業的主導地位,1993年開始,以申通和順豐成立為標志,民營企業開始發展。加入WTO后,國際快遞開始在中國直接經營。近年來,網購爆發促使民營快遞不斷壯大。過去20年,快遞業務量復合增長率28%,規模以上企業收入復合增長率29%,2011年快遞業業務量達到36.7億件,收入達到758億元。且中國快遞行業已由從前的EMS一家獨大逐步轉變到如今國營、民營、外資三方共同競爭,三方各有所長的格局。
快遞行業的盈利能力也呈現幾何級數式的增長。2005年至2011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復合增長率超過27%,行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21%。快遞網絡的規模效應正在顯現。中國本土排名前9的快遞企業,營業網點就遠超過7萬。再加上眾多小微企業,中國的全國快遞運輸網絡已初具規模。
從行業總收入分布情況看,電子商務崛起,民營快遞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民營快遞的市場份額從2006年的18%上升為2010年的50%,取得了騰躍式的發展。外資和國有的市場份額被大量擠占。可以說,民營快遞在電商領域的優勢已經逐漸凸顯,背靠電商,民營快遞打下半壁江山。
兼并收購是發展成熟的必然選擇
2011年中國快遞業收入占GDP 0.16%(美國為0.9%),不到美國的1/10,仍處于高速成長期的前期。中國網購需求近年持續爆發式增長,為中國快遞業中短期成長提供了更強動力。預計2015年中國快遞業市場規模翻兩番,2010~2015年間復合增長率超過35%。國內快遞必然從分散走向集中,各類資源向少數大型快遞企業靠攏。但是,市場集中的步伐并沒停止。對比美國,市場集中的程度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快遞業務的特點是面向極度分散的終端客戶,并且時效性要求高,因此成功快遞企業必須構建廣闊覆蓋的網點,并以各類運輸工具對網點進行實體連接,以高效信息系統進行虛擬連接,最終形成一個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并行的龐大網絡。
因此從經濟性來講,兼并收購是行業發展成熟的必然選擇。企業可以通過并購覆蓋新地區、進入新市場,整合網絡、降低重復鋪設成本。
美國快遞巨頭網絡的構筑主要依賴持續的巨額資本投入和兼并收購。從資本開支看,最近10年,FedEx每年的資本開支占收入比重高達8%到9%;UPS 稍低一些, 但占比也在5%~6%左右。從兼并收購看,美國快遞巨頭的發展過程中均有多項重大并購行為,如FedEx 收購吉爾科和飛虎,UPS 收購Challenge Air 和TNT。并購對快遞企業成長為巨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來,中國快遞行業的兼并重組也呈現加速趨勢,一方面,行業前列的快遞企業通過并購、兼并、重組、聯盟等方式,擴大自己的業務和網絡范圍;另一方面,其他行業的部分龍頭企業通過并購方式將業務拓展到快遞行業。從總體上看,市場集中度逐漸提高,收入排名前10的快遞品牌占市場份額80%以上,除了為數不多的大型快遞企業,大部分快遞企業呈現“小、散”特點,網絡覆蓋及服務能力有限。并且主要細分領域已形成有領導力的企業。(如,在C2C市場,申通、圓通、韻達等與淘寶簽訂長期協議,試圖進軍該市場的星辰急便以倒閉告終。)
價格戰是行業發展歷史的主色調
從快遞需求爆發的時期開始,價格戰就是打擊對手的一大手段,DHL早期的國內快遞價格和現在相比已經是縮減了2 倍甚至以上,但是和“四通一達”比較還是存在倍數級別的差異。這場價格戰是四通一達等一眾民營快遞服務商帶頭的,也是在我國快遞企業沒有服務質量或者說服務品質時,推出的第一個“服務”。
這個“服務”產生了兩個結果:第一,把外資快遞幾乎全趕到國際線上去了;第二,老資格宅急送在需求爆發時一點沒有占到其早期已布局全國的網絡優勢的便宜,并且從配送占比上來講,現在幾乎被排擠出淘寶主流快遞商。
通過梳理中國快遞業前期競爭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中國快遞業的初期競爭是由“網絡+價格”兩個維度構成的。同時在這兩個維度競爭的前提下,中國的快遞參與企業將在這兩個維度下所能達到的服務水平盡量發展到極限,衍生出超越美國的多樣服務能力。到這個階段,傳統的“網絡+價格”的競爭手段已經發展到一定地步,我們認為,依靠此“網絡+價格”所能達到的未來競爭力提升空間已經有限,因此競爭的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差異化將成為未來的主題
我們認為,此時,快遞企業的轉變將是目前的行業主題。這個轉變是包含多方面的,包括內控管理的不斷優化,也包括戰略上的大步發展。在“網絡+價格”時期完結之后,行業的下一步發展時候是否存在新的“固定節目”?從目前來看,在網絡化完成以后,中國主流快遞企業目前的發展步伐并不一致,至少目前來看,沒有同向化發展。正如之前我們所看到的各企業近期的熱門事件來看,確實風格各異:
順豐:擴張營銷團隊;上線“順豐優選”主打進口食品;整合資源,接洽整合物流產品(類合同物流);上線SF Pay(類支付寶業務);上線“四日件”爭奪低價市場區間段。
宅急送:戰略改革,明確淘寶市場方向;產品設計,增強供給差異化;
申通:上線電商網站開始在江浙地區開展“落地配”業務;推出整合“物流解決方案”;開發產品,彌補需求先期的供給空缺。
圓通:大力開展航空件業務;增設運轉中心;嚴格執行內控管理,據某電商數據近期圓通的妥投率、投訴率等指標改善十分明顯。
EMS:整合網點,聯通聯動;MOE 項目大力開發;在主流9城推出“4+1”平價郵;為淘寶推出“e 郵寶”產品。(本文來源: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