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浙江甬臺溫復線使用6項安全創新

2012-12-21 11:08:00 來源:都市快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昨天,甬臺溫高速路復線寧波至象山段交工驗收,預計本月28日開通。 
  這段路,將是寧波市輻射、帶動南部地區,凸顯象山港沿灣區位優勢,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實現寧波社會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通道。 
  即將通車的該路段,全長47公里,耗資70億元。 
  甬臺溫高速路復線寧波至象山段,始于寧波鄞州區云龍鎮,與寧波繞城高速公路云龍互通連接,向南經鄞州區櫟斜、管江、里蔡,以橋梁方式跨越象山港,經象山縣黃避岙、白墩港,止于戴港,暫接省道38線。 
  跨越象山港的橋梁,即象山港大橋,全長近7公里,是浙江第3座跨海大橋。其設計基本風速達46.5米/秒,相當于14級臺風的風力,這是目前國內同類型橋梁中最大的設計風速。同時,它還是浙江省主跨最大的斜拉橋,這里還是國內橋梁最大通航等級之一。 
  除象山港大橋外,甬臺溫高速路復線寧波至象山段,還有26座橋梁,10個隧道——橋隧比例達64.6%。 
  這段高速路,以雙向四車道設計,小型車輛最高限速時速100公里。 
  開通后,從杭州出發去象山吃海鮮,可縮短個把小時。而對于寧波象山兩地跑的人來說,今后走這條路只要四五十分鐘——以前,寧波去象山要上繞城高速公路,轉道甬臺溫高速路,從寧海口子下后再走國省道需要兩個小時。 
  不過,對司機來說,整條甬臺溫高速路復線(又稱浙江沿海高速公路,全線長約378公里,工程起于寧波繞城高速公路,一路向南在蒼南馬站進入福建省福鼎市境內),可有效緩解日益擁堵的甬臺溫高速路。 
  寧波高速交警預計,新開通的這段路,每天將從甬臺溫高速路分流7000輛次的車輛。目前,甬臺溫高速路寧波段日常雙向車流量達3.1萬輛次,已超過原有的設計流量。 
  昨天,驗收組專家、浙江省公安廳交管局高級工程師夏方慶表示,該工程中的交通安全設施還創下浙江6個第一。 
  這些新舉措,或將作為一個標準,運用到未來浙江建造的高速公路上。 
  1 
  連續隧道間加蓋藍色棚子 
  位置:炮臺山隧道和里蔡隧道之間 
  數字:長74米造價約127萬元 
  夏方慶說,高速公路隧道進出口,一直以來事故高發。 
  原因在于,車輛進出隧道洞口時,因光線劇烈變化產生黑白洞效應,人視力范圍采集的信息便會減少——明暗交替,人瞳孔的適應過程,至少需要3秒鐘時間。此外,隧道內外路面的摩擦系數不一樣,如果車速沒有控制好,容易引發追尾碰撞事故。 
  相對來說,連續隧道,這種明暗變化更為頻繁。這次加蓋藍色棚子,即可緩解光差,瞳孔變化的程度。 
  2 
  隧道內緊急停車帶加寬加長 
  位置:安基山、角洞岙、四角岙隧道 
  數字:3個隧道共有8處 造價約90萬元 
  浙江省內現有隧道的緊急停車帶也是有的,但從目前的實際使用情況看,大型車輛無法正常駛入,這是個十分嚴重的安全隱患。 
  夏方慶說,隧道技術標準是在2004年發布的,里頭規定隧道內緊急停車帶長40米,寬3.5米。曾有高速交警表示,這樣的隧道緊急停車帶,大型車要想停進去,除了倒車進來,便是用吊車吊進去——顯然兩者都無法做到。 
  目前這3個隧道中的每條緊急停車帶,長50米,寬5米,這是浙江目前長隧道內設置的最大緊急停車帶。 
  3 
  隧道內開辟輔助車道 
  位置:里蔡隧道、四角岙隧道 
  數字:造價約510萬元 
  之所以在這兩個隧道開辟輔助車道,是因為出隧道后不到1公里,便是一個互通——因為距離短,快車道上的車輛等出了隧道再臨時變更車道,便會與慢車道上的車有了交錯點,事故多發。 
  4 
  活動式防撞中央隔離護欄 
  位置:每隔2公里,便有一處 
  數字:每米造價3000元 總造價約170萬元 
  在中央隔離帶,設置活動式隔離護欄,是為了一旦前方有封閉式施工或有事故需要封閉車道時,車輛可借道行駛。 
  夏方慶說,以前的隔離護欄是不具有防撞功能的,而這次采用的護欄,其抗撞功能是跟中分帶固定護欄一樣的,可承受的防撞力為160千焦。 
  160千焦是個什么概念?夏方慶說,一輛1.5噸的車(即小車),以時速100公里,用20度的角度撞擊時,不會沖破護欄;而一輛10噸的車(即貨車),則時速60公里撞擊不會沖破護欄。 
  在他看來,這一新型活動護欄的使用,可大大減少發生沖破護欄的事故。 
  5 
  新型防撞墊 
  位置:所有互通出口分流端頭、收費島頭 
  數字:共有23處 總造價約120萬元 
  目前,高速公路互通出口分流端頭、收費島頭,最常規的設置是水馬(里面為水和砂石)、以及水泥擋墻。 
  這種方式有何安全隱患?夏方慶舉了這么個例子: 
  2004年5月12日,一輛私家車沿乍嘉蘇高速路往蘇州方向行駛,開到嘉興、桐鄉兩個出口的岔口上時,司機沒打轉向燈就突然由超車道進入了行車道。后面一輛大客車急忙打方向,閃避不及,車子撞向岔口水泥擋墻后沖出護欄,大客車上23人死亡,10人受傷。 
  夏方慶說,這一新型防撞墊,最早是2009年底,在申嘉湖杭的繞城公路崇賢出口處試點的。 
  其中,2010年,那里發生了一起與2004年5月12日車禍幾乎一模一樣的事故。但這一次,大客車有驚無險,最終沒有造成任何傷亡。 
  為什么?新型防撞墊看上去就像是根彈簧,撞擊時,車輛的能量是被逐漸吸收的。碰撞實驗顯示,在安全帶等安全措施等有的情況下,時速80公里的車輛撞擊,車上人員一般不會有大問題,而老的防撞措施,即便是時速50公里,便非死即傷。 
  6 
  區間測速 
  位置:象山港大橋 
  和今年8月,湖州高速交警在申蘇浙皖高速路推行的區間測速不一樣的是,這次象山大橋上采取的是全智能化設備。 
  湖州做法是最原始的,全靠人工計算。這次,象山港大橋的兩端各布設有監控點,它是基于車輛通過前后兩個監控點的時間,來計算車輛在該路段上的平均行駛速度。并以此來對比,該路段上的限速標準,最終判定車輛是否超速。 
  這樣一來,可以避免部分追尾事發——以往的單點測速儀,在司機熟知測速點的情況下,通常會通過剎車降低車速逃避處罰,突然剎車很容易造成追尾事故。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