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利比亞戰爭看現代軍事物流
2012-12-16 11:08:00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利比亞戰爭結束了。戰爭中,北約的軍事打擊,包括地面作戰雙方的軍事行動,呈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利比亞戰爭的這些新特點,可以為建設和使用體系提供思路和啟示。請看本報特約專稿——
利比亞地處北非沙漠地帶,由于北約的介入,利比亞內戰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既不同于之前的也門內戰,也不同于歷次中東戰爭。也門內戰,由于作戰雙方戰法及裝備都很落后,戰斗類似于一戰時的塹壕戰,而中東戰爭呈現出常規戰爭的特點。利比亞內戰則集中于對戰略交通要道的爭奪,大量的皮卡應用于作戰,軍事物流在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代軍事物流貫穿作戰進程
軍事物流體系,是指為平戰時軍事行動提供物流服務,由物資籌措、倉儲、運輸、流通加工、裝卸載、信息管控以及技術標準、法規制度等多個層次、多種類別的子系統構成的綜合集成系統。它涉及后勤乃至軍隊建設與保障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發揮著統籌配置軍地物流資源的融合作用、協調牽引軍隊聯勤保障的推動作用和優化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的促進作用,對國防和軍隊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美軍在兩次針對伊拉克的戰爭中,展現了令世人矚目的強大物流能力,為美軍控制戰爭進程并取得完勝打下了堅實基礎,戰后美軍稱伊拉克戰爭的物流能量,相當于把整個舊金山市搬到了海灣地區。在利比亞作戰中,北約及其盟友較好地利用了其現代物流體系及理論。
通過強大的戰略投送能力實現快速集結部署 與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的精心籌劃、周密準備不同,此次美英法快速反應,聯合丹麥、加拿大、意大利和卡塔爾等組成多國聯軍,在短時間內向利比亞沿岸的地中海地區調遣了大批武裝力量和保障裝備物資,迅速完成集結部署,體現了多國部隊強大的戰略投送能力和成熟的指揮機制。
僅在多國緊急磋商會后兩小時,多國聯軍快速出動多架F-18、“狂風”GR4、“幻影-2000”“陣風”等多種戰機進駐意大利特拉帕尼、阿維亞諾、潘泰萊里亞等7處空軍基地,并由法國“陣風”戰斗機完成了對正在圍困班加西的利政府軍首次襲擊,迫使卡扎菲軍隊后撤。同時,美、英、法等多國海軍力量在內的25艘軍艦,迅速向地中海利比亞附近海域靠攏,并運用多顆偵察預警衛星不間斷對利比亞實施監視。多國聯軍依托各類艦艇、多個空軍基地以及本土,將作戰力量和保障物資裝備快速高效地投送至利比亞前線,迅速完成遠中近、高中低、空中與水面相結合的立體作戰部署,構建多維一體的作戰格局,營造懾打并舉的作戰態勢,為實施精準、快捷、大面積的空中打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圍繞控制重要交通樞紐和戰略通道進行反復爭奪 利比亞北部地中海沿岸各港口如的黎波里、米蘇拉塔、卜雷加、班加西等交通樞紐通過沿海聯邦公路,構成了重要的石油外運和通向非洲大陸的戰略通道。自利比亞內亂以來,卡扎菲軍隊和過渡委武裝圍繞這些交通樞紐進行了反復爭奪,有的城市甚至幾易其手。
一是對班加西的爭奪。班加西是位于利比亞東北部錫德拉灣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是該國第二大城市,利比亞東部的經濟、交通中心,處于沿海聯邦公路的交通要道,是通向利比亞東部地區的交通樞紐。班加西是此次利比亞內亂的根源,是利比亞大規模反卡扎菲騷亂及流血沖突的爆發地點。過渡委武裝以班加西為大本營,控制了利比亞東部大部分地區。
二是對米蘇拉塔港口的爭奪。米蘇拉塔是利比亞第三大城市,位于首都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之間,沿海聯邦公路的交通要道上,是聯接利比亞東西部的交通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利比亞內亂爆發后,利比亞反政府武裝即占據了米蘇拉塔,并成為其西部地區控制的最重要的一塊區域。內戰開始后,卡扎菲軍隊開始圍困米蘇拉塔,和過渡委武裝在這里反復拉鋸,使米蘇拉塔成為雙方爭奪最激烈的地區,也是多國部隊空襲最猛烈的地區之一。
三是對突尼斯邊境通道的爭奪。利比亞與突尼斯相鄰,兩國之間的瓦津—代希拜通道是從利比亞西部進入突尼斯南部的重要陸路通道,也是其他國家經由陸路向利比亞西部地區輸入燃料、食品和醫藥補給的重要通道。為爭奪此戰略通道,4月21日以來作戰雙方展開了激烈爭奪。最終,過渡委武裝切斷了卡扎菲的陸上補給通道,對作戰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戰力量小群分散,充分利用民用運輸工具實施機動作戰 針對多國部隊的空襲特點,卡扎菲軍隊較快地適應了強大空中火力打擊下的作戰方式,主要采取將作戰力量小群分散、充分使用民用運輸工具等戰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方面,將部分建制力量化整為零,分散藏匿于平民區,并采取“小群多路”的部署樣式,不斷機動轉移地點,增大安全系數。另一方面,針對過渡委武裝人員平民化和武器輕型化特點,棄用坦克等重型裝備,利用皮卡車等民用運輸工具,改造改裝為武裝車輛,游動抗擊多國部隊空襲。由于這些類型的車輛機動靈活,集結或解散的速度快,戰場生存率高,對后勤的依賴性較低,非常適應利比亞的戰場環境,一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對現代軍事物流的啟示
北約軍隊的戰略投送,大量引入物流技術,確保軍事運輸保障在準確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發生。準確、精細的戰略投送能力確保了作戰指揮官可以選擇多種作戰方式、可以先敵行動,選擇作戰的時間和地點。
現代軍事物流體系的價值在于充當了“機會提供者”的角色。利比亞戰爭再一次證明了現代軍事物流體系的重要性,并為其使用提供了理論支持,不同的作戰,側重點不同,現代物流體系的應用也有其靈活性。
強大的戰略投送能力是提高作戰效能的重要前提 戰略投送能力是國家戰略能力特別是軍事能力的重要標志,是奪取和保持軍隊行動自由權的基礎。從近年來歷次局部戰爭的情況看,戰略投送能力已成為提高作戰效能的重要前提,西方軍事強國如美、俄、英、法等國軍隊都把戰略投送能力作為發揮軍隊效能的重要支柱,尤其是不斷加強戰略空運和戰略海運能力的建設,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將作戰力量和裝備物資投送到作戰地區,實施可靠的后勤保障。
在此次多國部隊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中,多國部隊快速投送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表明北約國家已在指揮體制、協調機制和力量建設等戰略投送能力建設的各方面日趨成熟。因此,一是要加強戰略投送指揮體制的建設,建立高度權威的聯合投送指揮機構,統一籌劃投送力量建設與部署使用,統一指揮軍隊和地方的各種投送工具、物資和保障力量,確保整個投送行動協調一致、有序實施。二是要完善戰略投送的協調機制。此次軍事打擊還有瑞典、卡塔爾等非北約國家參與,這些非北約國家能快速融入北約統一的指揮體系并參與打擊行動,與長期以來形成的成熟完善的協調機制是分不開的。三是積極發展戰略空運和海運力量。此次多國部隊的戰略投送主要是依靠空海一體的投送力量,與之相比,我軍仍然存在著海空戰略投送力量較弱、投送方式單一、投送裝備落后等問題,這是制約我軍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短板。
控制戰略通道是把握戰場主動權的重要因素 古往今來,無論從戰略層面還是從戰役層面,控制戰略通道,阻止對方軍隊機動、割裂其作戰部署、破壞其軍事供應鏈,都是常見的作戰思想。此次利比亞戰爭中,多國部隊與利比亞政府軍之間的空襲與反空襲、利比亞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之間的地面戰主要是在沿海聯邦公路的各交通樞紐展開的,圍繞戰略通道和交通樞紐的爭奪成為最直接的作戰樣式。
在未來戰爭中,交戰方要全力爭取戰略通道的控制權,牢牢把戰場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是“攻”,要盡量集中優勢兵力與裝備,運用空中突襲、精確打擊等手段,將戰略通道和交通樞紐作為作戰的主要目標。二是“防”,要著眼提高抗毀生存能力,做到預有準備,多法并舉,大量采用技術手段,重點在調整后勤部署、干擾敵方精確制導武器、做好偽裝防護等方面做好工作,提高己方的作戰能力。
根據戰場情況,靈活使用運輸工具具有重要作用 皮卡的廣泛使用成為此次利比亞戰爭的一大特點。作為機動靈活的民用交通運輸工具,皮卡在戰場上的作用超過了坦克、裝甲車等傳統軍事裝備,不僅可用來運輸人員和物資,還可安裝各種輕重武器用來作戰,編組方式也相當靈活,這是由利比亞戰場環境特點與雙方作戰實際情況決定的。
在未來戰爭中,要靈活根據戰場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使用民用交通運輸工具,或單獨使用,或與軍用裝備混編,一是發揮民用交通運輸工具機動性強、容易改裝的特點,提高軍民整體保障能力。二是可以寓軍于民,利用國際公約對打擊民用目標的限制,盡量依托民用目標進行防護。例如,在后勤運輸過程中,利用將地方工程隊的水泥絞拌機偽裝為彈頭形狀,軍車與民車混行等,增加敵方判別目標性質的難度,使其不能輕易發動攻擊。(孫有凱 李天才 石玉明 孔凡剛 作者單位:后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