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創業六十載
2012-12-15 11:3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王澤彥
作為國內最大的流通產業集團——百聯集團旗下最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上海商業儲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商儲”)也迎來了60歲華誕。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商儲,可以說是我國資格最老的倉儲企業之一,見證了上海乃至全國倉儲業的發展變遷。
回望其60年來發展壯大的歷程:上海商儲從最初期接管簡單、原始的碼頭倉庫,發展成為了現今國內最早開展現代物流集成化管理、以現代物流理念運作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之一,實現了現代化物流的發展蝶變。
●以變應變 堅持改革創新
60年的成長洗禮,上海商儲“以變應變”及時調整發展戰略,謀求產業升級發展,一次次的渡過難關,發展壯大。
建國初期,上海剛剛解放,人民政府依法接管了官僚企業的碼頭倉庫,為便利管理,華東軍政府管理委員會貿易部設立了儲運處。
伴隨著新中國經濟的恢復,商品貿易得到飛速發展,倉庫短缺成為流通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為調劑倉庫使用的淡旺余缺、統一倉庫投資,當時的國家貿易部在不斷投資建造新倉庫的同時,作出了統一管理倉庫的決定。1952年10月6日,華東軍政管理委員會貿易部上海倉庫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集中上海貿易系統的一部分倉庫實行統一管理。這就是上海商儲的“雛形”。
此后隨著國家機構的變革,公司隨后劃歸上海市人民政府商業局領導,改名為
上海市倉庫公司。1953年4月12日,
公司更名為上海市國營商業倉
儲公司。同年,中國百貨公司
上海采購供應站于1952年
11月專門設立了運輸科,
1954年7月,運輸科改為儲
運部。1955年11月1日,中國
百貨、中國文化用品公司成
立運輸站,承辦商品貨運業
務。1956年10月1日,中國百貨、
中國文化用品公司運輸站下放為
地方性運輸企業,并更名為上海市國營商業運輸站。
1958年10月18日,上海市第一商業局和第三商業局將上海市國營商業儲運公司和上海市國營運輸站合并,整合為上海市國營商業儲運公司。自1953年起~1956年間,上海市國營商業倉儲公司通過集中管理國營商業倉庫、接管外商倉庫、歸并公私合營的銀行、錢莊倉庫以及接受原國民黨行政物資供應局第二儲整場第十六倉庫(即現復興島倉庫)和江灣整場其美倉庫(即現國順路倉庫),其資產規模庫房面積達24萬多平方米、貨場面積達13.63萬平方米,共設立了19個基層倉庫。
在1958年10月18日,合并后的上海市國營商業儲運公司集中管理著55個倉庫、94輛貨運卡車、一條鐵路專用線,員工總人數達7355人,成為當時上海商業系統人數最多的大型企業。它承擔起上海絕大部分日用工業品的儲存保管及中央一級批發站調撥到全國各地商業系統全部商品的運輸任務。
步入改革開放浪潮后,在1992年12月28日,公司組建成上海時運物業(集團)公司。1995年7月,上海市政府將第一商業局撤銷,成立了一百、華聯、友誼3個集團。公司原有的資源也一分為三,60%的主體進入上海一百集團,公司資產大部分分流出去。1996年8月28日,轉制成立了新公司,啟用了延續使用至今的新名字:上海商業儲運有限公司。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上海商儲也經歷了市場化競爭的殘酷洗禮。從1998~2002年的這5年中,上海商儲在資金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積極籌集近億元資金,對商業物流中心連續進行了4期改造。此期間,新建、改建了4萬平方米新型倉庫設施。先后在汽車服務公司、浦東公司新建了1萬平方米倉庫。2000年,在松江工業開發區建立全方物流有限公司,能為各類企業提供包括倉儲、運輸、配送、流通加工、物流流程設計等全方位、個性化的現代物流服務。
但自2003~2010年,因受上海市政開發的影響及百聯集團盤活資產的需要,上海商儲幾經洗禮,經營規模急劇縮減,甚至都不到1953年成立倉儲公司時所擁有倉庫 (26.7萬平方米)的規模。近十年來,上海商儲共計減少了土地29.1萬平方米、建筑物22.3萬平方米。之后上海商儲所占用的經營資產僅剩土地30.2萬平方米、建筑物18萬平方米,公司運營升級發展面臨著又一次的沖擊。
在生產資料銳減,又沒有可能大規模投入資金新建物流基地的形勢下,上海商儲應謀求怎樣的轉型發展?
●升級轉型 緊抓市場機遇“求知創新”可以說是上海商儲自創辦以來的優良傳統,在面臨每一次的企業發展變革中,上海商儲積極及時探索升級轉型之路,從而找準市場定位,摸索發展路徑,提升服務以迎接市場挑戰。
早在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上海市國營商業儲運公司和上海市國營商業運輸站通過對私營倉儲業、私營打包業和私營轉運報關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了公私合營。并使解放初期已逐步萎縮、營業清淡、虧損嚴重的轉運報關業轉變成新興的托運業。
由于舊社會倉庫的儲運裝卸設施十分落后,商品進出倉業務歷來都是依靠扛棒、繩索、肩扛背馱的人力搬運,在公司7000多名員工中,從事裝卸搬運的工人就有2700余名。后來公司在黨中央關于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的號召下,改革創新,開展了以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提高儲運作業機械化程度為主要內容的技術革新活動,技革能手和先進勞模不斷涌現,實行了儲運作業機械化、半機械化。
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年代里,公司按照中央“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指導思想,奉行“不虧不賺、略有贏余”的經營方針。商儲職工以主人翁的姿態,充分發揮聰明才智。20世紀50年代,在鐵路運輸中首創“合裝整車” (即 “零拼整”)的做法,實行“見貨組配”、“輕重拼裝”、“中轉份運”,充分利用了運能。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公司又和交通部門協作,實行水陸聯運,發展百雜貨“一條龍”運輸。至此,無論是“合裝整車”還是“一條龍”運輸,都縮短了貨運周期,降低了運費,還實現了“多、快、好、省”。通過設在全國各地的200多個聯運站點、1萬多個收貨單位,公司將大量上海生產的日用工業品源源不斷地配送到全國,保障了市場供應等。
20世紀80、90年代之交,由于延續了幾十年的三級商業批發體系不復存在。在新形勢下,公司及時轉變經營觀念,面向社會,走向市場,向社會要客戶、要儲運量。一方面在主業上,直接面對社會的廣大工廠及經營公司,建立起新的客戶群;另一方面全面搞“三產”,將上海市中心已不適宜經營倉庫的資產,轉變其功能,開設了工業品批發市場、家具市場、辦公樓,逐步形成了“儲運為主,多種經營”的新經營格局。(下轉A8版)
(上接A5版)
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市場對第三方物流需求缺口巨大。上海商儲抓住機遇在此改變服務模式,將建設現代物流作為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結合公司的實際,開始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探索以“物流業為主,物業、市場業共同發展,建設現代物流”的新路。
伴隨著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現代化、信息化,上海商儲加大了對物流信息網絡管理系統的投入,與專業計算機軟件開發公司共同研制、開發了倉庫管理、公路配載管理、RF無線掃描、自動分揀等一系列的軟件系統,實現了信息共享。
同時,上海商儲還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EXE1000WMS為核心,配合度身定制的MIS管理系統,實現了企業運作管理過程中的信息準確性、全面性和實時性。加快了對市場供求變化的反應速度,大大提高了物流作業的精確度和工作效率,也為電子商務的配送服務構筑了信息化平臺,提高了作為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客戶心目中的緊密型合作伙伴的地位。
在種種不利情況下,上海商儲人艱苦奮斗,臥薪嘗膽,以逆境“重生”,在2008年以后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時期。到2011年,上海商儲完成營收1.66億元,上繳集團資產占用費130萬元,實現利潤近1200萬元。
●審時度勢謀求長遠發展
2008年,上海商儲對自2003年以來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反思和總結,認為在沒有可能大規模投入資金新建物流基地的情況下,其發展只能通過轉型來實現。上海商儲適時提出了“提升主力業態,穩定傳統倉儲,開發市區舊倉庫”三個板塊聯動發展,在保持基本穩定前提下,積極開發處于鬧市的舊倉庫建筑,退出倉儲業態,提升舊建筑價值,以獲得豐厚收益,使公司穩定更有保障,發展更有支撐。同時主業大力度“出市入郊”,打造一批核心物流基地。尤其以“輕資產”經營的企業發展思路。通過租賃和利用社會資本,經營企業,謀求發展。
2008~2010年3年中,上海商儲新拓展的4個基地庫房面積近90000平方米,通過精心的運營,這4個基地已進入了成熟發展期。截至2011年,上海商儲外借倉庫的面積已達127300平方米,占公司經營庫房面積的36.59%,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新拓展基地的發展,有力地支撐和提升了公司的主力業態。
上海商儲總結到,所尋租的倉庫只有在具有相當規模、人員得以合理配置、成本費用得以合理控制的條件下,才能真正挖掘出外借倉庫的最佳效益,才能實現“輕資產”經營發展企業的目的。因此,在向外拓展尋租倉庫上,上海商儲已不再滿足于安排職工上崗,也不再臨渴挖井,到資產發生動蕩時再去向外尋租,而是積極、主動地尋找有一定規模的優質的社會資源。在具體操作上,改變了以前由基層單位自行尋租的做法,而由公司出面統一營銷。
面對未來發展,上海商儲謀劃今后向外尋租的倉庫,庫房結構一定要完好,面積規模一定要在10000平方米以上;每發展一處就要以打造物流核心基地的標準進行建設和管理,積極提升公司的主力業態。上海商儲預計爭取通過幾年的努力,使公司的庫房面積保持在400000平方米以上,公司的贏利能力穩定在1000萬元以上。
而今,上海商儲已經先后獲得國家二級企業、AAAA物流企業、全國政治思想工作優秀企業、上海市優秀企業、上海市工會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十佳示范單位、上海市愛心助老特色基地,以及上海市文明單位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可喜的是,近日,上海商儲獲得批準,同意其投資建設一、兩個新的大型物流基地,以適應不斷增長的業務需求。
展望未來,上海商儲自信滿滿,以“艱苦奮斗、愛崗敬業、求知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發揮“以變應變”的主觀能動作用,力爭把上海商儲建設成一個營銷市場化、功能集約化、運作專業化、管理信息化的全新物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