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物流的“梧州征程”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2012-1-17 12:5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核心提示
物流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1年,梧州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以生產性物流業為重點,高起點規劃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大力推進商貿物流項目建設,抓好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多式聯運系統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不僅使物流業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還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契機:
大產業孕育大物流
歲末年初,走進梧州港赤水圩作業區,只見一排排吊機如巨人般立于泊位上,不停地將一個個集裝箱吊起;正在施工的后方陸域工程工地上,一臺臺挖掘機長臂揮舞,一輛輛工程車來回穿梭,繁忙緊張的景象彰顯著這個新興內河碼頭發展的磅礴氣勢。該作業區年設計吞吐能力將超過500萬噸,成為廣西內河港口單港建設規模最大、集裝箱吞吐能力最強的內河碼頭。
“物流物流,首先是要有物可流。我們看中的正是梧州產業發展帶來的貨運量爆發式增長。”談及當初投資參與作業區的建設和經營初衷,梧州市越新赤水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光華拿臨近作業區的梧州陶瓷產業園中和集中區跟記者算了筆賬,“至2011年底,集中區已引進12家陶瓷企業,21組窯爐共計65條生產線投產,按一組窯爐日耗煤100噸、日需陶瓷原材料580噸、日產陶瓷成品500噸計算,集中區每年物流總量就為904萬噸。假設陶瓷園區的貨物均從赤水碼頭運輸,僅這個園區2011年的貨運量就足夠養飽兩個滿負荷運營的赤水碼頭。”
來自梧州的數據或許更能佐證李光華的自信心。2011年3月,梧州市委開展產業發展物流運輸需求調研顯示,2010年,梧州經濟發展產生的貨物總量為2881萬噸,預計到2013年,全市物流需求總量約為1.75億噸,其中制造業物流總量約為1.1億噸。“2011、2012、2013這3年,是梧州產業發展的爆發期和產能釋放期,往后增速將回復正常水平。因此,按年均15%的增長速度計算,到2015年,全市物流需求總量約為2.3億噸。”梧州市委政研室經濟科科長楊登華說。
瓶頸:
落后物流業成發展桎梏
“本想通過物流將鋰電池產品運往湖南長沙,可向物流公司一打聽,他們竟然說要8天才能到達目的地,可是客戶急著要貨,我只好自己開了8個小時的車親自送過去。”談起近日的遭遇,廣西睿奕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偉十分感慨,“8天和8個小時的巨大差異,看來梧州的物流業離成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與鐘偉深有同感的還有新中陶(廣西)陶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文輝。“陶瓷產業是一個物流需求極大的產業。借助于西江水道的便利條件,光是運輸成本,我們每一條生產線一個月可以省去差不多10萬元。如果40條生產線全部投產,物流一個月可以省去成本400萬元左右。”廖文輝說,幾年前,正是看中了西江低成本水運的優勢,新中陶最終落戶到梧州陶瓷產業園中和集中區。但由于距離新中陶最近的梧州港赤水圩作業區配套仍未完善,物流優勢還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廖文輝大多時候只能借助成本昂貴的陸路運輸陶瓷產品。
鐘偉和廖文輝的遭遇道出了梧州物流業的現實發展滯后的物流業遠遠跟不上梧州工業化步伐。到“十二五”期末,僅梧州再生資源、陶瓷和不銹鋼這三大新興支柱產業,就將新增8270萬噸的貨物總量。目前梧州的公路、水路和鐵路的運力實際情況如何呢?2010年,梧州公路、水路運力總體供給能力為50.4萬載重噸。其中,汽車運力總供給能力為11.6萬噸,平均實載率不足50%;船舶運力總供給能力38.8萬噸,年平均13.6天周轉一次。這表明,梧州大噸位車輛(船舶)數量偏少、載重噸位偏低、平均運距偏短,船舶運能不足、船型結構不合理。從港站吞吐和網絡通道能力來看,李家莊碼頭年實際吞吐量超過其能力的60%,火車貨站設計年裝載能力為42萬噸,月均3.5萬噸,目前實際月均3.8萬噸,已超負荷運轉。
破題:
高起點謀劃物流發展
“2011年,投資總額15.7億元的農副產品和不銹鋼兩個批發市場的簽約落戶以及園區及配套基礎設施的快速推進,梧州商貿物流園區建設的大幕正式拉開了。”1月10日,站在已平整得一馬平川的園區工地上,梧州商貿物流園區管委會副主任何際珊說,春節前,園區的低水位排水渠系統就可以進園開始實質性施工,為已經簽約入園的農副產品和不銹鋼兩個項目在今年的大規模建設打下基礎。梧州商貿物流園區占地面積1097公頃,總投資額為9億元,包括不銹鋼、農副產品、建材市場、木材家私市場等綜合型商貿物流園區,形成以商貿為主,集銷售、信息、加工、配送、倉儲和物流于一體的商貿專業市場和集散地。
高起點建設的梧州商貿物流園區從無到有,源于該市把發展商貿物流業作為經濟發展三步棋中的第二步棋,重點發展生產性物流業。
“沒有哪個城市因其工業是老大而成為區域中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就是其服務業(包括商貿物流、金融、電信和配套服務業等)在這個區域是起領頭作用的。”2011年初,劉志勇到梧州商貿流通項目統籌指揮部調研時指出,必須解決物流業的“卡脖子”現象,高度重視物流業作為配套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僅為做商貿物流而做商貿物流,而是要配套產業,沒有配套就不能協調發展。
接著,該市相繼編制了《梧州市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梧州市現代商貿業發展規劃》和《加快梧州市生產性物流業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為梧州的商貿物流業進行了科學布局和規劃。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梧州以高速公路、鐵路和西江黃金水道為主要集散脈絡,以火車站、港口、機場為主要物流作業點,建設三大物流園區、六大物流中心、七個配送中心。
梧州將現代物流建設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形成“立足本市,東融西擴南連北接”的外向輻射型商貿業發展格局;第二步是推進交通的大連通、細銜接,實現物流通道無縫銜接;第三步是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打造與生產性服務業相關的產業,如金融、信息和會計等服務業。
2011年,該市建設商貿流通項目57個,項目總投資為106.23億元,年度完成投資26.86億元。商貿流通項目招商引資到位資金8億元。完善現代綜合立體交通格局,李家莊碼頭三期、赤水圩作業區二期、大漓口碼頭等一大批交通建設項目啟動或簽約;推進特色物流園區的規劃和建設,中恒國際醫藥物流產業園、西江物流中心、豪德現代金融商貿物流城等多個商貿物流園建設得到穩步推進;營造物流業發展軟環境,邀請知名專家舉行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