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首條感知公路新淮江 預計13年完工
2012-11-23 9:51:00 來源:汽車之家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日17:40許,新淮江公路上的重要節點工程——鹽邵河大橋順利合龍,與此同時,光纖電纜、道路監測傳感器等實現同步安裝預埋,為建設可視、可測、可控道路打下基礎,這標志著我市國省干線中首條采用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型“感知公路”建設全面啟動。據悉,新淮江公路全線概算總投資約33億元,其中,“感知公路”設備一期工程造價估算為2275萬元,預計于2013年完工。
新淮江“感知公路”的建設,主要分為感知數據采集與發布系統、視頻數據傳輸系統及管理與應急指揮系統。其中管理與應急指揮中心設置在揚州市公路管理處,控制平臺采用江蘇省交通廳公路局統一開發的“江蘇公路協同工作平臺”。建成后的“感知公路”可進行交通及氣象參數檢測、視頻監控、交通信息發布、交通誘導以及系統日常操作維護,并對路段的交通監控數據資料以及其他各種參數進行匯總、統計、打印等。
237省道“感知公路”建設項目一期共設有道路監控攝像機(TV)21套、F型可變情報板(FCLS)5套、交通量調查點設備(UD)6套、不停車超限檢測系統3套。市公路處黨委書記丁澤民介紹,一級公路具有車速高、交通流量大的特點,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往往是惡性事故,涉及車輛多,且處理過程中又往往會造成通阻塞。因此,我市在237省道進行感知建設,對公路重點路段進行全方位監控,在能見度低或路面結冰等特殊氣象條件下,及時提醒司乘人員,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確保公路的安全運營。
“感知公路”可“感知”哪些
“感知公路”重點是對重要路橋節點進行監控、對交通流量進行觀測、對路面環境進行檢測。
市公路處副總工程師余海濤介紹,公路感知技術對道路的車流量、速度、車型進行監控,對坑洼、破損、冰雪、大霧、溫度等路域狀況及環境進行實時檢測,通過情報板告知路政管理部門、車主路況信息,為車輛行駛和公路保障提供更好的服務。在機動車上裝配全球定位系統、圖像采集系統、激光測量器、里程計等先進的傳感器和設備,在車輛以正常速度行駛時,就可快速獲取路面破損、平整度、構造深度、車轍等數據。
感知車輛信息
“感知公路”在路面下設有傳感器,可持續監測道路承受的應力和壓力情況,自動稱重、采集車牌等信息,并以此辨別車型、車速、車軸數、車軸重,配合卡口功能可以對車輛進行限速、限重處理。
“車輛一旦駛入新淮江公路,轉彎、剎車等行進動作都會在智能系統留下記錄。”余海濤介紹。
“在這種系統幫助下,可以為一些車輛提供服務。”余海濤舉例說,在新淮江公路行進的車輛如果突然停下,并且超過了一段時間,后臺的智能系統就會發出預警,后臺工作人員在觀察情況后,會通過可變情報板等“公路廣播”與車主進行交流,詢問是不是需要緊急求助、事故報警、咨詢等。一些明顯的車禍事故現場,智能系統可以立即派出應急隊伍。
感知公路路面
通過公路下面和機動車上的傳感器可持續監測道路的承受能力和壓力情況、路面破損、平整度、構造深度、車轍等數據。對行駛在公路上的車限高、限寬、限重。余海濤介紹,不停車超限檢測系統主要由高速稱重系統、車牌識別系統、可變情報板提示系統及計算機系統組成。
感知公路氣象
在高速公路沿線建設若干個高速公路自動氣象監測點,對高速公路沿線的能見度、風向、風速、氣溫、濕度、雨量、路面狀況等進行自動監測。
據介紹,氣象檢測設備主要包括氣象檢測器和能見度檢測器,實時獲取氣象預報及災害天氣警報。同時在易產生團霧或濃霧的路段設置能見度檢測器。
感知公路路況
通過公路和機動車上的各類傳感器實時獲得公路路況信息。感知數據發布系統主要是在交通流量較大的平交口、不停車超限檢測站前方設置感知信息發布及誘導設備——可變情報板。這種可變情報板類似LED屏,及時發布路況信息。據介紹,這種系統可與當地電臺、交警實現聯動,形成“公路廣播”,通過LED屏等平臺將最新的路況信息發布給行進的車輛。
經調研,設計在寶射河大橋南側橋頭設置1套F型可變情報板;在老S333平交口北側350米處設置1套F型可變情報板;在寶應段、高郵段和江都段不停車超限檢測站前方分別設置1套F型可變情報板。
據悉,新淮江公路的絕大多數路口都會安裝紅外傳感系統,一旦市民開車上新淮江公路,就處于紅外傳感輻射范圍,車主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平臺與公路管理系統對接,可以提前知道路況信息。
公路信息發布共享
將感知到的路面情況、路況情況、氣象情況通過信息屏、電視、廣播、因特網、手機以及各種終端發布給市民。未來,通過智能系統與車主的移動終端(手機、電腦等)進行聯系,可以為車主提供加油站、停車場、餐飲、汽修等信息。同時,系統提取省廳以及管理處網站上的新聞,通過互聯網推送到移動終端。當網站發布新聞時,移動終端將自動獲取并通知用戶。
感知公路建哪些內容
1.依托現有管理與應急指揮平臺,將感知數據采集與發布設備信息接入平臺,實現系統的集中監視、統一指揮調度功能;
2.建設感知數據采集與發布設備,滿足近期使用和遠期需求變化及技術發展的要求;
3.建設公路移動管理系統,實現移動視頻監控、移動辦公、天氣查詢等功能;
4.建設不停車超限檢測系統,最大限度減少超載車輛比例;
5.建設通信管道及光電纜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