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貿易逆差”成為中印關系之刺
2012-11-2 11:31:00 來源:財訊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0年前,中印之間爆發了一場著名的邊境戰爭——中印自衛反擊戰。雖然這場短暫的沖突已被大多數中國人遺忘,但它對印度所產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它的陰影依然籠罩在中印關系的上空。時至今日,戰敗的印度始終將中國視為戰略威脅,視為競爭對手。
進入21世紀,中印兩國的關系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已經變得更加緊密。2011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740億美元的歷史高點,中國已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
與此同時,充斥市場的中國產品以及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也讓印度深感不安。數據顯示,印度去年對華貿易逆差達到270億美元。印度人擔心,充斥市場的中國產品限制了印度相關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而印度充足的勞動力優勢也得不到發揮。去年12月,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就曾暗示說,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會給印度帶來國家安全威脅。
在印度人看來,導致中印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原因是中國的市場準入問題,并動輒使用提高關稅的方法來限制進口。今年7月底,印度內閣就批準對進口大型電力設備征收21%的關稅,而中國制造的電力設備占到印度市場的40%以上;10月份,印度又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光伏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印度太陽能制造商呼吁征收高達200%的反傾銷稅……
在這里筆者不禁要問:消除對華貿易逆差就能解決印度貿易赤字問題嗎?導致中印的貿易逆差問題的原因有哪些?印度如何才能最終實現貿易平衡?
實際上,盡管中國已經是印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也顯著增加,但這在印度全部的貿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到20%。對印度的貿易數據產生更大影響的是其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等能源的依賴,而這些資源主要來自沙特阿拉伯、伊朗、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就是說,即便印度對華貿易逆差突然魔術般的消失,也對解決印度整體上的貿易平衡問題起不了太大的幫助。而印度對中國產品耿耿于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或許就是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印度對中國的敵視心理。他們接受不了中國處處領先,接受不了中國產品在印度大行其道,接受不了在貿易上對中國的依賴,認為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給印度的國家安全帶來了威脅”。
是什么導致了印度的對華貿易赤字呢?真是印度官員所說的——中國的市場準入存在難題?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印度難以擴大對華出口商品規模并不是因為中國市場存在壁壘,而是印度無法生產出質量過硬的制成品!毕愀壑菐旖浘]國際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一針見血的指出。印度對華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自然資源類的原材料,在國際市場上缺乏顯著的競爭力。據印度方面統計,在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這一財年,印度對華出口前兩大商品銅和鐵礦石的價值在印度190億美元的對華出口總額中占比接近一半。不難看出,印度將對華貿易逆差歸因于中國市場的貿易壁壘是站不住腳的。
再來看看印度市場上的中國制造。玩具和鞋等產品或許是中國制造“入侵”印度最為明顯的標志,然而這些產品在中國對印出口還不到2%的比例。以2010年為例,在中國出口到印度的產品中,超過60%是生產資料,比如電力機械、鍋爐、鋼鐵產品、輪船和工程設備。
印度之所以大量進口此類產品,完全是因為印度國內無法滿足自身需求。在此情況下,低于歐美報價的中國制造毫無疑問的成為印度最佳的選擇。
相比之下,中國產品對印度來說卻意義重大。甚至可以說,如果印度通過人為的方式限制從中國的進口來降低對華貿易逆差的話,不僅不會從根本上解決中印貿易問題,反而會擴大印度整體的貿易逆差。因為中國對印出口的物資是印度所必需的,購買報價更高的歐美產品不僅會提高進口成本,也將進一步擴大貿易赤字。也就是說,印度通過設置貿易壁壘的方式人為限制從中國進口貨物對于印度來說完全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印度對中國潛在的貿易依賴已經越來越明顯,這正是印度所擔憂的。出于地緣政治的考慮,印度一直在竭力探尋解決之道。盡管印度的擔憂是多余的,但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卻會在事實上給兩國貿易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帶來阻力。而想要解決貿易逆差需要中印雙方攜手努力,而不是以“國家安全”為借口人為設置貿易障礙。
毫無疑問,解決中印貿易逆差問題的最根本的途徑無外乎兩個方面:一、進一步加強中印貿易關系,增加對華出口;二、在不影響中印貿易關系的前提下,減少對中國的進口。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恐怕還沒有哪個發達國家會忽略中國市場及其未來廣闊的前景。作為新興的大國,印度也應該積極重視中國市場,將進軍中國市場上升到一定的戰略高度。一旦印度能在中國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無疑將為其海外貿易注入強大的動力,而中印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也將迎刃而解。當然,要想有效的進軍中國市場,印度也還有許多事要做。
筆者建議,印度在鞏固已有市場份額的同時,應該以自己的優勢產業(如:醫藥和IT產業)為突破口,加大對中國出口的力度。IT產業作為印度的支柱產業,站到了其GDP的30%以上,很容易躍居印度最具市場競爭力的行業。在這方面印度應該熟悉中國的法律法規,并想方設法提高印度IT業同中國IT業的兼容性。另外,印度的影視娛樂等第三產業在中國也具有一定的市場潛力,印度政府應該加強引導。
在減少對中國的進口方面,印度同樣有許多可以努力的地方。依筆者之見,印度政府應該努力將對中國的直接進口的商品轉化為“印度制造”,即吸引中國制造企業在印度開設公司、工廠。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從中國的直接進口,為印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還有可能間印度工廠里生產的商品在出口到中國。從另一個角度講,資本項目上的貿易順差同經常項目下的逆差本身就是另一種平衡。
不得不說的是,印度現階段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制約了其經濟的發展,也制約了外資的大舉進入。不過印度還可以利用中國技術、投資,來改善印度嚴重不足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互助合作,達到雙贏。印度應該轉變思維,不能再死盯著中國憑借勞動力優勢獲得的些許“小錢”,不能將這種國際分工的必然,政治化、擴大化、陰謀論化。
最后,但愿中印兩國政府都能夠以更高的戰略眼光來看待彼此,攜手為中印貿易逆差問題探出一天雙贏的解決之道。中印戰爭應經過去50年了,“邊界問題”依然是中印關系中暗藏的“毒瘤”。勿讓“貿易逆差”成為中印關系之間的另一根“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