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稅改增值稅成下一步我國稅改重點
2012-1-12 10: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月1日起,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改革、多種商品進口關稅下調、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新車船稅法等多項減稅新政正式開始實施。專家評論稱,結構性減稅每年都在提,今年的結構性減稅以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為主要出發點,在減稅的同時,更為注重稅制改革、稅制結構的完善,呈現出與往年不一樣的特點。
2012年減稅100多億
眾多減稅新政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上海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試點改革。上海先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試點,由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在現行17%和13%兩檔增值稅率基礎上,新增設11%和6%兩檔低稅率,交通運輸業適用6%或11%,研發和技術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適用6%。初步估算,上海2012年由此產生的稅收減免額100多億元。
據了解,目前上海已有12萬家企業經確認納入試點范圍。試點的納稅人將按照年增值稅應稅銷售額(500萬元)劃分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和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12萬家企業中,一般納稅人近3.5萬戶,小規模納稅人8.5萬戶。對于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按照不含稅銷售收入乘以3%的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
在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由于有效避免了重復征稅、增加了進項稅額抵扣、設定了較為優惠的小規模納稅人的稅收征收率等,大部分企業的稅負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但是,也有部分企業稅負有所增加,對此,上海市財稅部門將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幫助企業平穩過渡。
“公司的財務最近去開了好幾次會,回來以后聽他匯報了一下,今年稅率確實會降低。”上海杜躍平律師事務所杜躍平律師告訴時代周報,“上海大多數律所的年應稅額都在200萬到400萬元之間,都可以劃入小規模納稅人,交3%的增值稅。跟以前5%的營業稅相比,確實是低了。當然律所可以抵扣的部分不是很多,只有辦公器材更換、辦公室裝修,以及很少部分的外包業務等等,但總之交的稅會減少一點。”
上海一家質量管理咨詢公司的總經理凌啟明則有些憂心忡忡。因為公司年銷售收入超過了500萬元,他們公司顯得有點尷尬。“公司因為直接面對客戶,幾乎沒有可抵扣的部分,營業稅改增值稅后,稅基其實差不多,但稅率卻高了一個點,從5%變成了6%,稅負肯定增加了。這對我們這種實際利潤率并不高的公司,也是個不小的負擔,沒辦法,最后只能轉嫁到客戶頭上。”
對上海市的專項資金支持,凌啟明并不抱太大的希望。“這筆錢未必會落到我們公司頭上,就算是有,也是臨時性的、安撫性的,不可能是長期的,度過這段時期以后,估計就沒了。”
對此,參與上海增值稅擴圍試點調研的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胡怡建告訴時代周報:“試點必然會觸及到一些矛盾問題,需要解決,為實現平穩過渡,上海市會作出一些政策的彌補,專項資金就是彌補措施之一。目前重點還是先解決當前的過渡期問題,而從長遠來看,改革并不意味著每個企業都能減稅,很可能是有增有減的,這是個理念問題。”
地方減,還是中央減?
此次參與試點的交通運輸業,也面臨有增有減的問題。華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史德強告訴時代周報:“很多貨代企業很可能承受不了,接下來可能要死掉不少貨代。”
史德強解釋:“之前,對貨代企業征收5%的營業稅,但是,很多貨代企業會去拿一些車隊的發票來抵扣,這是業內通行的做法。因為車隊的交通運輸費按3%征營業稅,這樣,貨代企業可以從中賺取1.5%的差價,勉強維生。現在,車隊也好,貨代也好,統一交納6%的增值稅,把賺差價這個洞給堵上了,很多貨代公司本來就是微利,這下生存都成了問題。”
對種種疑慮,胡怡建表示,上海目前還只是在作試點,效果如何,怎樣評價,還是需要回答很多問題。“上海的試點會回答很多問題:一是企業的稅負究竟會降多少,二是企業的結構性稅負會如何變化,有多少企業稅負會上升,多少企業會下降,三是對財政收入影響有多大,其中中央和地方各受怎樣的影響,此外,改革以后,企業的定價方式、組織方式、拓展方式會怎樣變化?這些都是需要總結的問題。”
對“營改增”以后,上海市財政收入減少100億元的測算,胡怡建認為:“100億元到底是凈減少100億元,還是有增有減,是中央和地方一共減少100億元,還是上海市減少100億元,這里面都還沒有很好的測算。我認為這個數字也不一定完全準確。即便減少100億元稅收,上海市2011年應該有將近1萬億元的收入,100億元也只是百分之一,對上海市不會造成多大壓力。再說,政府稅收少一點,企業自留多一點,有利于企業發展,也是件好事。”
上海“營改增”試點之外,1月1日還有多項結構性減稅新政開始實行。
730多種商品進口稅率開始下調,4.4%的平均稅率比最惠國稅率還低50%以上。調整涉及五類產品,除奶粉、護膚品等日用產品之外,煤炭、成品油等資源性產品,高端設備,農藥、化肥和農機具等農業生產資料關稅也大幅下調。
在小微企業減負上,自去年10月三年免征企業合同印花稅以來,中央政府已是第四次出手。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6萬元(含6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此前,這一稅率僅適用于年納稅所得額3萬元以下的企業。
此外,1月1日起開始實行的新車船稅法規定,對占現有乘用車總量87%左右、排氣量在2.0升及以下的乘用車,稅額幅度適當降低或維持不變。對占現有乘用車總量10%左右、排氣量為2.0升至2.5升(含)的乘用車,稅額幅度適當調高。對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車船免征或者減半征收車船稅。這樣的稅收政策無疑會鼓勵小排量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在擴大內需之余又不會明顯增加環境壓力。
“今年的多項結構性減稅新政,比以前更強調通過完善稅制的方式來實現,并不是單純地減稅,而是更關注中小微企業,更注重稅制的合理性。這一點比以往更為突出。”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告訴時代周報,“比如營業稅改增值稅,就是因為營業稅有重復征收的弊病,改征增值稅確實是使稅制更為合理。我國在1994年進行了分稅制改革,當時對稅制的改革是奠基性的。后來,稅制逐漸地有一些調整和完善,比如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合并等等,現在,我們面臨著新的時期新的任務,要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經濟發展方式,要擴大內需,強調發展中小微企業、服務業,稅制也要據此進行相應的改革。”
營業稅改增值稅成焦點
主要為服務業“減負”的營業稅改增值稅,在劉尚希看來,是下一步我國稅改的重點。“假如全面推行的話,涉及面非常廣,同時也具有相當的復雜性。”
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也告訴時代周報:“原來的征稅體制不鼓勵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抑制分工,因為要分工,要重新設立企業,就會增加重復征稅。現在通過‘營改增’改革減少重復征稅,促進分工,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但這必然會帶來政府和企業之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利益關系的變化。”
“‘營改增’試點會引起對整個體制的全盤重新思考,接下來推進稅制改革,應該要有大的、結構性的重新設計,重新劃分財權事權關系、中央地方關系、政府企業關系、行業門類關系。”張暉明表示。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今年我國還將合理調整消費稅政策,并積極研究推進環境保護稅改革。這些稅改動作,同樣也在降低社會總體稅負的同時,促進稅制結構的優化。“消費稅一是出于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考慮,比如對汽油消費征收;二是向高端消費者征稅,比如奢侈品。消費稅也應該進一步改革,比如像私人飛機之類的高端消費,目前還沒有征收消費稅,應該納入征收,稅率還可以調高。”劉尚希告訴時代周報。
而環境稅在“十二五”期間應該也會正式啟動。國家發改委日前明確表示,將研究對部分產生量大、難處理的固體廢物開征環境稅,推動建立資源綜合利用的倒逼機制。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征收環境稅的條件日趨成熟,環境稅政策會采取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戰略,首先實施易于推行的污染排放稅、污染產品稅等。
“對一些地方稅該怎么辦,也是大家在討論的問題,比如資源稅、房產稅。資源稅改革若全面推開,對地方財政收入會有較大的增加,因為資源稅是增加,不是減稅。房產稅的推開也是下一步稅改的一個重點。”劉尚希表示。“稅制改革總體上來說是在不斷推進。”劉尚希表示。(本文來源: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