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進出口貿易格局
2012-11-16 10:44:00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自2012年初以來,進出口貿易發展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的疲軟期。在歐債危機導致出口需求大減的同時,我國的貿易順差仍在持續擴大。
中國海關11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長7.3%。其中出口1755.7億美元,增長11.6%;進口1435.8億美元,增長2.4%。當月實現貿易順差319.9億美元,1-10月份累計貿易順差已經達到了1802.4億美元。
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削減貿易順差、實現貿易平衡,自2008年2981億美元的峰值水平后,我國貿易順差一直呈現逐年縮減趨勢,到2011年已減至1549億美元。
按照商務部年初制定的目標,今年全年進出口額增速保10%,而貿易順差規模將控制在1500億美元以下水平。然而目前“全年保十”已然不可能完成,縮減貿易順差的希望也極有可能落空。
“我國的貿易結構決定了當前貿易順差的規模和格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貿易逆差主要產生在一般貿易項下,貿易順差主要體現在加工貿易項下。“貿易順差在擴大,主要原因是一般貿易項下的逆差在縮小,一般貿易下進口的規模和增長要遠遠慢于出口的增長。”
海關數據顯示,每月進出口商品貿易方式總值表(累計)中一般貿易項下的貿易逆差自6月以來一直在逐月遞減,自5月份的579億美元最高值后,10月份此項逆差已大幅降至328億美元。
“目前我國貿易格局中,加工貿易規模已占進出口貿易總規模的一半,由此帶來結構性問題。”宋泓指出,在加工貿易環節中會產生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進口、組裝,以及最終產品的出口。而最終產品的附加值使得出口的增加值總大于進口的增加值。
為控制日漸增長的貿易順差規模,擴大進口政策的落實將成為未來外貿政策的關注重點。
今年3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確定了擴進口政策的框架,下一步將穩定和引導大宗商品進口,積極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進口,適度擴大消費品進口。但具體措施還未全盤落實,比如部分日用消費品的進口降稅。有觀點認為,此前被界定為奢侈品的部分商品有望納入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消費品,進而實現以暫定稅率的形式下調進口關稅。
這一做法或可解燃眉之急,但并不會對貿易順差規模有長期的改善作用。貿易格局的改變依賴于整體經濟結構的變化。
“當前的進口政策主要支持一些生產環節,例如技術和設備的關稅下降或者手續便利化,仍以生產性用途為主而非消費,擴大進口的政策效果有限。”宋泓認為,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貿易結構會自然地有所調整。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勞動成本上升將導致低端加工貿易逐漸減少,其貿易順差也將會減少,不過這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和調整。“短時間內,貿易順差的規模很難改變。”
另一方面,新的進口增長點形成尚需時日。“國內需求增加主要體現在部分消費品總量的提升,而并非整體需求量的增加。需求不振、經濟萎靡已經持續較長時間。從PMI、工業用電量等重要指標來看,我國制造業、基建行業尚未步入企穩回升通道,經濟筑底仍需時日。”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馬遙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宋泓指出,在一線城市以外,許多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大發展余地。“除了拉動消費,未來投資對經濟增長仍會有很大促進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斷改善,進口結構也應當做出適當調整,我國應當重點加強對高科技、高附加值、新型產品的引進力度,幫助企業盡快掌握相關核心技術,而適當降低對奢侈品、低端制造產品的引進。”馬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