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經濟失衡下的中歐未來關系

2012-11-15 10:54:0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2012年,對于中國出口貿易來說真可謂是內外交困。于內,人力資源成本火箭式上升;于外,不僅需求下降,與美國、歐盟各國等之間的貿易爭端此起彼伏,針鋒相對,火藥味十足。 
  根據商務部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就遭遇了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特保等調查共計40起,同比增長了38%;涉案金額37億美元,同比增長了76%。
  歐盟委員會數據也顯示,2008年至2012年7月,歐盟共啟動89項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其中35項是針對中國的。至2012年9月13日,歐盟對中國實施的反傾銷措施達50項、反補貼措施1項。
  經濟困境是爭端禍首?
  “穩定的貿易關系仰仗于穩定的國內經濟。”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Brussels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所長霍爾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歐洲和中國都處在不平衡的經濟困境中。歐洲是過度消費,中國是過度投資。不斷激化的貿易爭端是經濟未能持續平衡發展的癥狀。”
  中歐貿易摩擦加劇的大背景,是歐債危機蔓延、歐洲各國經濟停滯、失業率高企不下,中國經濟也在全球經濟的影響下增速放緩。
  歐盟貿易專員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認為,近幾年中歐貿易的緊張局勢之所以持續甚至不斷升溫,是因為中國正尋求制造能與歐洲競爭的產品。
  “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有競爭力,歐洲一些發達產業開始擔憂自身的生存問題。”霍爾斯拉格和德古赫特持同樣觀點。他覺得這些年來確實不斷有證據證明中國繼續對出口企業進行財政支持,即使中歐之間進行了多年的談判,但似乎中國方面并不理會。這使得貿易事件頻發,事端升級。
  經濟危機的爆發,加之歐盟這10年來對華貿易赤字的不斷上升,2000年至2010年,歐盟對華貿易赤字增長逾2倍至1680億歐元。隨著中國對一些較高價值的產業和市場發生興趣并著手“落單”,這讓中國作為市場競爭者的面目更加清晰。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森(Fredrik Erixon)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和歐盟貿易爭端升級,有著復雜的原因,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謂"重商主義"在作怪,是歐洲人渴望增加對中國的出口量,這個意愿促使歐盟采取了一些更加激進的手段,即使這些行動對中國來說毫無作用。在一些行業確實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特別是對于一些夕陽產業,歐洲企業在全球市場已經缺乏競爭力,他們不得不保護自己的利益來防止被淘汰,同時又對其他國家實施的保護措施進行抵制。”埃里克森認為, 在很多事件中,這種“重商主義”被尖銳化,歐洲人堅信歐洲對中國貿易的開放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對歐洲的。雖然歐盟本身也是一個重補貼的經濟體,但歐洲人對中國給予出口企業財政補貼和優惠政策,對西方企業構成不合理競爭是否具有法律依據非常關注。”
  中歐貿易“開戰”在即?
  德古赫特在對待中國問題上一向是個強硬派。早在2011年7月,德古赫特在美國、歐盟和墨西哥聯合向世界貿易組織就中國限制原材料出口提出訴訟之后就撰文指出:中國作為市場經濟近幾十年來最大的得益者,必須遵守國際游戲規則。“我們希望中國能夠對所有限制出口產品領域進行重新核定”,“中國作為一個全球玩家,一個對世界有著巨大影響力的玩家,應該承擔起責任并履行加入WTO時所接受的規則。”
  當然,鑒于中國和歐洲之間巨大而共同的經濟利益,德古赫特也表示中歐之間的貿易摩擦會被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我們不希望緊張局勢不斷升級,我想中國也意識到,這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他說,“你可以想象,中國和歐盟之間的問題激增,對全球經濟來說會是多么糟糕的事情。”
  貿易戰真的可以避免嗎?
  霍爾斯拉格對本報說:“其實反傾銷立案調查只是提出對問題的關注,到最后進行制裁或懲罰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在這期間也可以通過談判溝通消除分歧,因此并不是"宣戰"。”
  “我不指望這樣的情況會在短時間內改善。目前來看,越來越多的歐盟國家對貿易專員施加壓力,希望利用國際貿易法采取相應措施。這不應被視為貿易保護主義,或者只可以被看作是對不公平競爭越來越沒有承受的耐心。”
  來年中歐關系迷霧重重
  貿易爭端頻起,對于重情義的中國人來說,著實傷了感情。歐洲人一只手出拳不斷打壓中國出口,另一只手卻又不遺余力地向中國“索金”,不但要求為救助歐元區慷慨解囊,還竭盡全力吸引來自中國的巨額投資。這似乎不近情理。
  這在埃里克森看來,基本上是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政治愿望之間缺乏聯系的表現。埃里克森認為,“不同的經濟政策和政治愿景之間的協調是必需的。”他同時也指出,貿易爭端不僅僅發生在友邦之間,也發生于各種經濟關系中,只要是在法律范圍內解決,就不應該影響到雙邊其他方面的關系。
  自2003年以來,中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總額不斷刷新歷史紀錄,2011年中歐貿易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2012年1~9月,中歐雙邊貿易額達4110億美元。
  在上月舉行的歐盟秋季峰會上,巴羅佐突出強調與中國發展戰略關系,對中國、歐洲的繁榮乃至世界都極其重要,更提出要擴大對華投資,發展中歐服務貿易。
  與此同時,商務部發布的2012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分析稱,2013年外貿形勢會略好于2012年,但制約外貿穩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從歐洲方面來看,主權危機可能波瀾再起,歐元區危機國家和周邊國家的競爭力疲軟,經濟復蘇之路艱難。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很難讓人對貿易沖突抱樂觀心情。
  “今后中歐雙邊關系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和歐洲自身經濟改革規模。這也決定了今后10年雙方在政策上有多大程度的協調。”埃里克森如此判斷。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