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量再續大商貿大物流大發展商業文明
2012-1-10 21:1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951年12月,在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湖北省工商聯成立,是全國成立最早的地方工商聯組織之一。60年來,湖北省工商聯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圍繞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建國初期,全省各級工商聯積極組織工商業者學習《共同綱領》和國家政策法令,貫徹“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協助政府發行經濟建設公債,為國家籌集建設資金、恢復生產、發展城鄉物質交流,為全省國民經濟恢復、財政狀況好轉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抗美援朝愛國運動中,積極組織工商業者捐贈飛機30架,支援前線,全省私營工商業的捐贈約占全省捐贈的2/3。
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積極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積極引導廣大工商業者“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自覺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前途結合在一起,在協助政府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者的社會主義改造,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全省各級工商聯組織協助黨和政府搞好公私合營,組織和推動工商業者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學習和自我教育,組織他們投入增產節約和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積極開展“獻知識、獻力量”立功活動。
在文化大革命中,湖北省工商聯和廣大工商業者經受了政治考驗,堅信共產黨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當時,大多數工商業者在艱難的處境中為國家作了大量工作,黨中央給予工商聯和廣大工商業者“難能可貴”的高度評價。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業中,全省各級工商聯組織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引導廣大工商聯成員“堅定不移跟黨走,盡心竭力為四化”,團結帶領廣大工商聯成員為促進湖北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湖北人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放棄了姓“資”姓“社”的爭論,全省上下展開了一場改革擊破傳統、開放突破封閉、市場打破計劃、民營沖破國營的思想解放和實踐探索的全民運動,迅速掀起了民營經濟發展熱潮。全省各級工商聯組織努力當好黨和政府聯系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橋梁、紐帶,努力當好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經濟方面的助手,致力于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湖北民營經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允許存在,到必要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到鼓勵支持與引導其發展等重要發展歷程。
截至2011年11月底,全省私營企業達29.85萬戶,注冊資本(金)6646.48億元,個體工商戶達164.62萬戶,資金總額722.77億元。在2011年8月公布的全國民營經濟500強中,湖北省17家民營企業榜上有名,在全國31個省市中排第8位;同時有11家民營企業上榜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1家民營企業(九州通)上榜中國企業500強。全省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數達688.29萬人,2011年上半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2.4%。民營經濟已經成為促進全省經濟較好較快發展、促進湖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國家有關部委大力激勵工商聯組織和廣大成員,先后授予湖北省工商聯全省勞務經濟開發先進單位、第三屆中博會突出貢獻獎和優秀組織獎、第十屆華創會優秀組織獎等榮譽稱號,2008年、2009年、2010年連續3年湖北省工商聯工作被評為全國工商聯十大亮點工作。通過十屆執委會堅持不懈的奮斗,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下六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
促進發展貢獻突出。一是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政府管理和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作用,主動服務民營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積極引導民營企業轉變發展方式;主動與金融機構開展合作,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建立“直通車”服務機制,連續多年組織召開全省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努力為民營企業提供服務。二是充分發揮工商聯優勢招商引資。先后開展了黃岡、宜昌、襄陽、十堰、咸寧、恩施、孝感、荊門等系列光彩行活動,僅2011年“中國光彩事業荊門行”活動就簽約項目112個,總投資達529.7億元,公益捐贈達4562萬元。在全省開展了“千企進湖北”工程,依靠工商聯、商會組織,引進了大批境外、省外企業家來湖北考察和投資,積極參加省委、省政府在省內外舉辦的重大的經貿招商活動。
目前,工商聯已成為各級政府推動經貿交流、招商引資的重要助手,成為推動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參政議政務實有效。一大批優秀會員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圍繞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在全國和省兩會、省委雙月座談會上積極建言獻策。向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大會提交的“關于請求對湖北四湖流域實施血防綜合治理的提案”列為全國5件重點督辦提案之一,榮獲全國工商聯優秀提案獎。2011年,省工商聯關于《提升基本醫療保障功能提高基本醫療服務績效》的建議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大會上作了現場發言,有關提案受到國家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高度重視,認為“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并會在工作中積極推進”;集中全省各級工商聯、商會組織和工商聯專家委員會的智慧和力量,連續8年組織編寫《湖北民營經濟發展報告》、《商會發展報告》和《民營企業發展報告》等一批高質量調研報告;一批會員被特邀擔任行風評議監督員,他們在積極履行監督職能的同時,也維護了會員企業的合法權益。
服務社會成績顯著。一是動員和組織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在全省組織開展“回歸工程”和“民企聯村”活動,聯村民營企業3943家,共建項目3262個。在當前全省開展的“萬名干部進萬村挖萬塘”活動中,民營企業更是踴躍捐資,大力支持全省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建設。二是促進城鄉勞動力就業。每年組織民營企業招聘周和各種專項招聘活動,民營企業吸納就業占新增就業人數的90%以上。三是組織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公益事業。近年來,組織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為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災區、感恩行動和湖北省貧困地區等公益事業捐款達2億多元。
凝聚力量卓有成效。團結服務全省民營企業家,采取思想引路、典型示范、活動引導、教育培訓等方式引導民營企業家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涌現了“信義兄弟”以及堅持自主創新、構建和諧企業、積極“走出去”、自覺履行社會責任、重視企業基層黨建、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等一大批先進典型,民營企業家自身素質和社會形象明顯提升。百步亭集團在人民大會堂向全國介紹了創新社會管理的經驗。
指導黨建再上臺階。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按照推動科學發展、提升競爭實力、履行社會責任的要求,以“五個基本”和“七個體系”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的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已組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組織17923個,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組建率達99.6%,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員人數達到17.88萬人。福星集團等5家企業被中組部評為全國黨建強、發展強的“雙強百佳”民營企業,稻花香集團黨委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組織體系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工商聯會員總數達123037個。全省工商聯系統現有省級工商聯組織1個,市(州)級工商聯組織13個,縣級工商聯組織103個,鄉鎮商會組織1092個,行業商會526個,異地商會118個。其中:省工商聯直屬行業商會10個,異地商會10個,省外湖北商會28個。一個上下呼應、內外聯系的商會組織體系已初步形成,并正在發揮其積極作用。
回顧60年風雨歷程,我們有很多經驗和啟迪,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四點:一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確保工商聯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工商聯工作的根本方向,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沒有改革開放、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就沒有民營經濟的今天,就沒有工商聯事業的發展。二是必須堅持“三性”統一,把握工商聯基本特征。統戰性、經濟性、民間性的有機統一,是工商聯的基本特征。要在政治功能上把握統戰性,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廣泛團結起來,著力形成推動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統一戰線;要在工作重點上突出經濟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為己任,不斷提高服務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在工作方式上體現民間性,善于運用商會組織團結引導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依托商會開展活動。三是必須堅持服務立會,彰顯工商聯獨特優勢。服務是工商聯工作的生命線,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著力點。要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服務載體和工作機制,積極主動地為民營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法律維權、融資擔保、技術研發、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服務,當民營企業家的知心人、貼心人和合法權益維護人。四是必須堅持開拓創新,永葆工商聯生機活力。要始終堅持把開拓創新作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立足新起點、著眼新目標、實現新跨越、開創新局面,不斷創新有效履行職能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載體、工作機制,不斷開創工商聯工作新局面。
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工商聯工作和民營經濟發展,通過確立“一主三化”的發展方針,通過開展“百家民營企業評行風”、“用硬措施改善軟環境”,通過倡導“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的重商文化,倡導“寧愿政府麻煩,不讓企業費事”的服務理念,通過建立行政服務中心、建立企業直通車服務機制提升政府服務效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措施,大力推動了湖北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揮工商聯和商會組織作用,發展壯大促進經濟發展的統一戰線。連續出臺了4份關于加強工商聯和商會建設的重要文件。2005年,在全國率先出臺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工商聯工作的意見》,明確規定工商聯作為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內的行業商會(協會)、同業公會、異地商會的業務主管單位;2009年,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縣級工商聯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加強基層工商聯和商會組織建設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措施;2010年,在全國首例出臺了《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省領導聯系省外湖北商會制度的通知》,充分調動了在省外工作的湖北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參與湖北經濟社會建設、促進兩地經濟合作交流的積極性;2011年,出臺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工商聯工作的意見》,并召開了全省工商聯工作暨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促進掀起了湖北民營經濟發展新高潮。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建設發展文化,打造“親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悅商的投資環境”,營造有利于發展的人文軟環境,充分肯定了湖北商人征名定名活動,2011年9月28日,湖北商人正式定名楚商。
當前,全省各級工商聯組織和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認真貫徹落實中發[2010]16號文件和鄂發[2011]9號文件,高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旗,在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努力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施“兩圈一帶”發展戰略,為推進大別山、武陵山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為實現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為把湖北建設成為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