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路,串起一路明珠
一到休假日,有著“江南最美高速”之稱的杭徽高速上,就會行駛來許多浙A小車。上海、杭州、黃山三地間的距離被拉近到了2.5小時,游客們既可品評上海國際大都市的風情,傾聽杭州西子湖畔的愛情故事,也可近觀黃山巍峨秀美的自然風景……杭徽高速這條貫穿三省的“大動脈”,將沿線顆顆旅游經濟明珠串聯在了一起。
高速公路大大改善了投資環境。目前,在滬杭甬、上三等高速公路沿線,新型產業帶正在崛起;臺金高速公路東段建成通車,推動形成了內陸欠發達地區與沿海發達地區優勢互補的山海協作新格局;杭甬高速沿線的蕭山、紹興、上虞、余姚、鄞州區已全部成為全國百強縣。更引人注目的是,滬杭甬高速公路途經的嘉興、杭州、紹興、寧波4市引進外資總額已占全省90%。
圓舟山人世紀之夢的舟山跨海大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由于島嶼分散,交通不便,舟山經濟發展一度受到極大制約。2009年12月25日,投資逾百億元的舟山跨海大橋正式通車,大大縮短從舟山至寧波、杭州、上海的時間,以“大橋經濟”為主的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海洋運輸和海洋旅游因此迅猛發展。據測算,每1元公路建設投資帶動的社會總產值接近3元,相應創造國民生產總值0.4元;公路建設投資增加1億,平均可增就業機會1900多個。
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省公路管理局局長李良福表示,十年建設富裕路,降低了交通運輸成本、節省了運輸時間、提升了運輸安全性,同時也使得區域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區域之間聯系更為緊密,交通“先行官”效益,讓全省經濟得以騰飛。
康莊道,讓3500多萬農民開啟致富路
海拔近500米的新昌縣桐橋灣是一個只有140多人的小山村。以前從村里步行到鎮里,起碼要兩小時。建房用的水泥、磚頭都是靠人肩挑背扛。最讓人憂心的是,醫院的救護車每次都只能開到10里路外的山腳下……造路成了桐橋灣村幾代人的夢想。前年,一條長2公里的九曲十八彎盤山公路順利通到村口,村里的小洋房一幢接一幢地拔地而起。村里的高山白茶、土雞效益也明顯增長。第二年,全村經濟總收入就增長了30%。隨著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和康莊大道的不斷發展升級,浙江農村引來一股財富風暴。
從2003年至今的10年間,浙江共完成投資約339億元,建設通鄉、通村及聯網公路8.4萬公里,直接惠及全省3500多萬農村群眾。全省基本實現具備建路條件行政村的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率“百分之百”的目標,開創了全國大規模建設通村、通鄉公路的先河。最值得欣喜的是,農村公路從建設為主到管養并重,確立有人管、有章管、有錢管、有招管的四有格局。從通村便民的初衷,到構建農村公路網、安全保障網、養護管理網、運輸服務網的宏愿,交通公共服務無縫對接新農村。這一成功經驗在世界農村公路大會上傳開后,飽受國內外好評。
調查顯示,10年來,浙江農民因農村公路建設增收超過500億元。全省80%以上的村民在15分鐘之內即可到達乘車點,九成村民的出行次數因此明顯增加。通村公路還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截至去年年底,全省“農家樂”休閑旅游村(點)達2765個,經營農戶達1.2萬戶,產生經營收入達70.5億元。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3071元,比上年增加1768元。
升級路,改變省內經濟格局
公路的建成,省域經濟發展的拉動力逐漸由城市向農村轉移,東部沿海向西南部山區轉移,形成了一個市、縣、鄉、村多級聯動的經濟發展脈絡。
“兩龍”(龍麗麗龍)高速,把麗水市沿線五縣(市、區)與人口超過十萬以上的龍游城鄉全部用高速公路連接起來,惠及一百一十五個鄉鎮街道百萬以上人口。據估算,“兩龍”高速從一級公路改為高速公路,節約土地2.7畝、資金40億,通行能力提高1.83倍,使浙西南六縣市提前10年進入高速時代,百萬群眾提前奔小康。以滬杭甬、上三等高速公路為紐帶的新型產業帶也正在崛起;杭甬高速沿線的蕭山、紹興、上虞、余姚、鄞州區已全部成為全國百強縣。滬杭甬高速公路途徑的嘉興、杭州、紹興、寧波4市引進外資總額已占全省90%。
農村也不再是第一產業的天下,科技發展交通便捷后,第三產業也漸漸興旺。2005年上半年,一條5米寬的水泥路從大城市一路修到了淳安浪川鄉全樸村村民唐建軍家門口,一個主意便在唐建軍腦中萌生,網站“大唐手工藝品有限公司”開張了。唐建軍說,開網店運輸費是大頭,可康莊大道一年可為公司節省1萬多運輸費,生意是穩賺的。隨著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和康莊大道的不斷發展升級,一股“引鳳還巢”之風在浙江農村吹襲,無論是集約化的土特產經營,還是信息化的電子商務運作,在農村蘊含著足夠多的商機。2010年,浙江新增農民返鄉創業3.29萬人,創辦各類企業11013個,投資金額139.5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