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增速中樞或降至10%以下 貿易順差趨勢性收窄
2012-10-26 11: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經歷過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出口急速下滑和2010年基數效應造成的短暫反彈之后,中國出口增速仍處在漫長的趨勢性下行階段,今年以來更是屢創金融危機后的新低。盡管9月出口增長回升至9.9%,但基于對中國主要出口目的地經濟前景的考量,今年出口市場實質性改善的條件尚不具備,全年實現預定的10%增長目標有較大難度。
預計全年出口增長7.4%
作為當前中國最大的出口目標市場,美國經濟(尤其是其居民部門支出)的增長狀況對中國出口具有重要影響。當前美國經濟正逐步走出衰退泥潭,失業率、消費者信心指數等反映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的經濟指標已顯示出企穩回升跡象。盡管面臨財政和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實現全面的復蘇尚需經歷較長時間,但美國經濟中長期趨勢向好,尤其是房地產市場已經企穩,居民部門去杠桿化基本完成,技術與能源等要素供給優勢明顯。在此背景下,我國對美出口增長可望緩步反彈。
相比美國,歐盟面臨的經濟形勢無疑更加嚴峻,中國對歐盟出口額今年以來一直處于負增長區間。債務危機的長期化將造成未來較長時間內歐元區經濟增長的停滯和失業率的居高不下,這將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收入預期和消費傾向,歷史數據表明歐盟的消費者信心與中國對歐盟出口的相關性很強,加速下滑的消費者信心預示著中國對歐盟出口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萎縮。另外,不斷發酵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及相關政策的頻繁出臺也將為中國對歐出口蒙上一層陰影。
今年以來我國對第三大出口目的地日韓市場的出口增速同樣呈現較大幅度回落,地緣政治的緊張為該地區的出口形勢增添了較大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過去幾年高速增長的新興市場國家出口表現同樣差強人意,東盟、俄羅斯維持穩定增長,而拉美、非洲地區出口增速顯著回落。
基于上述對中國各大出口目的地區經濟前景的分析和具體出口金額的測算,我們預計2012年全年我國將實現出口總額20383億美元,同比增長7.4%。
三原因致進口增速大幅滑落
外需不振直接拖累出口增長,而今年以來進口貿易額增速持續低于出口,進口增長的前景同樣不容樂觀。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了今年以來進口增速的持續低迷。
第一,從貿易形式的角度上看,以出口為目的的加工貿易進口占中國全部進口貿易額的比例高達40%以上,因此全球經濟的蕭條在直接打擊出口的同時勢必對進口造成較大影響。受諸多長期因素的制約,加工貿易的發展正面臨瓶頸,其對中國貿易的貢獻度將日趨減小。
第二,近年來以原油、鐵礦石為代表的工業原料進口數量和金額飛速增長,我國相關產品進口量已占據全球貿易量的很大比重,對進口總額的貢獻度也已超過30%。由于當前中國經濟正陷于連續9個季度增速下滑、工業企業去庫存進程尚未結束的收縮階段,大宗原材料的進口需求受到較大影響。具體的量價分析顯示,今年以來鐵礦石、原油及各種有色金屬礦石進口量增長乏力,同時進口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下滑,造成今年以來初級產品累計進口金額增長不足10%。
第三,國內制造業投資需求的萎靡使得以特種工業機械、通用工業機械為代表的占進口總額近40%的機械設備類產品進口呈現“零增長”,嚴重拖累了進口總額的增長。
因此,今年進口增速將出現大幅滑落。通過對分類別產品進口金額的測算,我們預計全年我國實現進口總額18125億美元,同比增長僅為4.1%。
貿易順差趨勢性收窄
盡管全年有望出現顯著反彈,但我國貿易順差的收窄是大勢所趨。中國的貿易順差不僅面臨規模上的瓶頸,“人口紅利”的逐漸減少和出口部門對低附加值產業的依賴使得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前景不容樂觀。
以最能代表中國對外貿易特點的勞動密集、技術含量低的加工貿易為例,加工貿易總額同比增速已從“入世”后的40%回落至不到10%。從出口的產品結構上看,紡織服裝、家具用品、辦公機械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等較低端產品的出口仍然占據較大比重,而專業科學類儀器、特種機械和各類運輸設備在出口總額中的占比仍然較低,且自金融危機之后并未出現顯著提升。擺脫經濟增長對于低端出口部門的依賴,仍然需要付出很長的時間和很大的努力。在此期間,中國出口的增長動能將日趨衰弱。
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人口紅利逐漸減少、出口產業升級尚需時日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出口增速將出現長期性的放緩。通過分析全球GDP名義增速(扣除中國)與中國出口增速之間的歷史關系,結合對未來趨勢的判斷,預計未來幾年內中國出口增速的波動中樞將逐步下降至不到10%的水平,至2015年實現出口總額約25800億美元。
綜合考慮國內市場對能源、農產品等持續增長的需求對應的內需型進口(與中國名義GDP成比例增長)和持續存在的加工型進口,預計未來幾年中國進口增速將保持在10%左右,至2015年實現進口總額約24900億美元。當前的巨額貿易順差將在未來數年內逐步收窄,到2015年中國貿易順差將下降至不足1000億美元,逐漸趨向國際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