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爭端宜疏不宜堵
2012-10-25 10:59:0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WTO宣布已設立了一個專家小組,調查美國就中國征收進口汽車關稅的投訴。美方認為中國去年12月15日對2.5升以上的美國汽車,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并未披露基本信息和對結果做充分解釋等,違反國際貿易規則。
坦白說,是次WTO設立專家調查組,反映中美在為期三個月的雙邊磋商期內并未達成諒解。即依據WTO爭端解決程序,一方提出要求后的30天內必須開始協商,如60天內未獲解決,一方可申請成立專家小組。不過,中國對美國汽車征收雙反稅并非無的放矢。次貸危機以來,美國政府對汽車業采取了多項扶持措施,這些措施確實帶有政府補貼成分。
存在貿易爭端是正常的,雙方訴諸WTO仲裁分歧也是理智的。訴諸WTO而非互掐貿易戰,更有利于雙邊信息互動,以增強雙邊互信,且其目的至少在策略上都是在捍衛自貿秩序。然而,最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在向WTO提起訴訟期間,繼續對中國產品實行多次“雙反”調查,凸顯了WTO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之成效幾何值得思考。近年來,美國同多國簽署了泛太平洋自貿協定(TPP)等FTA自貿協議,顯示WTO的國際貿易含金量趨降。
近年來,美國不斷發力FTA,要比中美在WTO框架下的貿易糾紛之風險更為突出。即一旦以美國為主的FTA體系得以系統且完善,將可能改變目前中美乃至全球貿易格局。其一,FTA式自貿協議具有明顯的強約束性,這反映在FTA的自貿條款對當事雙方具有強威懾力,如雙方一旦簽訂FTA,都需嚴格執行協議條款,一方的背信很容易遭到FTA體系內其他貿易伙伴的反制。其二,FTA是閉環型自貿秩序,非成員國無法享受FTA的自貿優惠。因而若FTA自貿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足夠強,那么FTA成員國將為降低貿易成本,提高貿易便利性,而首選自貿區內貿易,國際產業分工等也愈發在區內布局,非成員國與FTA成員國的貿易將無形中被逐漸邊緣化。如若TPP愈發成熟而中國未適時參與其中,那么今后中美間的部分貿易或將被TPP內的成員國貿易所替代。是為中國與東盟自貿區的成功引發美國跟進,而美國在亞太強推TPP引發中國關注之重要原因。
奧巴馬在剛剛結束的第三輪總統辯論中提出,美國將可能向中國發起更多違反貿易規則的案件。這并非危言聳聽,隨著美國主導的自貿區愈發系統和成熟,美國將逐漸把自貿重心轉向FTA成員國,從而使美國有實力在WTO內發起更多貿易摩擦。對此,中國當應未雨綢繆。中美在WTO框架下的貿易摩擦和貿易糾紛宜疏不宜堵,雙方需以扎實的數據和信息據理力爭,贏取對方尊重。同時,當前中國應該積極地參與FTA談判,掌握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