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貿易發展正當時
2012-10-13 8:3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張娟
在經歷了半年有余的頹勢后,中國外貿進出口似乎感受到了遲到的春意。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出口和進口同比分別增長9%、11.3%和6.3%,雖然比5月份略有回落,但卻略好于前4個月,呈現出“低位回穩”的態勢。
然而,與全國外貿逐步回暖的形勢相反,上半年,上海進出口額僅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4%,其中出口增長2.6%,進口增長2.1%,均遠不及全國平均增速的一半。
盡管如此,上海服務貿易的發展卻是一枝獨秀。第一季度上海市服務貿易進出口額340.1億美元,同比增長12.4%,高于全國9個百分點,在全國的占比提高到33.3%。其中,出口120.3億美元,增長5.3%;進口219.8億美元,增長16.7%。服務外包增勢良好,1~5月份,新簽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額11.45億美元,同比增長56.3%;實現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7.19億美元,增長52.1%;其中以高端研發服務為主的生物醫藥研發外包增速加快。
服務貿易主要有以下四種提供模式:跨境交付,指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提供服務;境外消費,指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商業存在,指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通過商業存在提供服務;自然人流動,指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通過自然人流動提供服務。
隨著全球經濟融合速度的加快,交通商務成本的降低,服務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與共享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因此,服務貿易四種提供模式之間的交互影響也變得更為明顯。特別對于商業存在與自然人流動兩種提供模式而言,就存在著替代與互補關系。例如,對于會計(審計)的跨國服務,商業存在及自然人流動兩種提供模式都很重要:一方面,會計(審計)服務可以通過專業會計(審計)人員直接到另一國境內提供服務(自然人流動模式),還可以通過在國外建立會計(審計)公司提供服務(商業存在模式),因此,這兩種提供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另一方面,專業會計(審計)人員的跨國界服務也有利于海外會計(審計)子公司在當地進行服務的提供,即兩種模式間存在著互補性。這方面的其他例子又如美國在中國建立軟件設計公司,從而減少了美國軟件專業人員到中國提供相關服務的過程等方面。目前,我們對服務貿易的統計以單個提供模式統計為主,主要集中在跨境交付和商業存在,因此,服務貿易即與國際一般所稱的離岸服務貿易是一個范疇。
所謂離岸服務貿易就是生產者服務商在一國境內向另一國的企業提供服務,例如呼叫中心(聯絡中心)、商業處理、測試和研發等服務的離岸。制造與服務的分離及服務功能的全球配置使以出口為導向的離岸服務貿易成為一種相當重要的貿易模式。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第一,離岸服務貿易通過商業服務的方式在兩個企業之間進行國際貿易;第二,兩個不同國家企業之間的交易可以通過市場的方式,也可以通過一國跨國公司內部母公司與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間進行內部交易;第三,處理的業務有低級業務,例如簡單的數據處理,也有高級業務,例如研發業務。從事離岸服務貿易的主體不僅有服務型的企業如銀行、保險公司和咨詢公司等,還包括制造業企業。雖屬不同行業,但這些企業都有著相似的離岸服務貿易需求,如呼叫中心、數據錄入、索賠處理等。
離岸服務貿易與離岸服務外包的關聯和區別:“外包”是指生產的一個或者多個環節從公司內部轉移到公司外部,也就是公司從“生產”轉向“購買”。“離岸”是指生產的一個或幾個環節從本國轉向外國。根據《2005年世界貿易報告》,跨國公司有以下四種服務貿易方式:
第一、本國內部生產。它是指在企業總部內生產服務;
第二、股權離岸服務貿易。它是指一國服務提供商與另一國服務接受商之間的貿易,并且服務提供商和接受商均受同一企業控制,也就是所謂的跨國公司的內部交易。這其中包括母子公司間的離岸服務貿易及子公司間的離岸服務貿易;
第三、非股權在岸服務貿易。它是指國內第三方服務提供商與本國服務接受商之間的貿易;
第四、非股權離岸服務貿易。它是指由一國的第三方服務提供商與另一國的服務接受商之間的貿易,即通過離岸服務外包形式實現。
其中,雖然在股權離岸服務貿易方式下,服務在不同國家“生產”,但實質上股權離岸服務貿易和在本國內部生產一樣,都屬于“內部生產”;而非股權在岸服務貿易和非股權離岸服務貿易則同屬于“外包”。只有股權離岸服務貿易和非股權離岸服務貿易屬于離岸服務貿易范疇。
20世紀70年代,從美國通用電氣、美國運通將服務轉移給印度塔塔咨詢服務公司后,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服務功能的生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轉移到國外子公司或是外包給國外服務供應商,形成了全球矚目的服務功能生產的“離岸”(Offshoring)趨勢。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信用卡處理和呼叫中心業務從國內轉移到印度、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之后,后臺服務(例如支付和訂單業務)和前臺服務(例如顧客服務)也轉移到一些英語使用比較廣泛的發展中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處理千年蟲問題使全球離岸服務貿易數量增長迅速,特別在信息業及商務活動方面顯得尤為突出。9·11事件之后,跨國公司加速將離岸服務業從印度轉移到更多國家,離岸服務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方式。
離岸服務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第一、服務的標準化。當一些與信息相關的服務實現電子化并與其他服務剝離后,服務的生產也實現了標準化——勞動力只需按照固定的任務程序即可提供等質量的服務。服務生產的標準化還有助于貿易方就服務質量及績評達成共識,從而促進了離岸服務貿易的發展;第二,成本的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勞動力要素的稟賦差異及其不易流動性導致了勞動力價格的國際差異,勞動力價格的國際差異進而導致了服務產品價格的國際差異,由此導致了跨國公司離岸服務的遷移及離岸貿易的產生;第三,東道國市場條件的完善。跨國公司進行離岸服務涉及到整個公司的戰略,東道國的軟件和硬件設施、人才供應、經濟政治穩定性和法律法規的完善也是跨國公司需要考慮的因素。(本文由 《海西物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