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從10年國際貿易看中國財經外交智慧

2012-10-10 10:2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作為全球經濟大家庭的一員,始終堅持平等互惠、合作共贏的原則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但與此同時,不同經濟體之間的博弈也是不可避免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國際貿易中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維護國際貿易公平,這本身也是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 
  中美經貿33年:波折與爭端中前行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和國際地位提高,對外貿易的影響力也不斷彰顯。今年3月,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鐘山透露,中國的世界貿易大國地位已經確定。2011年中國外貿額達到3.64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75倍,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去年中國在全球的貿易份額可達到10.8%。
  不過,與之相伴而來的是貿易摩擦不斷升溫。據WTO統計,自1995年以來,截至2010年,中國已連續16年成為全球反傾銷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并自2006年以來連續5年成為全球反補貼措施的“重災國”。進入2012年,隨著世界多個大國大選年的臨近,中國與世界主要貿易伙伴國貿易摩擦也逐漸升溫,而引領這股“潮流”的還是美國。
  歷史鉤沉:
  經貿摩擦濃縮政經現實
  伴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美經貿關系更是進入加速增長的新階段。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07年中美貿易總額達到3867億美元,中國保持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中美貿易額占美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2.4%,僅次于加拿大的18%。健康發展的中美經貿關系不僅對兩國自身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而且對世界經濟增長點貢獻已經超過40%。
  不過,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摩擦此起彼伏,不斷深化,逐步從單純經濟性摩擦,向政治性、制度性摩擦過渡。
  2000年后,美國對華反傾銷數量逐年增多,從紡織、輕工等領域逐步蔓延到化工、鋼鐵、機電以及高新技術產品領域,繼而擴展到知識產權、執法、政府采購、生命科技產品市場準入、保險和電信市場準入、補貼等眾多領域。
  2008年下半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對美國及全球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帶頭掀起了貿易保護主義,采取了許多新的限制自由貿易的手段,引發了許多貿易摩擦和紛爭,中國作為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自然而然成為美國發起貿易摩擦的首要對象。
  2009年到2012年間,美國對我國發起的貿易保護措施對相關商品出口造成嚴重阻礙。如,2009年9月美國決定對我國輪胎產品連續3年加征特別關稅,2010年2月,美國對華禮品盒和包裝絲帶征收高到231%的反傾銷稅,2012年3月,美國商務部對中國輸美太陽能產品實施雙反裁決。初裁認定,中國輸美太陽能產品村委補貼系那個為,幅度為2.9%-4.73%。
  從這一演變過程可以看出,中美貿易摩擦呈現出以下特點,其一,摩擦涉及的經濟產業領域不斷擴大,并且正從單純的貿易領域上升到整個經濟結構層面,美國力圖通過以經濟制度協調為核心的制度摩擦對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調整施壓,如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人民幣匯率問題和勞工問題。其二,中美貿易摩擦中的新名詞不斷增加,除了反傾銷、諸如保障措施、特保措施、技術貿易壁壘等新手段不斷涌現。其三,貿易形態逐漸復雜化,多邊貿易摩擦現象明顯增多。如,201鋼鐵保障措施案涉及14個國家,其中還包含歐盟和日本。
  顯然,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中國方面來看,產業結構的低端特性在打開國門的初期所顯示出來的優勢不斷消減,并逐步演變為摩擦原因;從美國方面看,由于所謂“中國威脅論”的盛行增強了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范心理,并將美國的經濟衰退的一部分歸因于中國對美的巨額出口,從而破壞了中美正常的經貿關系。
  如果不加以應對和協調,不僅兩國經濟將遭遇損失,也會給世界經濟復蘇帶來不利影響。
  經典戰役:
  輪胎特保案沒有贏家
  縱觀中美十年間的貿易摩擦,中國輸美輪胎的“特保案”無疑是一個縮影。2012年9月26日,由于在法定期限內沒有利害關系方提出延期申請,3年前美國對中國輸美輪胎采取的特保措施終于劃上句號。
  2009年4月20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聲稱,代表國內13家輪胎工廠1.5萬名工人,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出對我國輸美消費輪胎實行配額限制的特別保障措施。其申訴書指控近5年中國輪胎對美出口激增,導致美國輪胎業失去了大約5000個工作崗位,損害了美國工業的利益。
  4月29日,ITC發布公告,正式啟動對中國輪胎產品的特保調查,這是美對我國發起的第7起特保調查(前6起均被布什政府否決),也是案值最大、影響最大的一起。
  我國政府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于北京時間4月30日發表談話,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同日,由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組織召開案情分析會,制定應對措施,20家輪胎生產企業和橡膠協會、五礦商會出席會議。會議在分析案情的基礎上認為,要正確看待特保的歧視性、程序短、門檻低等三個特點的危害性,一旦實施將會產生連鎖反應,WTO成員國以貿易轉移為由,不需進行調查程序,即可施行貿易救濟保護。會議要求涉案企業要積極配合,填好問卷,協助做好數據收集和參與應對工作。會議決定成立輪胎特保案協調聯絡工作委員會,做好資料、材料收集和溝通協調工作。
  6月18日,ITC的6位委員在對華輪胎特保案中以4:2的投票結果認定,中國輪胎產品進口的大量增加,造成或威脅造成美國內產業的市場擾亂。6月29日,ITC公布了輪胎特保案的救濟措施建議,在現行進口關稅(3.4%-4.0%)的基礎上,對中國輸美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連續3年分別加征55%、45%和35%的從價特別關稅。
  按照美調查程序,總統將于當年9月17日前,就美貿易代表辦公室提交的報告,最終決定是否實施特保措施以及措施的類型。
  抓住這一“時間差”,中國政府職能部門積極采取各種手段,尤其是通過各種渠道的閉門談判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表達我國政府立場。7月6日,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召開緊急磋商會議,商務部公平局領導、工信部有關司、五礦商會和主要涉案企業參加,會議堅決反對ITC的救濟措施建議,同時向美國總統和有關團體至公開信。由企業聯名立即向國務院緊急報告。7月2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副總理王岐山做出重要批示,并批轉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的領導,此舉使輪胎產業界受到極大鼓舞,并堅定了對輪胎特保案抗爭到底的決心。
  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組成產業代表團,于8月3日赴美進行游說工作,進一步說明中方立場,向美國政府施壓。在8月7日的聽證會上,中國輪胎業者代表據理力爭,針對美方的說法進行了直接駁斥,結果是9組發言人只有2組支持特保。除來自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少數人士作證支持對中國輪胎實施制裁外,大多數作證的美國業界代表認為對中國輪胎的制裁建議純屬得不償失。8月底,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發表公開信《堅決反對美對華輪胎實施特別保障措施》和致奧巴馬公開信 《請做出不采取特保措施的最終決定》,力陳這一措施實施后的嚴重后果。
  不幸的是,被稱作奧巴馬時代中美貿易摩擦第一案的輪胎特保案以中方失利告終。奧巴馬9月11日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對中國輸美輪胎征收35%懲罰性關稅。
  現實的情況又怎樣呢?美國知名研究機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專題報告顯示,美輪胎行業就業人數從2009年9月的5.08萬人增至2011年9月的5.20萬人。即便認為特保措施是導致就業增長的唯一原因,2年時間里其增加的崗位數也僅有1200個。但這些崗位可謂代價高昂,因為特保措施致使美國內輪胎價格上漲,從2009年第3季度至2011年第3季度,美國消費者額外支出費用超過11億美元,相當于為創造每個輪胎行業崗位支付逾90萬美元。而由于輪胎消費支出的增加,消費者相應減少等額的其他消費支出,從而導致美零售業遭受不利影響,并可能因此失去3700多個崗位。因此,整體而言,特保措施在為美創造就業方面得不償失。
  中美輪胎特保案是奧巴馬時代美國首起對華特保案,也是針對中國的最大特保案,在經濟利益的爭奪下籠罩著更多的政治色彩,顯示出中美經貿關系發展進入全新階段。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