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通高原路
2011-8-9 3: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951年9月9日,第十八軍派出的最后一個先遣隊進駐西藏。這時的拉薩,一碗大米的價格相當于一碗銀元。飯都吃不飽,如何站穩腳跟?
新生的西藏,渴望著公路。
1950年至1959年3月,西藏實現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守衛邊防,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完成了祖國大陸的最后統一。
由于西藏地廣人稀、經濟極為落后,部隊所需物資不可能就地取得,只能依靠內地。而西藏與內地的交通又極為困難,僅有幾條小路相通。而這幾條路也因氣候原因,只有每年7?9月比較好走。為解決大量物資供應問題,首先必須解決交通運輸問題。毛澤東在確定西南軍區擔任進藏任務的同時明確指示:必須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提出由西康、云南、青海、新疆4省對西藏實行“多路向心進兵”的建議,以收協力合擊之效,亦能解決糧食與地形的困難。中央同意此建議。西南局、西北局據此進行籌備,云南、青海、新疆軍區先后組建進藏部隊,從此拉開了向西藏進軍的序幕。
強化補給運輸
1949年2月初,毛澤東在西柏坡和蘇聯特使米高揚談話時就說:“西藏問題也不難解決,只是不能太快,不能過于魯莽,因為一是交通困難,大軍不便行動,給養供應麻煩較多。二是民族問題……”1949年秋至1950年1月,毛澤東曾與彭德懷、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等電報、書信往來頻繁,共商進軍西藏大計。
可見當時的高層領導充分關注到西藏問題的特殊性、復雜性和交通運輸困難的嚴重性。
在向大西南進軍時,1949年10月13日,毛澤東在電報中指示:
“經營云貴川康及西藏的兵力為二野全軍及十八兵團,共60萬人”。后來,他又于1949年11月23日,致電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經營西藏的問題,請你提到西北局會上討論一下??西藏問題的解決應爭取明年秋尾完成之??”
1949年12月中旬,毛澤東出訪蘇聯途中,在火車上給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西南軍區司令員賀龍寫信指出:為不失時機地解放西藏,打擊帝國主義侵略擴張野心,促使西藏朝內向轉化,“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否則夜長夢多”。
彭德懷于12月30日致電中共中央并毛澤東,詳細地報告了由新疆、青海入藏路線的道路和氣候情況,提出“由青海、新疆入藏困難甚大,難以克服。由打箭爐(康定)分兩路,一路經理塘、科麥,一路經甘孜、昌都,兩路入藏,較青新兩路入易。如入藏任務歸西北,須在和田、于田、玉樹屯兵囤糧,修筑道路,完成入藏準備,需要兩年,且由南疆入后藏,及由大河壩入前藏,兩路每年只有4個月(即5月中旬至9月)可通行,其余8個月因大雪封山不能行動。”鑒于從西北進軍,氣候、道路、物資供應條件等情況,中央把進軍和經營西藏的任務交西南局擔負。
1950年1月2日,毛澤東從莫斯科致中共中央、彭德懷、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的電報中說,爭取由打箭爐分兩路推進到西康、西藏的接境地區,修好汽車路或大車路,準備5月中旬開始入藏。”
1950年1月15日,劉伯承、鄧小平在重慶向張國華及部分師以上主要領導干部傳達中央指示,布置進軍西藏的任務。鄧小平說:“在進軍的同時,要用很大的力量去筑路。西藏的公路建設要先縱后橫,首先修通聯接內地的戰略縱深道路,爾后再以拉薩為中心向橫的方向、向邊境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站住腳跟,建設西藏,保衛邊疆。”
1950年1月22日,劉伯承等在《關于進軍西藏各項準備工作的實施計劃向軍委的報告》中稱:我進軍任務之能否順利完成,其關鍵在于能否實施順暢的補給運輸工作。報告就強化補給運輸提了5點:1、成立進軍的支援司令部,以十八軍副軍長昌炳桂為司令員,以二野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盧南樵為政委(后因病未到任,改由第三兵團后勤部長胥光義任政治委員),負責總的支援實施工作;2、由成都繳獲的戰利物資和二野各兵團中抽集汽車擔任運輸;3、以甘孜為前進的支援總站,支援司令部先期到該地主持一切有關事宜;4、所需糧食擬全由川西籌集,并分裝為50斤重的袋子,以便分別車運、空運;5、部隊向甘孜前進中擬爭取全部車運或空運,以節約體力,鼓勵士氣。
1950年1月24日,《中央關于進軍西藏等問題致西南局、西北局電》指出:“劉鄧已決定十八軍為進攻西藏的主力,并提議由青海、新疆及云南各出一支兵向西藏多路向心進兵,以便解決糧食及地形上的困難。又劉鄧提議由西北負責派兵迅速修復由西寧經玉樹至甘孜的公路,并調查玉樹飛機場的情況電告。以上望西北局立即討論并提出意見。
又據龍云說由云南麗江有一條路到西藏,騾馬勉強可走。”
1950年2月9日,西南局、西南軍區給張國華、譚冠三并西藏工委(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于1950年1月在四川組建)的《關于保障進軍糧食供應等問題的指示》中說:要支援司令部克服一切困難,不惜任何代價搶修公路。
1950年8月,劉伯承在聽取十八軍參謀長陳明義匯報時明確指示:“要保證和平解放西藏,關鍵問題是交通運輸,從某種意義來說,修路、運輸比打仗還重要。這就叫作解放西藏政治重于軍事,補給重于戰斗。”
多路搶修入藏
公路人民解放軍修筑入藏公路是從成都開始的。1950年初,十八軍在參加川西地區剿匪的同時,積極搶修成雅公路(按:成都至雅安早在1932年就修建了151公里的粗通公路。1949年底四川解放,國民黨軍隊撤退時破壞了部分橋渡,公路斷阻)。十八軍受命進兵西藏后,修筑通入西藏的公路便成為最緊迫的任務。張國華向政治委員胥光義、工兵司令員譚善和、西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公路處長孫楷堂、工程師徐松榮交代了修筑入藏公路的任務。
西南軍區支援司令部、西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和十八軍后方司令部隨即調集了西南軍區工兵部隊、十八軍的3個步兵團和雅甘工程處的川康、康青兩個技術大隊,還有民工和包商參加施工。
雅甘工程處派陳振釗工程師負責成都至天全路段的測設工作;余炯工程師負責天全至馬尼干戈路段的測設工作。因搶修任務緊急,他們對大部分線路僅用花桿定出中線,少部分地段用儀器進行實測,工程量大部分是估算的搶修隊。修復了成雅公路遭破壞的橋涵、渡口、船只,填補坑凼、清理排水系統,于4月10日通車到雅安。
1950年4月13日,康藏公路修復工程在雅安金雞關破土動工,6月25日通車到康定;8月26日通車到甘孜;12月1日通車到馬尼干戈。自雅安至馬尼干戈的687公里公路,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就修復通車了。
在中央的關懷下,各路進藏部隊和支援、筑路大軍都拼力搶修公路,又由五十三師、五十四師、工兵五團及機械工兵營、軍大八分校學生日夜施工,修建了甘孜飛機場,解決了交通,建立了向西藏進軍的堅實基地。
與此同時,青海由第一軍8000多人組成的筑路大軍,克服了高原上的天寒地凍和在沼澤翻漿地帶施工的種種困難,從5月中旬到8月底,由西寧到黃河沿修建改造公路近500公里,整修了玉樹巴塘機場的跑道,供應部分物資,增援昌都戰役。
新疆獨立騎兵師和一個駱駝團2000余名戰士及民工1800余人,于1950年5月修筑從于田普洛(普魯)入藏的公路,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地方和大自然展開搏斗,到年底共修路200公里,有力地支援了進軍阿里地區(后來的新藏公路走的是另一條線)。
云南省于1950年8月也開始從大理向西藏修筑滇藏公路。
至此,幾條公路的通車里程都向西藏推進了幾百公里,形成了“多路向心進兵”的態勢。
在此后的幾年時間里,筑路大軍挺進西藏,分幾路搶修入藏公路。根據當時的情況,康藏公路成為解放軍搶修的第一條入藏公路。1950年初,黨中央任命十八軍后方司令員陳明義任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司令員,西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長穰明德任政治委員。幾條入藏公路的順利修通,為保證昌都戰役的勝利及實現和平解放西藏,創造了基本的交通保障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