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美國進口筷子 實質是原材料和技術警訊
2011-6-30 0: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美國向中國出口筷子,喜訊其實是警訊
本月初,美國佐治亞州一家工廠向中國出口筷子引發西方媒體熱議。這家工廠每天可以生產200萬雙筷子,大部分出口中國。《時代》周刊評論說,在每件商品都標注“中國制造”的時代,進口筷子無疑是個標志性事件:中國雖然擁有全世界最廉價的勞動力之一,但這種優勢正在逐步喪失,廉價制造業逐漸開始向勞動力更為廉價的地方轉移,中國正在告別低工資時代。(6月27日《新京報》)
對于長期背負“廉價勞動工場”之名的中國來說,這樣的消息似乎讓人揚眉吐氣,也令那些長期呼吁改變中國勞動力境況的人感到欣慰不僅國內如服裝、玩具和簡單的電子器件等產業已經開始向孟加拉國、越南和柬埔寨轉移,甚至美國人都開始給咱們生產筷子了,難道“高能耗、低工資”的日子真要就此翻過去成為老黃歷?
現在呈現出來的,只是一些變異的假象。如果誤將偶然性的變化當成喜訊,當成我們的本事,狂歡的結果,很可能是更大的代價。
其一,產業升級,沒有到位。告別廉價勞動的前提是,產業得到優化升級,但是,長三角、珠三角很多中小企業,自身生存一直存在問題,稍好企業則致力于金融投資、房地產投資等盈利模式,實業和產業升級緩慢。老實說,“生產褲子換飛機”的模式還不得不存在一段時間。生產飛機當然好,但在掌握技術、設備、勞動力等條件之前,盲目地以低工資為名攆走“褲子企業”,只能是讓一批人失去工作,無法轉型。如果連勞動權利都沒有了,高價低價當然成為偽話題,這個過渡是不能省略的,否則就會是揠苗助長。
其二,我們真的走在“告別低工資”的路上嗎?不是的,這很可能是一個假象制造業高成本,不一定是工資引起的,稅費、資源、管理等成本增高,都可能推高成本。根據這兩年媒體報道,制造業工人普遍感覺待遇偏低、生活成本增大,這也成為很多打工者不愿意再背井離鄉的主要原因。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有美國公司向中國出口筷子一事,便得出中國勞動力“更值錢”了,很可能要讓工人為經濟困境“背黑鍋”。
其三,收入分配改革滯后,導致“告別低工資”注定是艱難的過程。不解決收入分配問題,靠勞動來獲得收入的普通勞動者的收入不在中國收入分配格局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就會異常脆弱,大步驟的制造業轉移、轉型,都會影響到“靠力氣吃飯”的底層民眾的生活,輕言“讓美國人給中國人生產筷子”“放棄廉價制造業”,就可能成為不可承受之重;高額高壓力的生活成本,也會窒息中國的消費能力,讓那些希望以出口供應中國市場的算盤打空。
在目前的狀況下,輕言“告別低工資”“不再搞低質量制造業”的結果是什么?真的會如境外媒體所說,“高工資時代帶來的長遠利益將帶給中國一個更有成效和更大發展的時代”?長期看或許如此,但以現狀而言,“美國向中國出口筷子”之類的消息,非但不是喜訊,反而還是警訊時不我待,中國工人的高工資高福利高待遇時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未雨綢繆,早作準備,所有這些都會成為黃粱一夢。
筷子的信號?與勞動力成本無關!
前天,一條消息引發熱議:位于美國佐治亞州阿梅里克斯的佐治亞筷子公司,在美國市場滿是“中國制造”的今天,出口筷子到中國;有的表示,“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終結”,“中國制造”的優勢就此消失;也有人樂觀地表示,中國企業對產業轉型期待已久,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結束未必不是好事;又有冷靜者表示,經濟衰退后的美國重拾制造業,對當地就業有好處……好不熱鬧。
只是,事實的本身究竟怎樣?消息的本源究竟如何?這個“筷子的信號”真的就如此意義重大了嗎?
有意思的是:昨天,當本報記者直接找到佐治亞筷子公司的老板杰?李,這位韓裔美國人真誠求教:“CCTV是什么?他們也跟我聯系說有興趣采訪我的公司。”
從未做過產品推廣的他,覺得很意外:“阿梅里克斯的公司剛成立幾個星期,卻在萬里之外出了名”……
確實日產200萬雙,大量出口中國。但優勢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原材料和技術進步
這條新聞引發關注的一個核心,在于美國筷子出口中國,似乎就意味著“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喪失”。正如一些報道所稱。
但該筷子公司老板杰?李,昨日告訴本報記者:他有位中國朋友在大連做木筷生意,同樣生產筷子,大連與該公司所在的阿梅里克斯兩地相比,勞動力成本高低立顯。今年初上調后的大連市最低工資為11元/小時,而阿梅里克斯的最低工資為7.25美元/小時,約合人民幣47元/小時。李先生說,佐治亞筷子公司的新員工領取最低工資,經培訓后,工人工資可達10美元/小時,約合人民幣65元/小時。
顯然,即使中國正在失去廉價勞動力優勢,阿梅里克斯的勞動力成本仍然是大連的4倍到6倍。
那么,為何在勞動力成本高昂的美國,李先生能給出“中國價格”?
李先生說,他的秘密不是勞動力,而是原材料和技術進步。
他說:“佐治亞州的楊樹和楓香樹,像野草一樣茂密,這里的木材價格低于俄羅斯。”李先生習慣于將他的生意與大連朋友相比,“我朋友經營的木筷生意,木材來自俄羅斯,但中俄之間的貨運,價格較高,穩定性也較差。我朋友說,很多木材運到大連后,已經受潮,影響產品質量。”李先生就此受到啟發,從木材出口轉而經營一次性筷子加工,并把產品送入了中國超市,“我們的筷子目前日產200萬雙,主要銷往中國,也有一些日本、韓國以及美國本土的訂單。”
同時,“我采用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增加生產過程的機械化程度,所以我的用工數量比中國筷子企業少。”
此外,李先生說,他找到了一條穩定且廉價的物流渠道,使美中運輸成本甚至低于俄羅斯至中國。下一步,李先生計劃將筷子通過火車運至臨近的薩瓦那港口,這樣可以進一步節約物流費用。
第一個報道佐治亞筷子公司的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地方日報《亞特蘭大憲法報》記者克雷格?施耐德,也向本報記者表示:佐治亞州豐富、廉價的木材資源,是佐治亞筷子公司得以同中國企業競爭的關鍵。
確實比美國市場的中國筷子便宜。但是否就標志“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終結?”
記者走訪紐約多家中餐館,發現他們的筷子,都購自中國。一家中餐館的老板,拿出最近一張進貨單給記者看,他們通過一家貿易公司從中國購買了2000雙筷子,總價40美元,即每雙2美分。“最近美元持續貶值,現在2美分已經買不到了,原來和我們合作的貿易公司也倒閉了。”這位中餐館老板說。
而聽記者介紹紐約中餐館的筷子進價高達2美分,李先生大感意外。他說:“我們的筷子批發價遠低于1美分。”
李先生的筷子價格是有競爭力的,即使是面對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現有資料表明,目前我國每年平均生產800億雙一次性筷子,出口近300億雙,國內消耗500億雙左右。國內竹木筷子生產廠商更是從南到北難以計數。從阿里巴巴網站的商家報價來看,從每雙3分到每雙1角皆有。佐治亞筷子公司遠低于1美分(約合人民幣6.5分)的價格,確實頗有市場。
事實也證明了這個結論。李先生說:“工廠開業不到兩個月,訂單已經做不完了。”他的筷子公司從未在中國做過推廣,客戶卻紛紛找上門,還有不少中國筷子生產企業找到李先生希望與其合作,“我們現在根本沒有考慮擴大市場,因為產品已經供不應求。”佐治亞筷子公司待招滿員工后,將擴容至日產1000萬雙。
現在的問題是:這是否就標志著“中國制造”轉向“美國制造”?
當本報記者告訴施耐德,他的報道在中國引起熱議時,施耐德顯得有些驚訝:“我當時只當它是一則佐治亞州的本地新聞。起初我對這個筷子公司一無所知,接到編輯選題,一步步挖掘深入后,我才發現事情變得有趣。”
這個有趣在于:在美國生產筷子出口中國,不僅在阿梅里克斯,在美國產業界都確實是一個異數。
這家美國筷子公司的出現,也確實反映著一種市場需求。李先生的筷子公司,去年11月小試牛刀,在該州僅有數千居民的科克倫小鎮創立。后來,向海外寄出樣品得到認可后,工廠急需擴充,于是遷至阿梅里克斯。
但是,對這種市場需求,究竟應該怎么看?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這家筷子公司的出現,并非美國當地政府明確主導之下的產物,就連美國當地人對此也頗感意外。李先生告訴本報記者,是那位大連朋友的遭遇,讓他靈機一動――“這讓我想起我們佐治亞州有大量楊樹和楓香樹,硬度剛好合適制作筷子。于是,我想到了在美國生產筷子。”而阿梅里克斯勞工部門的官員戴維?加瑞加說:“我們傾向于認為,亞洲人總是能很好地把握市場機遇。”
李先生的筷子公司,目前只是一個40人的小廠,租在阿梅里克斯的老工業園,廠房面積約5000平方米,“在佐治亞州這不算大。”阿梅里克斯也只是一個僅有1.7萬人的美國南方小鎮,離亞特蘭大市還有兩小時車程。
這是否就標志著“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終結”?
確實對當地就業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否預示著美國就業復蘇?我不知道”
阿梅里克斯曾經是一個工業較發達的小鎮,但隨著產業外包的加速,城內一度興旺的老工業園顯得有些凋敝。施耐德說:“對于失業率高達12%的阿梅里克斯來說,佐治亞筷子公司的成立顯然是件好事。”佐治亞筷子公司計劃一年內招聘150名工人。雖然這個數字看似不大,但對于阿梅里克斯卻彌足珍貴。在這里,雇員最多的公司也僅有950人。阿梅里克斯市政府可以算為“第十大雇主”,員工195人。
然而,“它是否預示著美國就業復蘇?我不知道。”施耐德告訴本報記者,他能肯定的是,“佐治亞筷子公司的建立對阿梅里克斯是件大好事”。
美國知名智庫――美國進步中心的山姆?福爾伍德將它比作“沙漠中的綠洲”。他說:“這與美國制造業通常灰暗、絕望的故事形成對比。”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最新統計,今年5月美國共創造了5.4萬個就業崗位。經濟學家表示,為跟上人口增長的步伐,當月至少需要增加12.5萬個崗位。另一個令人沮喪的數據是,5月的失業率從4月的9%上漲到了9.1%。
曾是佐治亞州多種資源加工中心的阿梅里克斯,近來陷入經濟衰退,許多商店已倒閉,許多企業已遷往國外,目前一大支柱產業為旅游業。根據施耐德的介紹,小鎮有歷史古跡,還有美國前總統卡特的童年舊宅。佐治亞筷子公司創立之初的招工,成了阿梅里克斯幾乎人人都在討論的焦點,450份求職申請紛至沓來。
“在滿是壞消息的經濟環境下,李先生脫穎而出。他的故事說明,企業家的勇敢和遠見能夠創造就業,拯救經濟。”山姆?福爾伍德甚至建議,奧巴馬總統去杰?李所在的佐治亞州看一看。據新華社報道,去年8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制造業促進法案,旨在幫助制造業降低成本,恢復競爭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但與此同時,也有美國經濟分析家指出,出口一次性筷子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即為了發展經濟而過度開發資源,最終導致環境破壞、資源枯竭,不得不退出市場競爭,如今美國卻在重演這一模式,這是一種倒退。
是進步還是倒退,是美國“沙漠中的綠洲”還是中國產業轉型的時機已到?
現在就能做結論了嗎?
筷子的信號是如何發出的?
記者查到的最早一篇報道,是6月3日,亞特蘭大市的主要日報《亞特蘭大憲法報》報道:一家名叫“佐治亞筷子公司”的工廠日產200萬雙筷子,其中大多數銷往中國的連鎖超市,少數銷往日本、韓國和美國。
緊接著,網絡版的美國《時代》周刊一個類似新聞熱點的欄目,以《進口諷刺:中國從佐治亞州的一個小鎮購買自用筷子》為題,闡發評論“今天我們買的所有商品,似乎都是‘中國制造’,然而,亞洲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筷子,卻數以百萬計地‘美國制造’,這點令我們自豪。”文中引用了《亞特蘭大憲法報》的部分報道。
6月8日,中國某家長期關注國外新聞的媒體網站報道了此事,內容與網絡版《時代》周刊的相近,文中稱“美媒稱是對中國‘重大諷刺’”。
然而,不知誤會是否從6月19日開始:當天,《時代》周刊發表了名為《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終結》的文章,指出去年一年間,許多跨國企業和中國公司都擴建或搬遷到勞動力廉價的西部;6月20日,中國國內數家主流媒體刊載報道,稱“近來,一則美國制造筷子出口亞洲的新聞被《時代》周刊評為‘對美國的重大諷刺’”;此后,評論熱議更是不斷,有的稱“這預示著經濟格局的變更”,也有的稱“小概率事件應理性看待”,而更多的媒體將“筷子”與19日《時代》發表的文章標題相聯系,稱“‘美國制造’筷子出口中國,廉價勞動力市場或將終結。”
沒必要夸大“筷子返銷”的意義
美國人日常光顧最多的沃爾瑪超市充斥著廉價的中國工業日用品,即便聲稱要 “全面抵制中國制造”的美國專欄作家在親身實驗后也不得不坦承“離開中國制造是不可能的”,中國出口的洶涌勢頭讓美國人驚恐不已,不得不祭起從關稅壁壘到逼迫人民幣升值等各種盤內、盤外招……這一切尚不是過去時,可如今美國卻開始制作低端工業產品返銷中國了。
這種產品就是木筷在佐治亞州阿梅里克斯鎮的 Georgia Chopsticks工廠,日產筷子200萬雙,產品全部返銷中國。對此,中外媒體褒貶不一,一些媒體,如美國《時代》周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這是“對美國制造業的莫大諷刺”,曾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為榮的美國,竟“墮落到”給中國的下游產業作初始產品配套,應該認真反思;也有一些媒體,如CNBC的一則快評則認為,這種“產業逆轉移”可以讓中國產品在美國本土創造就業機會,既能提升中國產業結構層次,又可緩解中美貿易逆差,還能改變美國消費市場對中國制造的抵觸情緒,是值得稱許和推廣的事。
長期以來,消費能力強勁的美國市場,和勞動力價格低、靠低成本打天下的“中國制造”,被認為是“天生的一對”,但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美國市場容量降低,失業率居高不下,中美貿易逆差顯得越來越刺眼,美國國內壓力與日俱增;于此同時,中國國內勞動力工資成本明顯上升,勞動力價格優勢不斷縮小,也勢必不可能繼續靠低價打拼,雙方都需要另辟蹊徑,建立起新的雙贏、共生模式。鑒于此,對“筷子返銷”之類新生事物格外關注,實在情理之中。
但過度夸大“筷子返銷”的意義是不客觀的。
Georgia Chopsticks工廠并非中資,甚至也不是華人開辦的企業,其老板杰·李系美籍韓裔,之所以“逆配套”,是因為佐治亞當地雜木資源豐富,但美國原木出口稅費高昂,加工成筷子毛坯卻可享受低稅,而中國自2004年起取消木筷13%的出口退稅,2006年4月1日起又增加4%的消費稅,此消彼長,“逆配套”反倒可以獲得成本優勢。
這種成本優勢系政策配套差異、漏洞而造成的特殊現象,一旦美國有關方面出于環境資源保護之類考慮,對筷子毛坯征收高稅,成本優勢便會登時逆轉,“逆配套”也只能草草收兵。從目前情況看,美國就業市場規范,勞動力價格高昂,中國在短時間內難以望其項背,即便考慮運輸等附加成本,“逆配套”在大多數低端產業也并無價格優勢,很難作為普遍經驗加以推廣,更難以擔負平衡中美貿易逆差的重任。
當然這并不是說,在產業輸出方面中美之間便無可作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仍然是各類工業消費品的最大市場,當中美勞動力成本間剪刀差縮小之際,將部分針對性強的制造業轉移回美國,變產品輸出為資本輸出,可以為美國提供就業機會,并切實減少貿易逆差,又不會影響中國企業的收益,相對于筷子等以中國市場消費為主的產品、產業,似乎更有機會和潛力。這類輕工產業主要為民營,美方在政治層面的限制、戒備,也是相對較少的。
不過要從根本上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恐怕還要從更多層面去努力。中美經濟各有所長,彼此間也存在互補、互需關系,美國擁有許多中國愿意和需要購買的優勢產品,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產品中有不少“有價無市”,只能望梅止渴,倘在此方面無所突破,貿易逆差的縮小,將是異常艱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