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出臺“限購令”成品油外采貿易面臨大調整
2011-6-3 14:5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自從中石化岳陽石油分公司在5月上旬被披露出“問題油”事件后,針對此類問題,中石化總部在5月下旬出臺了加強成品油外采的相關措施。這次出臺的相關措施主要體現在,限制采購沒有在規定生產商范圍之內的油品;限制采購不具備國標品質以及針對調和油新增標準的油品。業內人士認為,“限購令” 的出臺,使得成品油外采貿易面臨大調整。
“限購令”中要求,第一,嚴格劃定了外采油品的購進生產廠商。除了幾大央企的煉廠以及控股的煉廠之外,民營企業僅保留了十幾個地煉廠商做為外采油品的生產商(山東地煉僅保留了11個),曾經成百個從事調和油業務的調配商被排除在外采油品的貿易之外;第二,新增了外采油品檢驗標準。針對調和油己占了外采油品中不小規模的現實情況,在國標質量標準的基礎上,還增加了針對調和油檢測的若干新的指標。諸如“烯烴含量”是否夠、有否包含有“甲縮醛”等一系列的檢測指標,由此進一步保證了調和油的使用性能以及存儲期間的穩定性。
中石油雖然沒有出現“問題油”事件,但是,中石油以中石化為鏡嚴格外采也將是一件預料之中的事。屆時,兩大集團對外采的“限購”會全面形成。民企石油的外采貿易將面臨著一次大調整。
目前,在外采貿易中有相當規模是以調和油技術生產的成品油。國內調和油市場的興起,除了兩大外采量需求日益擴大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不能忽視,這就是隨著成品油價格的逐步上漲,調和油原料(如:石腦油、C5、C9、芳烴及混芳烴、MTBE、DMC)與成品油之間的差價造就了一個規?捎^的調和油市場,并且形成了一個由調和油原料生產商及進口商;油品調配商;外采貿易商組成的較為完整的外采貿易鏈。
調和油市場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及可行性。首先,它不但補充了兩大自身煉廠供應量的不足,更為重要的是,還形成了兩大資源體系之外的又一條資源生產體系,這是支撐民營石油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其次,調和油并不意味著就是偽劣產品。即使在兩大煉廠,當原油初次加工后,生產出來的也僅僅是汽柴油的組分而己,只有進一步的進行相關組分原料及添加劑的調和后,才能形成符合標準的汽柴油。因此,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民企調油商調和后的成品油對車輛使用并沒有害處,并且,由于調和油的價挌優勢,還不時的撬動了價格競爭的另一端翹翹板。
無論是中石化還是中石油,由于兩大集團自身的成品油經營增長量遠遠超過本系統煉廠的配置量,并且,兩大集團對下屬公司有著對經營量的激勵性考核要求,因此,兩大的外采需求是剛性的,并不會因為對外采渠道的收窄而減少外采量。雖然,新出臺的外采措施規定,在外采貿易中需要外采供應商同時提供規定煉廠的出廠憑證,從而將原有大批從事調和油業務的調配商排除在外采貿易之外。但是,由于兩大外采剛性需求的存在,以及調和油原料與成品油之間存在的利潤空間,造就了一個厐大的外采市場。有需求必定就會有生產,因此,從長遠看,為外采而服務的各產業鏈業的業務并不會消失。
今后,需要做的是,在外采這條產業鏈上的業者,應通過規范行為、升級技術、外采貿易模式與流程的重新組合而適應新的要求。尤其是從事調和油業務的業者更是如此,淘汰的僅是不規范的調配商與不成熟的調配技術,對廣大調配油業者而言,這是一次絕處逢生的機會。
預計,這次中石化出臺的外采相關措施,將不可避免的對成品油市場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其一,對大多數調和油業者以及調和油原料生者而言,業務將出現一段時期的調整與觀望期。近期,調和油資源會急劇減少。
其二,中石化旺盛的外采需求與收窄的外采供應渠道之間將形成“供不應求”的矛盾。今年1-3月,中石化的外采月均量大約280萬噸,可以想象到的是,月均280萬噸的外采量主要依靠十幾個系統外煉廠供應是難以滿足的。況且,還有中石油近乎月均320萬噸外采也在嗷嗷待哺。
其三,尤其是在第三季度期間,隨著柴油需求旺季節的到來,中石化必要的儲備與外采節奏之間將可能是一對矛盾。屆時怎樣進一步拓寬外采渠道將可能是面臨的新問題,并且,還可能隨之引來一輪外采補進的外采量大幅反彈。
其四,外采市場的規范與外采貿易鏈上的各業務環節的提升己是一個趨勢,不適應這個趨勢的業者將被調整出局。調和油技術的提升與針調和油質量質檢制度的完善,應 是這次外采貿易大調整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隨著各種措施的到位,主營集團外采中的“問題油”將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