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在企業應用與要點
2011-6-28 16:0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研究供應鏈管理對我國企業實現“兩個轉變”、徹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迅速邁向國際市場、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生存和競爭能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尤其從我國目前 -
許多企業的運作方式來看,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與實踐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大型百貨商場看起來氣勢不凡,然而其內部卻是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各個部門單獨進貨,各有各的進貨渠道。這不僅加大了進貨成本,而且使整個企業失去了抵御市場變化的能力,沒有發揮集團公司應有的優勢。連鎖經營是國際零售業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經營方式,然而我國許多模仿建立起來的連鎖公司卻半路夭折,原因就在于連鎖商店不連鎖,名為連鎖,實則各自為政,根本沒有發揮連鎖經營的長處。此間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觀念落后、管理模式跟不上時代發展就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服務企業尚且如此,制造企業的供應鏈應用情況就更差了。從服務業企業的單獨進貨、制造業的大而全、小而全等現象,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界還沒有構成真正意義上的鏈,仍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其結果是使我國企業失去競爭實力。
國際上對供應鏈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供應鏈的組成、多級庫存、供應鏈的財務等方面,主要解決供應鏈的操作效率問題。近來的研究主要把供應鏈管理看作一種戰略性的管理體系,研究擴展到了所有加盟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特別是集中在合作制造和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方面,而不僅僅是供應鏈的連接問題,其范圍已經超越了供應鏈出現初期的那種以短期的、基于某些業務活動的經濟關系,更偏重于長期計劃的研究。
國內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過去國內企業對供應鏈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供應商-制造商這一層面上,只是供應鏈上的一小段,研究的內容主要局限于供應商的選擇和定位、降低成本、控制質量、保證供應鏈的連續性和經濟性等問題,沒有考慮整個從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到最終用戶的完整供應鏈,而且研究也沒有考慮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性等問題。因此,可以說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與應用都是很不夠的。
為了適應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必須從與生產產品有關的第一層供應商開始,環環相扣,直到貨物到達最終用戶手中,真正按鏈的特性改造企業業務流程,使各個節點企業都具有處理物流和信息流的運作方式的自組織和自適應能力。因此,對我國企業傳統制造模式的改造應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1)供應鏈管理系統的設計。
怎樣將制造商、供應商和分銷商有機地集成起來,使之成為相互關聯的整體,是供應鏈管理系統設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其中與供應鏈管理聯系最密切的是關于生產系統設計時間問題。就傳統而言,有關生產系統設計主要考慮的是制造企業的內部環境,側重點在生產系統的可制造性、質量、效率、生產率、可服務性等方面,對企業外部因素研究考慮較少。在供應鏈管理的影響下,對產品制造過程的影響不僅要考慮企業內部因素的影響,而且還要考慮供應鏈對產品成本和服務的影響。供應鏈管理的出現,擴大了原有的企業生產系統設計范疇,把影響生產系統運行的因素延伸到了企業外部,與供應鏈上所有的企業都聯系起來,因而供應鏈管理系統設計就成為構造企業系統的一個重要方面。
(2)貫穿供應鏈的分布數據庫的信息集成。
對供應鏈的有效控制要求集中協調不同企業的關鍵數據。所謂關鍵數據,是指訂貨預測、庫存狀態、缺貨情況、生產計劃、運輸安排、在途物資等數據。為便于管理人員迅速、準確地獲得各種信息,應該充分利用電子數據交換(EDI)、Internet等技術手段實現供應鏈的分布數據庫信息集成,達到共享采購訂單的電子接受與發送、多位置庫存控制、批量和系列號跟蹤、周期盤點等重要信息。
(3)集成的生產計劃與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統。
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一個企業的生產計劃與控制決策都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上其他企業的決策,因此要研究出協調決策方法和相應的支持系統。運用系統論、協同論、精細生產等理論與方法,研究適應于供應鏈管理的集成化生產計劃與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統。
(4)適應供應鏈管理的組織系統重構。
現行企業的組織既然都是基于職能部門專業化的,基本上適應可制造性、質量、生產率、可服務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適應于供應鏈管理,因而必須研究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流程重構問題。為了使供應鏈上的不同企業、在不同地域的多個部門協同工作以取得整個系統最優的效果,必須根據供應鏈的特點優化運作流程,進行企業重構,確定出相應的供應鏈管理組織系統的構成要素及應采取的結構形式。
(5)研究適合我國企業的供應鏈績效評價系統。
供應鏈管理不同于單個企業管理,因而其績效評價和激勵系統也應有所不同。新的組織與激勵系統的設計必須與新的績效評價系統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