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四大快遞在華現狀調查:受限于水土不服
2011-6-22 10:2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年前,中外運敦豪以3億元迎娶上海全一快遞,一年之后,這場跨國婚姻以分手結束,中外運敦豪轉讓旗下全一公司的全部股權。當年劍指國內快遞業務的中外運敦豪,如今只得無奈地表示:“目前中國國內市場尚不明朗,將重點發展中國的國際快遞業務。”而在去年末,聯合包裹公司UPS卻向國家郵政局遞交申請,希望開展中國國內快遞業務。國際快遞公司紛紛關注著中國國內業務這塊年收入近400億元的大蛋糕,但似乎他們的中國國內業務之旅一直都不太順利。
現象
四大快遞,有退有入
資料顯示,2009年中外運敦豪開始與上海全毅快遞公司達成收購意向,控股全毅快遞,使其成為中外運敦豪旗下子公司全一快遞。今年6月,中外運敦豪擬將3億元收購的全一快遞,以1億元的價格轉讓給深圳市友和道通實業有限公司。據媒體報道,目前該交易已經基本完成。而在2010年末,聯合包裹公司UPS卻正在積極推進其中國國內的快遞業務進程,向國家郵政局提交申請相關牌照。
無獨有偶,在2007年5月聯邦快遞在中國推出中國國內業務的前兩個月,TNT快遞卻開始收縮其中國國內業務。時任TNT快遞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的邁克·德瑞克表示,該公司的中國國內快遞合作發展商將不再擴張,并且已經終止了部分地區的合作項目。其實當時的TNT快遞已經完了對黑龍江華宇集團的收購,其服務重點已經轉移到公路運輸上。
如今在經過4年地發展后,即使是實力雄厚的聯邦快遞,面對每年成倍增長的中國國內快遞業,其市場份額仍在1%左右。
原因
洋快遞受限水土不服
無論是堅持直營的聯邦快遞,還是有成功合資經驗的中外運敦豪,似乎都沒有辦法在中國國內業務這條路上走得一帆風順。2009年出臺的《郵政法》明確規定,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務,這里指的外商包括了外資和合資企業。而《郵政法》中所指的信件則涵蓋了各類文件、通知等。如此一來,任何與“洋”快遞有關的企業,都不能涉及公司文件、票據等業務。于是,高端市場就這么流失了一部分。
另外,據業內人士分析,中外運敦豪和全一快遞的“分手”也表明,對于加盟模式為主的國內民營快遞來說,要將其收回直營,統一管理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而外資企業由于管理更為規范、流程更多,使用汽車作為終端配送工具,使其運營成本大大高于國內民營快遞企業。在高端市場之路不順,價格競爭不贏國內民營快遞的時候,國際四大快遞的中國國內業務之旅,確實步履艱難。
未來
長遠目光堅守陣地
雖然外資快遞企業在中國國內業務的道路上步履蹣跚,但四大快遞似乎在表示著選擇遠方后只顧風雨兼程的決心。聯邦快遞、中外運敦豪、聯合包裹公司UPS以及TNT快遞紛紛在上海、廣州等城市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大型轉運中心。據業內人士分析,與國內民營快遞企業“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做法不同,國際四大快遞公司持續不斷地在華投資,表明其看重中國市場,眼光更長遠。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國際快遞公司要解決在華發展困難的問題,還需要加強本土化建設。包括使用更多的中國人進行管理,在服務上更接近中國市場,要根據中國的地理特點設計合理的運輸路線等。
據了解,與國外規范的公司化、產業化運營模式不同,國內快遞公司的加盟店,許多是有血親關系的“親屬店”。外資快遞公司如果要通過收購國內民營快遞公司達到進軍中國國內市場的目的,如何為這些公司科學轉型是一個困難的問題。
據業內人士分析,隨著中國快遞業的發展,國際快遞公司在中國的市場還很大。主要涉及高端電子商務、工藝品等的服務。該人士表示,四大快遞誰能堅持到國內快遞業務全面開放時候,誰就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