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聯網拯救食品安全危機仍需企業良心
2011-6-17 15: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地溝油、染色饅頭、牛肉膏、膨大劑、塑化劑,近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老百姓不禁要問,如何確保餐桌上的食品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在今天舉行的2011中 -
國國際物聯網大會上,與會專家表示,運用物聯網對食品進行監控和追溯的手段將為百姓健康保駕護航,但是技術的運用同樣離不開企業誠信。
給豬戴上“耳環”、給牛戴條“項鏈”、在水稻田里裝個監視器……從此,豬肉、牛肉、大米等這些食品就有了自己的“生存日記”。復旦大學信息學院院長、瑞典皇家理工大學教授鄭立榮在論壇上表示,RFID電子標簽是“物聯網”的一部分。通過物聯網對農產品建立“電子檔案”,動態收集其在整個食品供應鏈中的流動信息,實現可追溯,位置可跟蹤,從而在發現問題食品的第一時間實現主動控制,將危害降至最低。
東方網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對食品安全采取分段監管方式,涉及監管職責的委辦局等單位名目繁多。而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容易引發管理的交叉和監管真空。國內已經開始采用電子標簽這種方式,通過信息的記錄追本溯源,對視頻的生產、加工、儲運、消費領域進行獨立第三方施監,以便讓消費者了解到食品的產地,日期等相關信息,讓消費者放心食用。將來,消費者購買具有“身份”的豬肉、雞蛋、大米等農產品時,如有任何疑問,都可進行質量追溯。
以“世博食品物流RFID監控溯源系統”為例,包括供博單位提供的蔬菜、水產品、畜禽、奶、蛋、面包糕點、餐飲半成品等專供世博食品的物流箱型車上配備相應的射頻識別設備,對裝載食品的車輛配備射頻識別連續監控設備。在食品進入園區時,執法人員通過手持式辦公終端移動設備,就能在現場快速追溯食品和原料的來源,確保供應渠道的安全可靠。
不過鄭立榮也指出,僅僅依靠技術手段來保障農產品的質量還是不夠的,食品安全問題最終解決需要靠企業的誠信。一個企業不講誠信的話,怎么樣監管都不是很管用。只有企業講誠信的時候,才可以確保生產出來的食品有可能是安全的,但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安全。
他舉了一個例子,在無錫有一批農民種菜從不主動用農藥,因為這些蔡是出口到日本去的。由于出口價格很高,如果誰用農藥,那么菜就可能賣不出去。追逐利益時企業的特性,聯網最大的作用就是使得生產者和消費者互動,如果企業不講誠信的話,就會在市場上會被用戶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