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廢舊金屬運輸車亟待改進
2011-6-17 12:1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洋垃圾運輸車拋灑廢舊金屬現象年年遭投訴
運輸企業:這種情況很快會改觀
因為有頻繁的貨物往來,海門港從不寂寞,在一片繁忙的汽笛聲中,還有不少來自國外的廢舊金屬在這里登陸。然后擠上大貨車,浩浩蕩蕩地來到路橋峰江街道或者溫嶺,被工人們拆解,變成銅、鋁、不銹鋼等金屬材料。
可是它們因為擁擠,因為顛簸,所以并不安分,常常蹦出車廂,在去拆解基地的途中,往往不知不覺變成“飛來橫禍”,于是伴隨著我市拆解業發展的,還有不少老百姓的抱怨聲。
上周,本報熱線又陸續接到幾位讀者的投訴,有人說自己的車險些被廢金屬砸壞,還有人說輪胎又被扎破了。
“飛來橫禍”
上周四,老范開車去路橋機場送遠道來的朋友,車走在機場路,一輛滿載廢舊金屬的大貨車正巧打右邊車道開過,老范沒在意,但突然一聲悶響,轎車頂緊接著一震,老范和坐在副駕駛位置的朋友嚇壞了。
老范趕緊靠邊停車,往車頂一瞧,“好家伙,車頂有明顯被砸過的跡象。”老范往附近的地上一搜尋,發現幾塊大大小小的廢鐵正躺在地面上。
“要說早兩年,在機場路上,輪胎被廢金屬扎破也是常有的事,這兩年眼瞅著情況有了好轉,怎么又給我車頂來這么一出,確實忍無可忍了。”于是,老范給本報撥打了投訴電話。
“下次再掉塊更大的東西下來,人恐怕也得傷了!”老范說著說著又有點后怕了,他希望運輸車輛能把好安全運輸關。 撿廢鐵的專業戶
因為有不少機會去外沙巖頭化工區采訪,記者也曾歷險多次,而且常常遇到同樣幾位老人家,熟悉他們的人,都戲稱他們是“洋垃圾專業戶”。
今年1月14日,記者在外沙路看到,往城區方向的馬路中央,一位佝僂著的老婦突然跑向馬路中央,撿起一塊廢鐵,放進左手拎著的塑料袋里。
就在此時,一輛小四輪在她身后不到半米的地方緊急剎車。驚慌失措的小四輪駕駛員,伸出頭罵了一句,老婦人也不回嘴,憨憨地笑著。
隨后,依然貼著馬路牙子,一邊走,一邊留意著從附近的集裝箱公司開出來的廢舊金屬運輸車輛。
6月10日,同一條路上,記者又看到這位老婦,依然不顧安危,時不時穿梭在馬路中央,只要有東西從車上掉落,她必定上前打量,記者提醒她小心,她似乎沒有聽懂,只是笑。
椒江港安疏運公司總經理王建國說,早些年,撿廢金屬的現象更嚴重,在疏港大道上,往往十幾個人,本地外地的都有,三五成群地跟著公司運輸車輛,撿廢金屬賣錢。現在,這種“專業戶”已少多了。
裹不嚴的帆布
臺州廢舊金屬運輸車運輸車亟待改進
6月10日10時30分許,在椒江海門港外沙港埠(集裝箱)公司,一走進,便可看到成片的廢舊金屬鋪滿了4個主要堆場。
鏟車忙著將廢舊金屬鏟進大貨車的車斗,貨車裝滿貨后開到堆場中間的空地上,兩位工人站在車頂將綠色或者藍色的帆布蓋在廢舊金屬上,另兩位工人持帶鉤的鋼筋長棍站在車下接應。
帆布基本裹好后,工人們就用粗麻繩將裹滿貨物的帆布綁緊。
綁好后,持鋼筋長棍的工人,就用前端的鉤子將因實在裹不住而露在外面的貨物鉤掉。不過,記者在現場仍發現不少廢舊金屬還是裸露在外,只要車在行進途中遇到顛簸,就很有可能掉出來。
捆扎的過程大約需要十幾分鐘,然后車開上地磅處稱重,工作人員說,每輛車核載為20噸,實際裝載量,平均每輛車15到17噸。
運輸車還在改進中
講到廢舊金屬運輸車的拋灑問題,椒江海門港外沙港埠(集裝箱)公司姜文華說,這兩年來,已經有了逐步改善,以前他自己也遇到過好幾次被拋灑物爆胎的經歷。
椒江港安疏運公司總經理王建國說,該公司共有76輛貨車承擔著運輸廢舊金屬的任務,天天物流公司還有17輛貨車從事同樣的運輸工作。
“日本地震后,對于進口廢舊金屬檢查力度更大了,目前運貨量比日本地震前少了4到5成。以前一個月要運12萬噸貨,現在只有6萬噸左右。”王建國說。
王建國坦言,拋灑情況的確一直存在,這主要是因為廢舊金屬的形狀很不規則,包裹時難以做到嚴絲合縫,遇到路況不好或者上下橋,一顛簸就可能掉出來。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也一直在想辦法,目前所有貨車的車廂都已經加長了,載貨量都有嚴格限制。”王建國說,為了防止小塊廢舊金屬露出車廂,他們還在對運貨車進行改進,其中一輛貨車的車廂四周攔板和底部擋板間大約3厘米的空隙已經用鋼筋焊死,防止小部件廢舊金屬掉落,具體效果如何,等椒江區交警部門認可后,將對所有貨車進行統一改造。
王建國表示,日后拋灑現象將會逐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