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加工貿易企業月底迎大限
2011-6-16 16:4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主動轉型VS“被”轉型 鳳崗嘉輝塑膠五金制品廠(下稱“嘉輝”)是東莞典型的“三來一補”企業之一,目前的主營業務是為國外知名電子產品代工生產外殼以及電腦周邊設備。
據李冠中介紹,公司幾乎已經處在了虧損的邊緣。“五金、塑膠等零配件利潤最好的時候能去到7%到8%,打印機等電腦周邊產品雖然批量大,利潤卻不高,僅為3%到4%。金融危機后訂單減少,利潤率大幅度降低。而2008年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導致用工成本大幅提升;匆忙地實施也讓工廠的勞動糾紛數量劇增,當時積累的勞資矛盾,差不多用了三年的時間才平復下來。加上最近日本地震,公司有30%到40%的外銷份額都在日本,供應鏈的斷裂對公司產品的裝配和營業額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2010年嘉輝年報顯示,年利潤僅約1000萬元,利潤率0.8%,相比2007年年報顯示的1億多元利潤,三年時間整整下降了87%。”
李冠中稱,投資企業最大的目的是賺取利潤。“我們平衡過轉型或者不轉兩種路徑發展的盈利拐點。在公司的主營產品中,機箱外殼是不能直接拿到市面上去賣的,需要拿給電腦廠家裝配進主板等其他配件,一起銷售;打印機這塊業務也不能獨立完成,兩三個關鍵部件還掌握在供應商手里。產品的特殊性,我們即便轉型了,內銷也不是要發展的主要方向。還有,我們發現,政府在不斷動員企業轉型的過程中,還在批準新的‘三來一補’企業成立,并沒有卡掉源頭,這點讓我們感到很奇怪。所以,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公司遲遲沒有邁出轉型這一步。”
不過,大限將至,嘉輝最終還是選擇趕搭加工貿易企業轉型的“末班車”。 李冠中稱這是“大勢所趨”。“我們加入了鳳崗外商協會、東莞外商協會,大家是你看我,我看你,別人都轉了,那我們也要轉了。倘若只剩你一家不轉,政府可能采取什么措施?可能海關以后對你的加工合同不批準或者限制進口,那就沒得玩了。”
與嘉輝轉型的曲折相比,東莞鳳崗竹尾田玩具廠的轉型則是順勢而為。利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成功地進行了證照變更、增資擴營、不作價設備免稅結轉、已解除監管設備轉售、新加工貿易合同申辦等工作,最終華麗變身為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三資企業——比美高精密模具(東莞)有限公司(下稱“比美高”)。
談及轉型的動機,比美高廠長吳克翰承認是形勢逼人,但他更認為轉型是一次機遇。吳克翰稱,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了,競爭越來越激烈,公司很早就認識到了傳統來料加工貿易企業發展的局限性。2008年,適逢東莞市委、市政府推出來料企業就地不停產轉型三資企業的多重利好政策,便努力爭取,成為了第一批申報轉型的企業。
吳克翰說:“來料加工將來肯定要被淘汰,我們很早就想主動轉型,碰到剛好有政策,就套用了。我們有品牌,有條件,所以選擇早點來做,希望轉型后,運作方面會暢順一點,成本會更低一點。”
李冠中也承認,從長遠來看,轉型對國家,對企業發展都有好處。“不排除轉型之后,改變了經營體制、經營模式,會有進步。但如果說轉型之后效益會很好,還不敢肯定。我們現在確實經營得非常困難。”
企業賺了還是虧了?
據企業反饋,根據政府提供的轉型指引手冊,可以一步步辦完轉型的整個流程,并且不用花費太多成本。由此一來,轉型所能享受的優惠政策以及轉型之后稅費變化帶來的利益變動,成了他們最關注的問題。
陽華集團有限公司從去年3月底申請,僅僅用了四個月就拿到了變更后的營業執照,成立了東莞聯洲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陽華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吳成平稱,選擇轉型,出口退稅最關鍵。“按照我們一年十億的銷售情況,出口退稅六個點的話,就是6000萬,等于企業增加了6000萬的利潤。”
吳克翰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光通過免稅結轉5800萬港元的設備,比美高就節約了近600萬元的稅務成本。雖然稅收政策由以前“三來一補”的免征退,既不征稅也沒有出口退稅,轉變為現在的進出口都要繳納一定的關稅,稅率大約為5%到6%,外加17%的增值稅,但部分項目卻可以獲得國家的出口退稅,項目不同,稅基不同,目前可以拿到約為13%到14%退稅點,全盤算下來,每年也能省下幾百萬的成本。而在管理費用方面,也由以前上繳利潤的22%(村級17%,鎮級5%)轉變為與鳳崗竹尾田村簽訂了近50年的定額承包協議固化交給村組的費用。“按照以前的方法,銷售額越多,交的就越多,固化后會有一定的優惠。而且是按照我們這幾年的銷售額取平均值固化,隨著我們的銷售不斷提高,利潤上漲,以后就會有賺了。”
“‘三來一補’企業以前是閉門造車,沒有內銷權。要銷往內地的話,需要繞道香港,再進口回來,成本也就相應提升。轉型之后,企業只需要去海關征稅,就可以直接在內地市場銷售。加上企業具備了法人資格,可以享受國家、省、市出臺的優惠政策,打造自己的品牌,融資也方便了。”吳克翰稱,轉型利大于弊。
不過,由于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經營范圍不一樣,轉型后稅費所表現出的影響也就不太一樣。相比之下,李冠中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轉型熱情。他稱,轉型后涉及到稅收這個以前并不存在的部分,加上自身產品以出口為主,不會像一些開拓內地市場的轉型企業一樣,因為減少了流通環節,就可以節省大量成本。據他初步判斷,轉型之后稅費會比以前要高。即使出口有退稅,也“抵消不了”。
擺在李冠中面前的,還有另一個棘手的難題——嘉輝雖然已拿到了東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的批復文件和轉型后的營業執照,但海關對設備不作價轉移的審批手續還尚未完成。“納不納稅有很大差別,我們的設備如果要納稅的話涉及金額達1000多萬,是一筆很大的數目。”李冠中稱,自己已將情況向相關單位反映,希望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協調海關迅速解決審批問題。如果6月30日前海關審批下不來的話,就有必要“重新考慮”。
自主品牌成分水嶺
薛勝文稱,“三來一補”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過渡階段的特殊產物,轉型為三資企業或民營企業是企業長久發展的必經之路。但由于“三來一補”的發展模式讓企業淪為簡單的加工者,所以,是否擁有自主品牌或自有技術,就成了企業轉型取得內銷權之后,能否在國內迅速發展的關鍵。
比美高現在擁有“美馳圖”和“比美高”兩大自主國際性品牌,正通過參加各類玩具博覽會、制作戶外廣告、投放企業形象宣傳片等方式擴大品牌知名度;還特地在廣州成立了貿易公司、與國內品牌合作的方式拓寬國內市場;此外,也加大了內銷產品研發力度。2010年比美高共投入研發費用1000多萬元,其產品除了傳統汽車模型,還增加了聲光類電子玩具、遙控玩具、光電感應玩具、LCD互動游戲機、計算機接口的智能玩具及動漫品牌玩具等,逐步走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科技化。數據顯示,比美高2010年內銷實現增長336%。
吳克翰稱,2008年金融海嘯讓眾多OEM企業遭受重創,使公司更加認識到擁有強大自主品牌的重要性。而在品牌策略的推動下,比美高的外銷市場占有率也大幅提升,歐美市場占有率為30%,其中在德國的占有率升至約22%,在西班牙的占有率約為45%。
不過,轉攻內銷以后,澄海、義烏等地玩具廠商超強的復制能力也成了吳克翰最擔心的問題。“我們的一些動漫玩具出街不到一個禮拜就開始被人模仿,而且價格要便宜很多。我們內外銷的產品材料一樣,工序一樣,還有專利。但與他們相比,即便壓縮管理成本,我們也沒有價格優勢。”
吳成平目前經營的是數字家電產品,他以前就有開拓內銷市場的想法,現在的產品也通過大型連鎖超市進入了內地市場。他對內銷非常有信心。“中國有2700個縣,幾萬個鎮,每個鎮賣出去一臺,一個月就有幾萬臺的銷量。但國內市場很大,基于渠道鋪墊、網點建設、人員招募等問題,在全國各地都成立分銷公司還有一定的困難。”
由于缺乏自有品牌,嘉輝對開拓內銷市場的干勁明顯不足。李冠中稱,自己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了生存的艱難,也在想辦法化解。比如實行緊縮政策,減少浪費;開展自動化生產的研究,盡量用自動化設備代替生產一線的員工等。但這些手段只是隔靴搔癢,并不能起到多大的實質性效果。目前,嘉輝已經聘請顧問為企業發展“把脈”。
李冠中稱,現在要多拿訂單,或者大幅度提高訂單額都有難度,“轉型中我們只能用好、用足政府給到的優惠政策,盡量拿到我們最大的利益。”
加工貿易企業轉型是否應該自創品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建議企業應量力而行。已經積累了足夠實力的企業可以自創品牌,在國內外市場打天下;尚不具備相應實力的企業,可以為有實力的自主品牌企業配套、貼牌加工,抱團打天下。“如果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前我們100%的企業是為海外公司、海外品牌做貼牌,轉型后倘若出口規模沒有縮小,在世界市場份額沒有下降,仍有95%企業是在做貼牌,但80%的量是給中國公司、中國品牌做貼牌,那就是巨大的成功。”
鳳崗經驗:加工貿易升級1.0版
2008年,東莞市鳳崗鎮共有來料加工貿易企業413家,約占總企業數量的90%,對國際經濟市場依存度非常高。隨后,國際金融危機來勢洶洶,鳳崗鎮卻緊緊抓住了“倒逼”的形勢,成功推動了170家“來料”企業就地轉型為“三資”或民營企業。截至2010年底,全鎮內銷總額高達44.9億元,同比增長52.6%,有47家外資企業內銷總額超千萬元。
去年,廣東省委政策研究室編印的《情況與建議》重點介紹了東莞鳳崗鎮推進加工貿易升級的有關做法。當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作出重要批示:“這樣的典型在東莞要加大推廣的力度。”9月25日,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志庚也作出重要批示:“鳳崗鎮的做法確實值得推廣,媒體也可積極宣傳。”
那么,“鳳崗經驗”究竟可不可以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