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地方政府修公路應量力而行
2011-6-16 12:3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關注大建公路后遺癥
省交通廳就本報報道專門發函回應并提出 地方修公路應量力而行
昨日(15日),廣東省交通運輸廳(下稱省交通廳)對新快報“貧困縣拖欠工程款調查”系列報道作出回應稱,對于修路歷史債務,清欠原則是“誰家的孩子誰家抱”,因此地方政府修路應當量力而行。
省交通廳在回應時并未透露目前全省公路遺留欠債的數額,并稱目前農村公路已不添新債,要修路還得先用GPS定位立項。
償還債務將是漫長過程
省交通廳昨日發函至新快報稱,通過調查,新快報所反映的貧困縣拖欠工程款等情況屬實,這些歷史遺留欠款基本是在2003年以前形成,拖欠的項目主要集中在粵東、粵西及粵北山區的交通建設項目。由于這些地方財政有限,因此清欠工作不能一下子就完全徹底解決。
“窮”地方背著一身修路債,償還工作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地方主政官員大呼“還不起”,而欠款的承包商則更喊“等不起”。省交通廳表示,該廳對地方清債始終抱著一個原則,那就是“誰家的孩子誰家抱”,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地方經濟發展逐步消化及解決。
沒有提及交通欠債數據
省交通廳表示,各地在地方公路建設中要量力而行。在函中,省交通廳并未提及關于全省公路遺留拖欠款數額的相關信息。
省交通廳負責人透露,2008年4月廣東省交通建設領域欠款為22.89億,之后再未對此進行過全面摸查。從2003年開始,農村公路建設基本不添新債:粵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農村公路建設從原來每公里補助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珠三角地區的革命老區鎮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每公里補助5萬元,7年里各項補助資金達109.48億元。
修路之前要用GPS定位
據了解,到了2009年底,通過近7年的建設,全省鄉鎮100%通上了瀝青(水泥)路,5900多萬農民受實惠,“晴天一身塵,雨天一身泥”的農村地區出行已有較大改觀。
新快報記者日前在郁南等地采訪時得知,目前農村公路修建立項之前,均要用GPS定位。省交通廳負責人透露,立項前要用GPS定位了解項目實際情況,施工完成之后也要通過地方政府網站進行公示,修路的數據均會在省里農村公路的數據庫進行隨時更新。
該負責人還表示,目前農村公路的修建仍然由地方政府自招施工隊及簽訂協議。
省財政廳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財政借錢還修路款?沒門
新快報訊 記者 羅瓊 付玉良 報道 對于省交通廳提出的要求地方自行還款,有地方政府主政官員表示,要在短時間內完全還清債務單靠縣里的力量難以完成,希望向省財政廳借支資金還債。
這一辦法可行性有多高?新快報記者昨日就此致電省財政廳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委婉地表示“這一方法可行性非常低”。據他介紹,有部分縣市主政領導確實曾帶隊到省財政廳提出過借錢的想法,但是省財政廳很難幫上忙。“除了公路外,醫療、教育等都有缺口,如果錢給了公路,那其他的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