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筑起承接產業轉移“橋頭堡”
2011-6-15 22: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古稱零陵,雅稱“瀟湘”,位于湘南邊陲、南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的永州,亦是一片紅色的熱土。五四運動后,永州人李達與李大釗、陳獨秀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李達積極籌備和組織中共一大,成為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和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永州還是陶鑄、江華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鄉。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時也曾經過永州,征戰半月,突破了敵人的重圍。
【今日印象】時令已是初夏,但一個個接踵而至的項目讓永州依然沉浸在濃濃春意中:今年1至3月,投資3億元的永州德晟服裝工業城項目,投資1.8億元的奔騰投資控股集團二期印刷工程項目,先后開工;與馬來西亞隆基馬中國際集團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書,由后者投資10億美元的永州航空物流多元貿易區正式啟動。一季度,該市承接產業轉移項目62個,其中,投資過億元的項目10個,新增就業人數43831人。
6月14日,記者來到九嶷山下,瀟湘河畔,感受到了“瀟湘”熱土上如同炎炎夏日般承接產業轉移的滾滾熱浪。
吹響承接產業轉移號角
“永州之野產異蛇”。古代先賢一筆攬盡農耕社會的永州,也從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之前的永州經濟社會發展面貌。永州作為一個農業大市,工業一直是“蝸牛爬行”,直至改革開放之初,其工業總產值只有4.77億元。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效率不高一直困擾著永州的經濟發展。
歲月輪回。2009年,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隨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作為我省唯一與兩廣接壤、距離東盟最近的永州,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國家商務部授予永州“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將永州“建成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排頭兵和對接東盟的橋頭堡”。
“一切沿海地區的成功經驗和政策都要大膽引進吸收,一切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做法都要大力推行!庇乐輹r不我待地扛起了承接產業轉移的獵獵大旗。不出一月,市委《加快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的決定》和《進一步深化與東盟經貿合作的意見》就相繼出爐,承接沿海產業轉移與對接東盟成為該市對外開放的“第一菜單”。
永州對承接產業轉移的渴盼和行動,從該市領導的匆匆步履和忙碌的身影中可見一斑。2009年下半年,市里組團赴老撾、越南、馬來西亞等國進行商務考察;在北京舉行“走進東盟”專題推介會;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與東盟10國駐華大使、商務參贊共商交流合作;市長率團參加第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并主持召開永州走進東盟經貿洽談會。
承接產業轉移帶來了豐碩的招商引資成果。截至目前,該市共有外來投資企業280家,實際投資總額達16.8億美元,其中70%來自沿海地區,先后與日本、韓國、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
去年,承接產業轉移對該市GDP的貢獻率超過4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來自產業轉移的投資占到60%以上,藍山等4縣新增財政收入的近80%來自沿海產業轉移項目。
迄今,永州市已連續8年被評為全省利用外資和內聯外引工作先進單位,去年還被評為全省承接產業轉移先進單位。
構筑承接產業轉移優質平臺
僅僅一年之內,就成功開發了近20平方公里的園區面積,建成標準廠房面積近40萬平方米,建成進出口達100萬美元以上的規模加工企業近100家,逐步形成了電子、制鞋、針織、玩具、五金等5大產業集群。
這是永州市于2009年在原藍山新工業園、寧遠十里鋪工業園、道縣工業園、新田循環經濟工業園的基礎上組建“藍寧道新”加工貿易走廊后創造的奇跡。目前,該走廊已成為全市承接產業轉移的“排頭兵”。
道縣工業園以園區建設、重點項目的招商引資及園區服務管理為抓手,吸引了制鞋、物流等一大批企業入園落戶。目前,該園區已落戶企業83家,投資總額276.3億元。其中已建成投產18家,在建和正在籌建的企業65家,初步形成了制鞋、化工能源、制衣等7大產業基地。去年,工業園區實現產值13億元,占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68%。
永州市、縣(區)兩級堅持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主戰場,在重點建設“藍寧道新”加工貿易走廊的同時,著力做強鳳凰園經濟開發區,打造兩個“百億園區”。已建成面積22平方公里的鳳凰園經濟開發區,目前形成了汽車制造、生物制造、食品及農產品深加工、電子信息、太陽能光伏五大支柱產業。去年,該開發區共完成工業總產值81億元,稅收5.3億元。
優化環境提高引進企業檔次
在此基礎上,永州市以創先爭優、轉變干部作風為載體,著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祁陽縣對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推行“一對一”服務,落戶祁陽工業園新區的美星光電從建設到投產只用了6個月。寧遠縣全體縣級領導、副科級以上單位黨政一把手的電話全部向社會公開,方便客商辦事。江華開通了“書記、縣長辦公專線電話”,實施依法行政監督制度,客商滿意率達到100%。新田縣成立了“經濟環境110”,實行限期辦結投訴案件。
與此同時,永州市以“綠色環!弊鳛槌薪赢a業轉移的門檻,重點引進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力強的大項目,產業承接逐步從小項目向大項目,由勞動密集型向新型產業轉變。如總投資50億元的永州電子信息產業園引進了香港達福鑫、LED、臺灣弘電、崧順電子等20多個電子產業項目,均為高新技術產業,預計5年內能實現年產值100億元以上。目前,該市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延伸了長豐汽車等一批優勢企業的產業鏈條,提升了冶煉、水泥制造、造紙等傳統產業,發展了電子、光伏等新型產業。目前,全市承接產業轉移企業占到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一,產值占到規模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