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不好過 鋼材貿易商需打一場持久戰
2011-6-14 12: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時下,鋼貿企業的日子不好過,生存和發展面臨種種危機,未來的路怎么走,這是當今鋼貿商所考慮和關心的熱點。 日前,筆者就這一鋼貿商關注的問題,采訪上海鋼貿商會副會長、上海五波鋼結構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任慶平。
“在最近的三、五年里,國內鋼材市場的目前這種供大于求的局面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整個市場也難見太大起色,鋼貿商經營依然十分困難,要作長期準備,打一場持久戰。”任慶平對筆者說。
為什么說鋼貿企業要打一場持久戰呢?對此,任慶平從我國鋼材市場的供需關系上進行了具體闡述。他認為從供給來看,供給過剩的狀況在未來的三、五年內不會緩解,而且還會進進一步加劇。
任慶平說,目前國內的粗鋼產能已經超過7億噸,有的統計達到7.5億噸以上。據中鋼協統計,去年底全行業煉鋼產能已達約7.68億噸,總體產能過剩矛盾突出。而且產能還在不斷擴張,一些鋼廠兼并重組后,往往要新上鋼鐵生產項目,新的生產線的產能規模都十分大,動輒就是1000萬噸,有的甚至達到3000萬噸;有的鋼廠悄悄地投資建設軋鋼項目,年產能都在300萬噸以上。有家鋼廠又建了5米寬厚板軋機生產線,已經投產,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有的地區為了擴大鋼鐵產能,新建項目設計產能都不如實際達產的產能大,如設計產能100萬噸,而實際產能就有120-130萬噸,甚至更大,從而導致新的產能不斷增加。然而,落后淘汰產能卻十分艱難。由于各方的利益關系,且缺乏一個讓企業安全的退出機制,這些擁有落后產能的鋼企都不愿被淘汰,因為沒有安全的退出機制,感到不安全。因此,這些年國內落后鋼鐵產能淘汰進程緩慢,而且落后產能的淘汰遠沒有新增產能的增長速度,未來幾年國內的鋼鐵產能過剩狀況將更趨嚴重。
“從需求層面來看,需求的明顯增長已不太可能。”任慶平說,在三、五年里,我國的經濟增速不可能像前幾年這么強勁增長,經濟增速將會減緩,鋼材的內需也將逐漸減少,6.5億噸的年消耗量已經到了峰值,是見頂了,鋼材的需求不可能再增加了,而與鋼廠的產能擴張、鋼材產量增加相比,供需矛盾日趨加劇,鋼材市場的嚴重供給過剩、需求不足,這就決定了未來幾年的鋼材市場不會有太大起色,也不會特別景氣。
任慶平說,有關專家和學者已經指出我國工業化進程中過度消耗鋼材問題。用鋼行業以粗代細、以厚代薄、以大代小,過量消耗了鋼材。2002年我國人均消費鋼材148.5公斤/人,比當年世界140公斤/人的平均水平高出6%;到2008年我國人均消費鋼材達到318.5公斤/人,比世界190.4公斤/人的平均水平高出67%。我國消費鋼材快速增加,既有我國產業結構的特殊因素,也不能排除以“量”代“質”而過量消耗的因素。這些問題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得到解決。
實際上,近些年我國經濟建設消費粗鋼強度始終處于下降通道。據統計,1998年-2004年,每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消費粗鋼4200噸-4600噸,2005年下降到約3900噸,2006年下降到約3700噸,2008年下降到約3000噸,2009年約為2500噸,2010年約為2200噸,與“十一五”開局的2006年相比還是下降了1500噸,5年平均每年下降300噸。用萬億GDP耗鋼法計算,2006年是2001噸,2009年是1680噸,2010年是1575噸,比2006年下降了426噸。減量化用鋼已經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