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否認針對中國搞貿易保護 望中企別太敏感
2011-6-14 12: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印否認針對中國搞貿易保護 望中企別太敏感
“印中兩國之間不存在貿易保護問題,也許在個別案例上存在著貿易保護現象,但印度從未刻意針對過中國,印度非常歡迎中國企業到印度投資。”印度工業聯合會(CII)在華首席代表瑞杰(E. B. Rajesh)對中國高速公路上來來往往的集裝箱大卡車羨慕不已,“印度人非常欽佩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成就,十分歡迎中國企業到印度修高速公路,你們造得又快又好。”
印度駐上海總領事戴思銳(Riva Ganguly Das)在6月11日于江蘇揚州舉行的“中印商務及投資論壇——信息技術、工程及相關領域合作機會”上表示,“未來五六年,印度基礎設施領域投資有望達到1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可在基礎設施項目、專用貨運走廊、地鐵線路以及經濟特區方面,通過建立公共和私營合伙企業,在印度獲得大量的商業機會。”
2010年中印雙邊貿易額突破600億美元大關,兩國政府達成一致:在2015年之前實現1000億美元的貿易目標。但另一組數據令印度著急,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10年印度對中國貿易逆差201億美元,逆差較上年擴大25%。“雙邊貿易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印度對華貿易赤字不斷上升”,瑞杰表示,“我們認為其中一個解決赤字的措施在于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前往印度投資。”
促進雙邊投資平臺
來華工作已經7年的特邁斯(Themax)冷熱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阿水氏·維士納弗(Ashish Vaishnav)稱,自己在中國感到一種“成就感”。這家印度企業此前從未在海外開設過一家分廠,但中國各級政府以及開發區管委會的幫助令維士納弗感到滿意,“盡管中國缺乏英語上的專業人才,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與中國政府、企業之間的交流,目前我們在浙江嘉興設立工廠,而我們的產品已經被運用到類似上海虹橋交通樞紐在內的中國重點工程上。”
與維士納弗的觀感相似,印度安復仕軟件(Mphasis)上海公司主管曼達(Mandar Ponkshe)表示,該公司正打算在中國擴展業務,“也許新的辦公地點就會是在揚州,一切都有可能。”幾年前,這家印度IT后起之秀在上海成立分公司,借此擴展其在整個東亞的業務,“因為日本與中國有著相類似的文化和文字,我們借助富有開拓性的中國員工發展我們在東亞的業務,”曼達表示,“上海人才匯集,英語好又懂技術的人才比比皆是,但我們現在碰到的問題是,上海的生活成本開始越來越高,因此我們不得不考慮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建立分部。”
瑞杰表示,印度工業聯合會正努力幫助印度企業拓展在華業務,“類似此次在揚州的論壇,我們已經在中國多個城市舉辦了很多次,為的就是在印中兩國企業之間搭建起一個商業聯盟,促進雙邊投資平臺。”瑞杰稱,“與中國各級政府作為招商引資的主體不同,印度工業聯合會起到了相似作用。”11日的論壇上,20余家印度企業和50多家中國企業齊聚一堂,探討合作機會。
希望中企別太敏感
然而,在一些中國企業看來,印度工業聯合會并不總扮演著促進中印貿易的積極角色,華為等中國企業就曾遭遇該聯合會牽頭的抵制活動,印度一些國會議員宣稱,中國公司在印度電信等領域的投資“危害國家安全利益”,對此瑞杰解釋,“希望中國企業不要太過敏感,每個國家都會設定一條事關國家安全的紅線,我想中國亦如此。而且事實上,現在華為、中興等公司在印度的發展勢頭良好,印度歡迎更多的中國企業前往印度直接投資。”
協力商業顧問公司(Dezan Shira & Associates)區域合伙人歐雷福(Olaf Griese)認為,中國企業對印投資不順的“板子”不能全打在印度身上,“很多中國企業事先并未了解清楚印度對于外國直接投資的相關法令,才在后續操作過程中出現問題。”
戴思銳認為,印度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外國直接投資環境,“整體經濟穩定、市場自由化,以及不斷擴大的經貿聯系等,使得印度成為全世界公司心目中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據悉,印度外商直接投資流入較高的產業分別是服務業、建筑業、電力及非傳統能源、電信業,外資占比分別達到18%、15.5%、8.6%、6.8%。
今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海南三亞會見了來華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晤的印度總理辛格時表示,中印應該拓展經貿合作,實現互利雙贏,早日舉行戰略經濟對話機制首次會議,積極推動雙邊貿易發展,拓展在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投資、工程承包以及銀行業等領域合作,努力實現優勢互補、互利雙贏。
辛格回應稱,經貿合作是兩國戰略合作的基石。目前兩國貿易增長迅速。印方歡迎和鼓勵中國企業和公司來印投資,特別是在基礎設施領域加大投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