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流通資訊

農產品物流:重構體系 破解困局

2011-6-13 23: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漢書.食貨志》中說,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此言善矣。渠道不暢、流通成本過高是造成當前“菜賤傷農”的重要原因。農產品每經過一個流通環節,都會產生相應的成本和費用,而且從事流通業務的市場主體也需要獲得合理回報。各流通環節成本層層加價,逐漸傳導至下游終端消費者,最終形成“ -

疊加效應”,推升了農產品終端銷售價格。在此局面下,重構農產品流通體系將是未來的解決之道。只有重構農產品物流體系,加強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巨型農產品物流中心,發揮其規模優勢及蓄水池功能,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同時,構架相應的信息平臺,實現供求信息的有效監測、預警、引導以及食品安全的可追溯。從生產、流通、銷售等各環節同步入手,使“小生產,貴流通、大市場”最終走向“大生產、暢流通、大市場”,建立大規模、集中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從國家近期的一系列政策來看,已顯示出這一新的政策導向。

  流通環節成本推高價格

  商務部數據顯示,4月25日至5月1日全國主要大中城市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周下降4.2%,連續第五周回落,累計降幅超過20%。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菜農面臨極為低廉的收購價和大量滯銷無人問津的蔬菜之時,消費者卻并沒有感受到菜價有下降跡象。例如,在田間地頭收購的卷心菜八分一斤,到市區菜市場賣價就達到八九毛一斤,相差近10倍,蔬菜市場出現了“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的怪圈。

  從表面上看,這種怪象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具體包括市場信息不對稱、季節性因素扭曲、成本結構性提高等等。但實際上,在“種菜不賺錢,買菜不省錢”兩種現象同時存在的背后,不僅農產品產業鏈產銷兩端受損,而且連流通環節參與者也叫苦連天。由此可見,“菜貴傷民,菜賤傷農”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價格問題,而是由于農產品物流體系不完善等一系列深層次的結構性原因所造成的。

  流通環節成本“疊加效應”推高農產品價格。一般而言,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的餐桌,農產品流通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產地收購、中間運輸、銷地市場批發和終端零售。即農產品在被經紀人收購,并由其負責理貨、裝車、運輸,運往銷地批發市場,各地的批發商再銷往超市、農貿市場等終端之后,才能最終走進千家萬戶。在某些地方,農產品流通可能還需要經過更多環節,如山東壽光,由于是全國性的蔬菜交易中心,不僅有收購,還有大量的產地批發。在一些大城市,銷地批發可能還要分為一級批發、二級批發等。

  由于農產品每經過一個流通環節,都會產生相應的成本和費用,而且從事流通業務的市場主體也需要獲得合理回報,如農產品經紀人需要獲取合理報酬。運輸環節需要雇傭司機,還得承擔由于果蔬腐爛、交通事故等因素造成的風險。批發市場正常經營也需要收取費用等。因此,每個流通環節所形成的相應成本就通過層層加價,逐漸傳導至下游終端消費者,最終形成“疊加效應”,拉升農產品終端銷售價格。據商務部數據統計,農產品流通的每一環節至少加價5%到10%,而實際上農產品流通每一環節加價率大概是20%甚至更多。

  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主要成本包括各參與主體的稅費負擔、大量的勞動力成本、高昂的運輸費用,以及農產品快速的自然損耗等多方面。數據顯示,我國流通業費用是十分令人震驚的,全世界82%的收費公路在我國,流通成本占50%-70%。同時,運輸能力有40%是空載狀態,經常是出去的時候是超載,回來的時候是空載,我國的物流成本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2倍。

  重構流通體系是解決之道

  大力提升農產品物流發展水平,重構農產品流通體系,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無疑是解決農民賣難、居民買難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民有效增收、擴大農村消費、活躍城鄉市場、繁榮農村經濟的迫切需要。

  就整合流通環節、完善農產品供應鏈來看,具體包括以下一些措施。第一,整合農資生產企業、農家店等資源,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運銷企業、進出口企業、物流配送企業和大型食品連鎖超市的扶持力度,形成“從田頭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由市場有效需求帶動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生產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水平。第二,加強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相關標準體系建設、物流技術發展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農產品的商品標準,確保農副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提高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第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加強和完善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包括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供求信息公共平臺、電子交易平臺等。信息化建設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關鍵,更是快速實現市場傳導,保持農業經濟穩定的有效解決方案。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還是“千家萬戶”、“千軍萬馬”地分散進行,因此,解決“菜籃子”、“米袋子”問題,必須從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同步入手,使得“小生產,貴流通、大市場”最終走向“大生產、暢流通、大市場”。無論是農超對接還是貿農合作,強大的物流體系都是必不可少的。化零為整,建立大規模、集中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可以降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提高物流過程安全性。先進完善的農產品供應鏈的建立還有利于農產品生產、流通的穩定,極大地降低了各節點之間交換的風險,從而使各利益主體減少了規避風險的支出。

  就建立覆蓋全國的農批市場網絡來看,目前國內部分地區已建成規模化、集中化的農產品物流園區。通過政策梳理可以看出,國家早在2003年就開始試點現代農場品批發市場的建設,之后幾年至今一直以專項國債資金、財政補貼、主動引導等方式支持農批市場的信息化、標準化、規模化升級改造進程。以往分散、零星、各自為陣的農批市場早已不適應現代物流的發展,為適應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迫切要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覆蓋全國的農產品流通網,需要的是一批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龍頭企業,需要的是一批具備統一標準、實現電子信息化的樞紐農批市場和農產品物流中心。

  就構架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來看,完整的供應鏈體系要求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四大關鍵要素的融合。探究“菜賤傷農”的內因,我們發現流通環節成本過高并非唯一的主要問題。流通環節信息不暢,農民無法得到及時、真實的市場信息,盲目種植也是造成“菜賤傷農”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農業發達的國家都擁有發達的農業信息流基礎。美國有85%的農民上網,農業電子商務占總電子商務的比率,在各行業中列第5位。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農產品各市場主體了解市場行情、獲取價格變化信息的直接窗口。構架一個完善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可令農民,消費者或是監管者都從中受益。實現信息對稱也是控制物價防止炒作,保障農民利益的必須途徑。同時,信息化還可彌補農業組織化、規模化之不足。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農產品供應鏈是指農產品沿著農戶、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物流中心、零售商以及消費者運動的一個網狀鏈條。一個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是以信息系統為支撐,主要由生產、增值、流通和銷售這四個主要部分所構成的。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合作組織、龍頭加工企業、物流中心和零售商的發展與壯大。因此,涉及信息系統、生產環節、增值環節、流通環節、零售環節的上市公司未來可能將從中受益。我們認為,在未來農產品供應鏈中能夠勝出的企業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占據中游流通環節,具備規模化、高效的物流網絡;在零售環節中經營模式可復制性強;在信息系統服務中,擁有跨區域、跨環節整合能力;在相關領域中,處于壟斷地位或者有較高進入壁壘。基于以上邏輯,重點推薦以大型農批市場建設為主營業務、初步將農批市場網絡覆蓋全國的農產品,以及開拓糧食與食品安全溯源業務的航天信息,同時還建議關注永輝超市。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