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公路總段:S211線武威至駱駝河口公路建設側記
2011-6-13 23:2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條二級公路的民生屬性
——武威公路總段S211線武威至駱駝河口公路建設側記
2010年,由省交通運輸廳主辦,啟動實施全省所有縣通二級公路建設工程。力爭用3年時間,即在2012年以前,全省所有縣城所在地通二級及以上公路。
省交通運輸廳確定了依托高速公路建設連接線、借助路網改造提升等級、發揮地方積極性新建公路的思路,全面部署了二級公路建設的各項工作。
當年,甘肅省委、省政府為民辦理的“14件23項”實事中12個縣城通二級以上公路的目標全面完成。也正是在這一年,S211線武威至駱駝河口公路改建工程啟動。在建設過程中,這條原本普通的二級公路因為充分發揮其“民生屬性”而備受關注。
修路惠民 實現沿線群眾多年的盼路心愿省道211線武威至駱駝河口公路工程全長69.412公里,是甘肅和青海兩省重要的省際連接線。
工程預算總投資3.46億元,2010年4月開工,計劃2011年10月建成通車,全線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
六七十年代,這條路是一條煤炭專用線,之后逐步由等外路發展為三級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路況質量和等級越來越不能滿足沿線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特別是夏季山洪泥石流頻發,松樹鎮、西營鎮、九條嶺和肅南縣皇城鎮等沿線道路經常中斷,給沿線群眾的出行帶來諸多不便,他們期盼有一條安全通暢的公路。“在設計和建設中,一切以方便當地群眾出行為出發點。”武威公路總段段長、武威至駱駝河口公路工程項目辦主任趙立說,這條路是省上確定的縣通二級公路的民生工程,我們在設計和建設中突出它的民生性質,讓沿線群眾真正受益。
原來的三級路路面只有6米,現在普遍加寬到8米,很多地方達到10米。
沿途隨處可以見到,在每個村鎮入口,都人性化地為當地百姓預留了出入口,還盡量降低坡度,方便出行。在不得不抬高路基的地方,都留足了人行通道。在西營鎮二溝村的一段道路上,記者見到此處抬高達3米多,寬敞的人行通道能通過轎車。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有了人行通道,我們來回務農就方便多了。”
在這個村莊的一處過水路面上,一座中橋已橫跨兩邊,施工已接近尾聲。“這個地方經常有流水,上游是泥石流易發區,一下大雨,沖進河道,對來往行人造成安全隱患。”中橋施工負責人張萬保說,修了橋就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了。這座橋寬達10米。
趙立還告訴記者,在穿過農田灌溉區時,對公路兩旁的灌溉水渠,他們都義務進行了襯徹,一方面方便了當地群眾澆灌農田,一方面有效防止了地表水對公路的沖刷。
項目辦還多次組織施工、監理、設計單位及沿線村民代表現場踏勘,廣泛征求當地群眾意見,對一些歷史遺留的水渠、灌溉等方面的問題,從實際出發,對支擋工程和排水設施進行了完善,既滿足了路基路面的需要,也方便了沿線群眾農耕、排水、灌溉和通行。對村鎮路段,在保證路基穩定性的前提下,盡可能不抬高路基,與農戶、商戶路口銜接平順,還根據地形條件設置了農戶、農道路口。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武威公路總段還充分考慮了工程的便民性、惠民性。西營鎮二溝小學地處泥石流多發的路段,每年七、八月份暴雨過后泥石流沖入學生教室,學校經常停課。項目辦主動增設防護及導流堤279米,解決了學校多年來的一塊心病。
二溝村71歲的馮發科是村上有名的特困戶,去年,老伴和兒子先后去世,家里只有一個年齡很小的孫子。在工程建設中他的房子屬于拆遷的對象,項目辦主動為他提供了水泥、沙石等材料幫助老人蓋起了新房。
以民為本 致力建設路景合一的人性化公路武駱公路改建工程自開工建設以來,堅持“以民為本”,始終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施工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邊通車邊施工。來自山西創世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一標項目負責人李效成說,一標是全線最長的一個標段,接武威城出口處,此處來往車輛眾多,保交通和保工期的壓力同樣大。
針對邊通車邊施工的狀況,項目辦逐級建立了安全生產責任制度,落實專職安全員,加大安全隱患的排查和治理力度,完善責任追究制,先后舉辦安全生產培訓班3期,培訓安全員400多人次,規范了安全人員的旗語、手勢。累計投入安全生產資金210多萬元。
公路沿線還特意設計了好多停車港灣。項目辦副主任丁攀說,由于項目屬改建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項目辦和設計單位認真對改線段的廢舊油路進行了現場查勘,對能夠有效利用的路段設置了緊急停車帶,滿足過往車輛停車休息。
丁攀說,這樣的停車港灣全線共有25處。項目辦還及早著手,對安保工程的實施進行了分析研究,堅持主動防護優于被動防護的原則對設計方案進行比對、論證和優化,優先考慮采用設置強制減速帶、緊急避險車道以及增加警告標志標牌等主動防護措施,然后再考慮增設防撞墻等被動防護措施,使武駱公路具備完善的安保設施,致力打造人性化公路。
示范引領 借鑒隴南地震災后公路重建的成功經驗在S211線項目建設中,他們以隴南地震災后公路重建為樣板,學習借鑒成功的經驗,努力建設優質工程。“目前,路面底基層已基本完成,8月份就能開始鋪上面層,爭取9月底完成建設任務。”二標技術負責人羅崇榮說,作為全線技術力量最強的二標,參建人員大多都參與過隴南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程。武駱二標來自武威公路總段天馬公司,該公司致力打造整條公路的“樣板工程”。
二標在技術上還有不少改進。據介紹,原材料經過篩分,有效解決了基層含泥量超標問題,保證了材料的強度。在基層養生方面,以前采用蓋地膜方式,保水性不好,他們采用透水毛氈養生,提高了保水性,并可反復使用,降低了養生的成本。原有的撒布設備不能撒布4cm-6cm主骨料,他們革新改造了碎石撒布設備,變人工撒布為機器撒布,不僅保證了路面薄層平整度,還節省了人力,勞動效率明顯提高。
三標段位于甘青交界處,平均海拔2300米,是全線海拔最高的。采訪時,半天時間穿越3個標段,在一標還感覺到有些熱,在三標就感覺到有些冷。時至5月底,三標的辦公室還生著火爐。
“這里施工條件惡劣,有效工期短,5月份才能開始干活,9月中旬就得停工。”來自甘肅萬泰建設公司的三標項目經理李小軍告訴記者,除了邊施工邊通車的干擾外,山體滑坡、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災害對施工的影響也非常大。
在與青海接頭處有一座小橋,2跨13米。原本不大的工程量卻讓施工人員吃盡了苦頭。此處直至5月1日前還結著冰,現在雖然冰化了,但形成長流水,且下邊巖石基礎不好。一遇下雨,材料運不進去。三標24小時用機械排水,僅發電機柴油費用一天就高達400多元。目前,進場2個月了,才立起一個橋臺基礎。“困難再大,我們也要按時完工。”一位參加過隴南災后重建的施工人員對記者說。據了解,這里的管理人員大多也參加過地震災后重建。
項目辦充分發揮青年職工的生力軍作用,以各項目經理部為單位,挑選業務骨干成立3支青年突擊隊。所有參建人員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就是:不負重托,建設優質工程,給沿線群眾交出一條放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