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非市場化行為致經濟指標失真

2011-6-12 2:1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當前,中國經濟同時存在著反映熱和冷這兩種相互矛盾的經濟指標。一方面,二季度以來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回落,顯示經濟增長速度正在放緩;另一方面,用電高峰未到國內電力供應就偏緊,且物價水平居高不下,又似乎說明經濟增長動力十足。
如何解釋這一現象?筆者認為,近兩年我國國進民退的現象愈發明顯,非市場化行為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前部分經濟指標失真,掩蓋了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事實。
為什么即使工業增加值放緩也有人判斷中國經濟仍可能在下半年走向過熱,當前電力供應偏緊是一個支撐理由。但是電力供應偏緊是否就能反映經濟活力旺盛,這需要作具體分析。如果是因為需求旺盛導致,這一結論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果是由供給不足導致的,那么未來的經濟走勢不但不會過熱反而可能偏冷。
市場普遍認為,導致電力供應偏緊的原因主要是煤價高企導致電廠不愿供電。歸根結底,則在于電價管制這一非市場化因素,即政府制定的上網電價過低,導致發電企業難以消化電煤漲價,“發一度電虧一度電”。
而且電力供應偏緊也不是和需求端完全無關。由于去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國家面臨節能降耗壓力,部分高耗能企業在一定的時間段內被當地政府要求關停或者限產。今年以來隨著節能降耗壓力減輕,這些企業不但恢復了生產,甚至新上了項目,加大了產量,導致上半年用電需求量上升。眾所周知,高耗能企業的大量存在與地方政府的保護政策實在難言無關。
至于物價漲幅居高不下,也可以用某些非市場化因素加以解釋。由于部分企業可以通過一定程度的壟斷資源或者產品供給獲得利潤,那么為了自身的利潤最大化,該企業就可能會減少產量,進而導致價格上升,從而誘發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
另外,二季度是蔬菜的收獲季節,我國出現了部分地區菜賣不出去的現象,然而消費者餐桌上的菜價依然較高。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流通環節成本過高,而這又與一些地方政府采取非市場化行為對流通產品層層收費息息相關。
如果事實與筆者估計的一致,那么說明當前真實的經濟增長態勢不是走向過熱,反映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指標更值得信賴。有人曾以如下數字進行反駁: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4869億元,同比增長29.7%;其中私營企業實現利潤376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7.4%。這難道不能說明當前企業層面整體情況良好?
需要注意的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是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的數據。所謂規模以上,原先指的是企業的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今年提高到2000萬元以上。換言之,多數中小型民營企業并不在這一統計口徑之內。據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調研,目前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形勢可能比2008年還要困難。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