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贛效應
2011-6-10 1: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昔有梅關古道,今通“和諧韶贛”。2010年12月份,由廣東省公路管理局和韶關市政府共同建設的廣東省第一條政府還貸高速公路——韶贛高速公路已經建成通車。韶贛高速公路是廣東省連通江西及華東地區的重要出省通道,也是串連起古老的石峽文化、南華禪寺、丹霞山、珠璣古巷和梅嶺古道等自然與人文景觀,展示韶關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旅游公路,更是粵北山區發展致富的奔康大道。它的建成,對改善廣東高速公路網布局,加強粵北與贛南的聯系以及改善韶關的韶贛高速公路通車后,司機朋友比較發現,驅車從廣州到贛州,比其他高速公路縮短54公里。由于選擇的線路走向科學合理,沒有一個長坡,即使在寒冷的冬季,這條公路也不至于結冰,走“韶贛”出行,無須擔心冰災的來臨。
“韶贛”是北京至港澳、大慶至廣州兩條高速公路的連接線,是華東進入華南最便捷的通道之一,珠三角與長三角藉此對接,粵北和贛南聯系更密切,此路賦予韶關承東啟西、貫通南北新的區位優勢,尤其使原先偏僻的南雄、始興,不再遙遠與閉塞。
韶贛高速公路建設期間,對于沿線建材以及第三產業,具有直接的拉動作用。為沿線數萬名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促進物流產業鏈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快速形成。路通財通,該路通車后,對于促進沿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有裨益。一言以蔽之,建設韶贛高速公路,功在當代利千秋。
“韶贛”的建設,極大地改善和提升了沿線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凡是涉及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農田水利灌溉、交通出行問題,業主本著“尊重歷史,有所改善”和“修好一條路,造福一方百姓”的原則,及時調整和修改設計方案,千方百計改善基礎設施和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據統計,全線實施改溝改路、水利灌溉工程500多項,僅此支出資金3000多萬元。
被征地農民,有的獲得現金補償,有的以土地入股,成為“韶贛”的股東,有的失地農民跑運輸、做生意,身份切換后,生活質量提高了。
韶贛高速公路的具體效應在哪?帶著這一思考,我先后深入沿線的曲江、湞江、仁化、始興、南雄,采訪了官員、企業家以及農民朋友。得到的結論是,這個項目的建設和通車后的作用,至少有兩點。
首先,韶贛高速公路大幅度提高了粵北經濟社會的一體化程度,促進了粵北、贛南各市區之間的緊密聯系,擴大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速度及規模,從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推動兩地各區域間的均衡發展。其次,韶贛高速加快了廣東地區與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經濟區以及其他省市經濟對接以及融合的速度和強度。韶贛高速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不僅大大提高了老區經濟的開放程度,還使得山區的“區位優勢”和“要道優勢”日益凸顯。
南雄雄起
南雄歷史悠久,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已建縣制,它位于廣東省東部大余嶺南麓,史稱“居五嶺之首,為江廣之沖”,“枕楚跨粵,為南北咽喉”,是嶺南較早接受中原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地區,是古代廣東與北方貨物交換的一個主要中轉集散地,商品經濟比較發達。
但曾幾何時,因為交通不便,因為地處偏遠,“南雄不雄”成為現實。“韶贛 ”動工后,精明的南雄人在323國道旁邊豎起一塊廣告牌,沒有其他內容,只有幾句口號:“對接長三角,承接珠三角。兩個大市場,南雄是橋梁。”看來,南雄雄起,指日可待。
的確,韶贛高速公路對南雄社會、經濟的拉動,最為明顯。韶贛高速公路在南雄境內建有三個互通立交橋,南雄人民可以選擇從市區附近或者珠璣、梅嶺三個地方進入高速公路,十分方便快捷。南雄互通位于南雄市全安鎮,為B型單喇叭立交。為增強拉動粵北社會經濟的功能,該互通位置兼顧了近遠期的交通需求,主要服務于南雄市區、黎口鎮、全安鎮。
南雄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何人平告訴我,南雄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欠發達,成為工業發展尤其是招商引資的“瓶頸”。韶贛高速公路立項開工后,招商引資步伐日益加快。2006年,南雄市累計簽訂外來投資項目32個,合同投資總額15.92億元,實際利用資金2.9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外資總額502萬美元;外貿出口大幅增長,達到720萬美元,同比增長72%,全面完成了韶關市下達的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任務。2007年,成功舉辦了經貿合作推介會,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強化對外交流與合作,外來客商明顯增多,招商活力日益增強,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全市簽定外來投資項目61個,其中正式簽約項目40個,意向簽約項目21個;新簽合同資金26.9億元,意向簽約資金達27.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8億元。2008年,南雄產業園區建設突飛猛進,招商引資再創新高。該市投入工業園區建設資金達6000多萬元,建設產業園區面積累計達4000多畝,進園企業累計達25家,初步形成精細化工、陶瓷等特色產業。通過舉辦經貿推介會,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全市簽訂合同項目45個,合同資金40.1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5.1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外資1081萬美元,增長61.1%。
2009年,南雄市圍繞精細化工、建材陶瓷、漿紙制造、旅游休閑、農土特加工等五大產業,積極探索招商新途徑,創新招商方式,在深圳等地舉辦了四次規模較大的招商引資推介會,開展了“經貿洽談暨千年古塔慶典活動”。2009年,共簽約項目60個,合同資金39.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636萬美元,增長51.3%。其中投資額較大的項目有:龍華山旅游休閑度假項目、年產180萬噸新型水泥技改擴建項目、珠璣紙業特種紙生產項目和華電(南雄)熱電冷聯供項目等。2010年,南雄市園區建設穩步推進,招商引資繼續保持強勁勢頭。僅上半年,入園企業86家,投(試)產企業18家,在建、籌建企業68家。該市與外來客商洽談項目50多個,共簽訂投資項目18個,簽約投資總計7.85億元。
始興始興
始興縣是粵北第一古郡,現有人口30萬,面積2174平方公里。位于廣東北部,南嶺山脈南麓,居北江上游、湞江中游。
東與江西省全南縣相連,南與翁源縣毗鄰,西與曲江區交界,北與南雄市接壤。
“韶贛”在始興縣境內有3大出口。一是始興北互通出口;二是馬市互通出口;三是總甫出口。3大出口如同兩臺經濟引擎,推動這始興的經濟騰飛。
始興縣委書記許紅告訴作者,“韶贛”的建設和通車,對縣域經濟的拉動效應越來越強大。該縣主動對接高速公路,將始興北互通立交橋的連接線拉長,使之穿越城區,并延伸到墨江南岸,著力打造經濟長廊。現在,連接線兩側樓房跟著延伸,一條充滿活力的經濟走廊正在快速形成。大型交通物流中心、汽車城、客運中心、糧食儲備中心正在抓緊建設中……
“韶贛”為始興的招商引資,提供了大籌碼。不妨也看幾組數據:2007年,新簽外引內聯合同34宗,實際利用外資1506萬美元,增長120.8%;
2008年,始興承接產業轉移之所以順利,與高速公路的建設不無關系。該縣搶抓全省推進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全年新簽合同30宗,實際引進資金1.09億美元,其中實際利用外資1532萬美元,外貿出口4985萬美元。2009年,始興縣招商引資掀起熱潮。成功舉辦了“2009廣東始興楊梅節”招商經貿系列活動和始興(番禺石碁)招商推介會。組織開展了“百日招商”、“一把手招商月”活動,組建招商專業隊,派駐珠三角和江浙地區開展駐點招商,全縣招商責任單位外出招商200多次,走訪企業400多家。一系列活動,達成意向項目35宗,資金22.6億元;簽約項目11宗,合同資金18.38億元;在建項目16宗,資金18.3億元;投產項目23宗,資金1.26億元。
有了高速公路,始興在爭取上級競爭性項目上取得“量”
的突破,2009年爭取到34個,項目總投資2.76億元,其中上級競爭性資金8096萬元。2010年成為始興“招商引資突破年”,該縣明確了“兩個15”的目標:全縣實際引進到位資金15億元,外貿出口增長15%以上。當年,僅通過舉辦2010“相約中國最美小城”經貿洽談活動,現場就簽約項目16宗,簽約資金達59.3億元。
仁化強身
“韶贛”穿越仁化縣周田、大橋兩鎮9個村,全長28公里,境內有丹霞互通出口。
2007年,全縣引進外來投資項目31宗,其中內聯項目24宗,外資項目7宗,實際利用外地資金14.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729萬美元。全年外貿出口總值337萬美元。隆重舉行了“6·18”十大項目投產、奠基、掛牌儀式,總投資達7.8億元。成功引進了香港旭日集團、五星級丹霞山溫泉酒店、丹霞國際旅游度假村等一批大項目,實現了重大項目招商新突破。2008年,引進外來投資項目19宗,合同利用資金20.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206萬美元。全年外貿出口總額1549萬美元,增長32.8%。2009年,仁化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39宗,實際利用外地資金4.56億元,外資2300萬美元,外貿出口總額394萬美元。
2010年,仁化躋身“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范縣200強”行列。
韶贛效應的延伸
湞江區是韶關市轄三區之一,位于韶關市區東北部,武江、北江以東,東、南接曲江區,西臨武江區、樂昌市,北連仁化縣。于1975年11月設區,1984年6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升格為縣級市轄區。2004年5月,韶關市實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韶關市北江區,將原北江區的行政區域和原曲江縣的犁市鎮、花坪鎮劃歸湞江區管轄。現轄5鎮5個辦事處,總面積523平方公里,戶籍人數35.43萬人。
“韶贛”的建設,不僅讓新韶鎮、樂園鎮的人民得到了實惠,也讓城區人民看到了希望。
曲江區地處粵北中部,北江上游,是12萬年前“馬壩人”
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華夏民族古老文化的搖籃之一。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2004年8月撤縣設區,轄9個鎮,總面積16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萬。
“韶贛”途經曲江區馬壩、大塘二鎮,有3大出入口。要說這條路對該區的積極影響,最典型的莫過于馬壩鎮樂村坪。
該村雖然是大村,但原先是個死角,村民出行市區得繞道十幾公里。因為樂村坪互通、加上頂峰山隧道,使得該村與市區連為一體。2008年、2009年,韶贛高速公路尚在建設中,就有絡繹不絕的外商前來考察,兩邊的地價飛漲,以前2萬元每畝無人問津,現在3萬多元每畝,成為“香餑餑”。日本雪印公司計劃在這里建立大型食品儲存中心,深圳一家外資企業,承包200畝荒山,開發種植果樹……
面對千載難逢的經濟發展商機,“韶贛”沿線的企業和群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做借路興業,借路生財的文章。在韶贛126公里施工線上,為工程挖土方,運送材料的農民工多達兩萬人,還有開餐館,休閑服務的群眾不計其數,等于新增就業崗位成千上萬。
43歲的仁化縣長壩鎮青年農民王小興17歲外出打工,積累了幾十萬元。當韶贛高速公路動工后,他就從深圳返鄉,承包山地60畝,種下一片柚子,也植下致富希望。他激動地告訴我:“我們長壩柚子聞名遐邇,過去交通不便,只能養在深閨,賣不到好價錢,現在,我的果園距離高速公路入口僅2公里,今后銷往東南西北200公里的范圍,都在二小時左右!”
當然,除了強大的經濟帶動效應,“韶贛”還具備政治、文化效應。全線施工時修建的200多公里便道,成為沿途人們群眾永久的通行之路;開挖的20多眼水井,滋潤著老區人民的心田。
在“韶贛”建設期間,為沿線群眾提供的就業崗位達3000多個,路地關系和諧,沿線不少群眾,一年四季免費為施工隊伍提供茶水,路地之間的友誼,如同公路本身,在不斷向前延伸。通過參與韶贛高速公路的建設,一大批人才脫穎而出,他們或奔向新的項目工地擔當重任,或在某些領域獨當一面,或在更大的人生舞臺施展才華。
所有參建者為“韶贛”流血流汗,“韶贛”回饋他們的,是無限的發展空間。這,也許是“韶贛”的附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