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將迎來"轉型危險期"
2011-5-9 23:0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人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從中等水平走向高水平歷來都是十分困難的:對于鋼琴家來說是如此,對于網球手來說是如此,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同樣也是如此。要想躋身“富國”行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盡管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經濟的年增長率達到了10%,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一代人的時間里提高了近十倍。 經濟的發展不是一門精密的科學,經濟高增長的勢頭不可能始終得到保持。這一點,國家資本主義體制也不能成為例外。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經濟只增長而不調頭向下的先例。在對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40個國家的發展歷程進行深入研究之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歷史學教授巴里艾肯格林等三位經濟學家發現,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16740美元后,經濟增長就將放緩。這三位經濟學家試圖對不同經濟體的增長進行歷史性的對比,他們都把一切數據換算成了同一種可比的貨幣,即2005年的美元。他們的研究成果——《高增長經濟體何時增長放緩:國際例證與對中國的意義》,已經被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發表。
法國及其歐洲鄰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便遵循了這一法則。以法國為例,1973年是一個轉折年:這一年法國的人均GDP達到了16904美元。在此前的7年間,法國人均GDP的增長率達到了4.6%。此后7年間,增長率下跌到了2.2%,跌幅達2.4個百分點。美國的這一轉折出現在1968年,跌幅為2.5個百分點。
事實上,每個國家所走過的歷程幾乎是相同的:在重建期內,生產率的迅速提高帶來了繁榮與發展。但這樣的時期不可能持續存在。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國家依靠引進的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然而,一旦這些方法用盡,就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途徑。除了人均GDP達到16740美元這一門檻之外,三位經濟學家還提出了另一個概念:當一個國家的GDP與最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美國)比值超過57%的時候,這個國家就將在“技術邊界”徘徊。就目前情況看,中國雖然離這兩條標準還有一定的距離,尤其是中國的 GDP大約只相當于美國的19.7%(2007 年)。然而,如果中國繼續保持目前10% 的增長速度,那么中國的人均GDP將在2014年達到16740美元的界限。也就是說,再過3年中國就將步入危險區。巴里 艾肯格林預言:“中國經濟增長步伐將很快出現明顯的放慢”。
在巴里 艾肯格林看來,中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脆弱的地方,這使得中國將會比其他國家更難以跨越這一門檻。40個國家的發展歷程表明,一個國家如果其產業工人超過了勞動力總人口的20%,再加上國家的貨幣匯率過低,那么這個國家的轉型將更加艱難。巴里 艾肯格林表示,韓國當年“所依靠的就是出口加工型工業,而且其貨幣匯率一直很低”,結果到了上世紀 90年代,其出口大幅度下滑,并最終在1997年出現了經濟危機。
這份研究報告預計,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明顯放緩:在未來10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率將保持在6.1%至7%之間,而2021年至2030年間更將跌至5%至6. 2%之間。巴里 艾肯格林認為,“中國當局已經意識到經濟增長放緩將會出現”。看來,北京在制訂2011年至2015年的十二五規劃時,把經濟增長目標定在7%是可靠的。
中國把未來的熏點放在內需和服務上,而不再依靠工業和出口,此舉旨在打破那些對新興國家的詛咒。許多新興國家因為未能實現成功轉型而無法打破“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