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改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模式
2011-5-9 13: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過去5年間,江蘇在收了1.4萬億的稅的同時,退稅超過了7000億,其中4900多億是出口退稅。但在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如果不能加速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滿足于在“微笑曲線”的底部掙加工費,江蘇外貿很難保持持續的優勢和持久的競爭力。 5日,在省國稅局、商務廳舉辦的大型外貿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多位專家指出,江蘇作為外貿大省,改變長期以來以加工貿易為主導的業務結構,提高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和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出口迫在眉睫。
省商務廳廳長朱民說,江蘇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模式與投資結構有關。“十一五”期間,江蘇引進外商直接投資超過1100億美元,是改革開放以來引進外資總量的1/3,這說明,江蘇的投資環境是有吸引力的。但時過境遷,隨著低成本勞動力優勢的消失、資源和環境壓力的加大,江蘇外貿的發展模式不變不行了。
省國稅局黨組書記、局長范堅在深入調查后發現,江蘇“一手買、一手賣”的加工貿易占比仍在60%以上,而浙江、廣東近年已經壓縮至30%左右。江蘇有一家大型外貿集團,幾年來累計交稅不超過兩個億,但出口退稅額達到18個億。“這好像有點匪夷所思,但不奇怪,外貿企業是出口的終端環節,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流通的每個環節上,增值稅和所得稅都累加下來,到出口環節實現退稅。外貿企業等于在替別人收錢,再說,全球性的反補貼、反傾銷調查風起云涌,所以這種贏利模式不可持續。”
昨天參加座談的一位外貿企業負責人說,曾幾何時,我們的外貿企業以為國家多出口創匯為榮,誘發了一些產業的過熱投資。以輪胎業為例,10年前,中國排名前10強的輪胎企業,沒有一家突破1億美元的年出口額,但是這些年產能急速擴張,現在前10名的輪胎企業,年出口額都在1億美元之上。然而,“塊頭大”并不代表質量高。現在,國際輪胎巨頭都把中國看成了他們的金礦,競相讓中國工廠定牌加工。因為,同樣規格的一條輪胎在美國加工成本是50美元,在中國用同樣的設備、同樣的技術加工完再出口到美國成本只要30美元。而隨著巨大的產能釋放,中國輪胎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戰愈演愈烈。許多企業的當家人感嘆,在市場看似“上升”的過程中,企業自己其實在“上吊”。
許多企業負責人坦言,傳統的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結構形成了強大的路徑依賴,加之過剩產能的持續發酵,主要靠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在扶持和消化。過去5年間,江蘇每年的出口退稅量近千億元,在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后,在內需戰略必須直面的當下,依賴退稅補貼政策的路徑只會越走越窄。“許多扶持政策都是特定階段的產物,但這樣的政策能支持多久呢?我們不能做溫水煮青蛙里的青蛙。”一位外貿企業代表昨天說。
隨著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早就不缺外匯。因而,必須采取果斷措施,調節外貿出口的過快增長,尋求構建新的貿易平衡框架。省銀監局局長于學軍認為,長期的外貿順差導致的凈出口持續增長,一度曾是中國經濟高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但對外部世界的過度依賴,外匯儲備過度堆積,有可能加劇國內通脹壓力;而外匯儲備本身投資渠道窄,外匯資產的損失十分驚人。在歷史性的順差和外匯儲備累積過程中,我們付出的環境、資源包括財政補貼和出口退稅的綜合代價是十分高昂的。因此,從減少貿易摩擦、保衛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來看,也必須下大力氣調整外貿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