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四川綿陽:災后交通建設全面完成

2011-5-9 7: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發生在 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和次生災害唐家山堰塞湖及“7.20”、“9.24”等特大洪澇災害造成四川省綿陽市境內道路、橋梁交通基礎設施嚴重損毀。損毀公路6563公里,占綿陽全市公路總里程的56.9%,其中損毀國省干線498公里,占全市國省干線總里程的52.2%,損毀橋梁1503座,客運站點92個,水運碼頭44個,造成48個鄉鎮,1111個村交通完全中斷。“5.12”特大地震給綿陽交通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20億元。     
  2011年4月, 在震后三周年來臨之際,中國商報記者“重返災區、感受巨變”奔赴四川綿陽市,深切體驗了災后綿陽交通建設的巨大變化和交通建設跨越式的發展歷程。        
  災后規劃887億元     
  打造西部區域交通樞紐網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綿陽,是連接陜、甘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是成都經濟圈的重要支撐,是成渝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九寨溝旅游環線的主要節點。     
  歷史上,綿陽歷來為州郡治所,是成都平原的北部屏障和要沖,陰平道、米倉道、金牛道等著名古蜀道均經過綿陽。秦漢時期,綿陽被譽為“蜀道咽喉”、“劍門鎖鑰”,為兵家必爭之地。隋唐以后,綿陽逐漸成為“舟車輻輳,商賈云集”的“川西北第一重鎮”。     
  新中國成立后,綿陽更是川西北地區重要的人流物流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從北方至成都的人流物流必經綿陽,成都到遂寧、南充、廣元的人流物流在綿陽中轉,這些都構成了綿陽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基礎。     
  然而,近年來,隨著周邊遂寧、南充、達州等城市交通體系的迅速發展,綿陽交通發展總量不足、通道不暢、結構和布局不優等問題日益凸顯,其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已受到嚴峻挑戰。     
  相關資料顯示,地震前,綿陽全市交通總量不足,路網規模小、密度低。鐵路和高速公路的運營里程僅分別為143公里和112公里,人均占有2.6厘米和2.3厘米,不到一個煙頭的長度。     
  同時通道不暢、功能不完善,鐵路、高速公路進出通道少,缺乏大能力、快速進出通道;綿陽城區主樞紐的客貨功能還不健全,沒有形成集中的物流中心,各種運輸方式互補性差,缺乏有效銜接。交通結構和布局也不合理,市內鐵路和高速公路僅通過市區和江油部分區域,其他縣均無鐵路和高速公路。     
  “地震及次生災害對綿陽交通和基礎設施也破壞嚴重,如不及時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綿陽則將面臨邊緣化的危險!”綿陽方面如是認為。     
  “上述交通不發達局面已經嚴重制約綿陽的經濟發展和綿陽科技城的建設,為盡快改變這一局面,同時推進公路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我局2008年5月17日啟動了交通重建實施規劃編制工作,結合全市路網布局和交通基礎設施的受損情況,編制了《5.12特大地震災后交通公路、水路重建規劃》。”綿陽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董曉彬告訴記者。     
  據了解,2008年“5.12”地震災害發生后的抗震救災期間,綿陽市交通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在綿陽市委市政府的堅強帶領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累計搶通國省干線公路及主要縣鄉公路1215公里,農村公路4403公里,保證了因地震震毀斷道的48個鄉、1111個村公路的暢通。搶通橋梁39座,恢復安保設施32000延米,恢復航道碼頭20個,城區客運恢復率和水路運輸恢復率達到100%。同時緊急啟動應急運力調配預案,累計征調客運車輛5021臺次,運輸災民、救援人員13.167萬人次,調派貨運車輛14177臺次,運輸救援物資6.768萬噸,為一線搶險救災提供了充足的運輸保障。     
  “當前,無論是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還是擴大內需;無論是大力支持災后重建,還是推進綿陽科技城建設,這諸多利好的因素都為綿陽加快交通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董曉彬如是說。     
  為貫徹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積極配合全省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2009年,在災后一周年之際,綿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將     
  綿陽打造成“川西北綜合交通樞紐”的這一構想。     
  綿陽方面認為,從盆地到高地,綜合交通樞紐無疑是實現這種跨越的“撐竿” ,因為區域的競爭,核心是樞紐之爭,誰搶先形成樞紐,誰就搶占了先機,就能夠整合更多的發展資源,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形成優勢相對突出的經濟高地。  
     
   “我市位于盆地周邊,打造川西北綜合交通樞紐的構想,具有極強的戰略性和前瞻性,對于我市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董曉彬表示。     
  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綿陽提出了2009-2020構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的總體布局:依托鐵路、高速公路(含快速通道)、機場和城市公共交通,完善綿陽城區主樞紐功能,實現主樞紐的鐵路公路航空和城市公交聯運;形成以綿陽為中心的內連外接的一體化區域性綜合交通體系;依托省、市列入規劃建設的鐵路、高速公路(含快速通道)、省干線公路搭建三臺、江油兩個次級交通樞紐;連接安縣、北川、梓潼、鹽亭和平武5個節點城市,形成三臺、江油、安縣、北川和梓潼半小時經濟圈。整個規劃建設匡算投資額約為887.08億元。     
  綿陽市市長曾萬明也指出,抓住這些機遇,就有可能大大提前綿陽的發展進程;而錯過這些機遇或者說沒充分發揮好這些機遇,則將會成為一個愧對530萬綿陽人民及那些在地震中遇難同胞的歷史性遺憾!他要求全市所有的交通規劃和建設都要樹立樞紐意識,圍繞產業集聚、工業強市、百萬人口大城市建設來布局,并強化與周邊市州和其他地區交通的銜接,主動打通出入大通道,從規劃上增強其區域性、互動性和開放性。       
   加快推進樞紐建設    
   災后交通建設基本完成     
  2009年,在“規劃十二年,集中在前五年,關鍵在今明兩年”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綿陽從城市到農村交通建設氣勢如虹。綿陽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董曉彬告訴記者,截止到2009年底,綿陽已有1182個項目共7610.44公里納入《汶川地震災后公路恢復重建規劃》,其中,高速公路項目1個(77.94公里),國省干線公路和重要經濟干線公路19個(1028.5公里),農村公路1067個(6504公里),總投資142.4億元。2009年5月,列入災后重建的國省干線公路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列入災后重建的農村公路項目已開工936個共5317.17公里,完成654個共2571.07公里。    
   然而,僅此是遠遠不夠的。如何依托和用好交通樞紐,大力發展“通道經濟”,進而努力實現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成為擺在綿陽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綿陽提出,結合樞紐建設,將進一步抓好具有較好產業發展基礎的涪江、安昌江的流域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把通道經濟與區域經濟有機結合,在全市范圍內重點抓好綿(陽)—江(油)—平(武)產業帶、綿(陽)—安(縣)—北(川)產業帶、綿(陽)—三(臺)與綿(陽)—鹽(亭)產業帶、綿(陽)—梓(潼)產業帶這四大產業帶的建設,并依托交通樞紐建設,主動融入成都經濟圈和成渝經濟區,推動成德綿產業帶的發展。     
  同時,綿陽還將結合樞紐的建設,加快構建綿陽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沿江經濟、通道經濟,千方百計匯集各類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快建設區域性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商貿中心和金融中心。特別是依托交通樞紐建設綜合性物流園區和規模化專業市場,大力發展倉儲業、物流業和為工業服務配套的要素產業,以“交通走廊”繁榮“通道經濟”。     
  此外,在對外開放中,綿陽將通過與成都、重慶、西安、昆明、貴陽等地的半小時、1.5小時、2小時“交通圈”,以及與國內省會城市和主要經濟發達城市1—3小時“航空經濟圈”,積極引進國內外資本和承接產業轉移,以大交通促大開放。     
  “隨著區域經濟合作的進一步加強,產業轉移承接力度的加大,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快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也成為綿陽經濟社會快     
  速發展,特別是工業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和有力支撐”,這已成為綿陽全市上下的共識。     
  據了解,截止到2010年底,災后規劃的全市1182個交通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全部開工,開工率達100%,已完工項目1071個,完工率達91%,累計完成投資1285503.83萬元。     
  規劃的國省干線與重要經濟干線災后19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其中已完工12個;總投資57.73億元,已完成投資46.18億元,占總投資的80%。     
  規劃的農村公路災后重建1067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其中已完工989個;總投資50.151362億元,已完成投資51.388億元,占總投資的102%。建設規模6504公里,已完成路基工程6002.12公里、完成路面工程5945.92公里。    
   規劃的客運站點95個項目已完成88個,其中完縣級客運站7個,農村客運站81個,累計完成投資5588.1萬元。汽車客運總站項目一區主站房已完成總工程量的 30 %,完成投資500萬,占總投資1500萬的33%。     
  截止到2010年底,綿陽市“十一五”期間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07億元,為規劃目標50億元的414%,超過建市以來的投資總和。全市新增公路里程(含村道)9399.12公里,綠化里程為7805公里。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15494.07公里,公路密度從每百平方公里31.09公里提高到每百平方公里76.52公里,大大高于全省每百平方公里39.05公里和全國每百平方公里38.86公里的平均水平。     
  “十一五這五年特別是震后兩年多來,綿陽市道路運輸行業迅速發展壯大,全市道路運輸從業人員已達到7.3萬人,營運客貨車輛達到35718臺,客貨運輸量占綜合運輸總量的比例不斷提升,完成客運量40199萬人,客運周轉量1753997萬人公里,貨運量16265萬噸,貨運周轉量1050809萬噸公里,被交通運輸部列入全國98個二類主樞紐之一。”董曉彬進一步介紹說。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綿陽全市交通運輸系統共獲得市級以上獎勵120余項,其中省以上獎勵40余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獲得交通部、全國交通系統創文明行業先進單位(四川省惟一),2007年獲得全省農田基本建設“李冰杯”交通項目一等獎,2008年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抗震救災英雄集體稱號”。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