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推動現代物流業又好又快發展 促進經濟轉型
2011-5-6 13:2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二五”時期,是江蘇加快推進“兩個率先”的關鍵期,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期。全省“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服務經濟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生產性服務業是服務經濟的主要內容之一,現代物流業又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覆蓋面寬、關聯度大的重要產業,物流業特別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直接影響一個地區產業體系的構建、產業層次的提升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互動并進是方向性、戰略性選擇,發展現代物流業對江蘇省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推動現代物流業又好又快發展對全省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意義重大。我們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推進“兩個率先”、實施“八項工程”的總體要求,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為“十二五”期間全省現代物流業科學發展、創新發展、率先發展、超常發展作出積極努力和新貢獻。
今天,江蘇省物流工作會議召開.這是事關經濟轉型、產業發展大局的重要專題會議,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會議將安排當前和年度工作,還將對前后兩個5年全省物流業發展進行回顧總結和研究部署。
回顧十一五
物流業實現超常發展
過去五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江蘇省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著力培育競爭發展新優勢,物流業伴隨著經濟持續增長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超常發展。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運行效率明顯提高。201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和物流業增加值達到11.6萬億元和2660億元,與2005年相比雙雙實現總量翻番;物流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占第三產業增加值15.9%;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3個百分點,比2005年下降2.3個百分點,相當于新增社會經濟效益900多億元。
骨干企業快速成長,集聚效應開始顯現。2010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物流企業達132家,比上年增加27家。136家省級重點物流企業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利稅、利潤、上繳稅金分別同比增長27.5%、11.8%、7%、45.7%。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基地發展迅速,包括綜合性物流基地、臨港物流基地、商貿物流基地、保稅物流基地等,這些基地輻射范圍廣、集聚效應強,為產業和物流業互動發展搭建了不可或缺的載體平臺。
區域物流各具特色,外向水平得到提升。蘇錫常依托外向優勢,在為產業集聚區及專業商品交易市場服務,著力發展專業物流和國際物流;南京依托長江港口和國際機場、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和裝備制造業,多樣化的物流業態競相發展;南通加快發展江(微博)海河聯運和重大裝備制造業產業優勢、現代家紡業等特色產業物流;連云港利用亞歐大陸橋快捷、廉價及海鐵聯運的優勢,大力發展陸橋運輸;徐州改造提升傳統物流,大力發展汽車、工程機械等專業化物流,牢固確立了淮海經濟區區域性物流集散中心的地位。
運作模式推陳出新,服務效能得到強化。物流企業注重走創新發展之路,借助資源稟賦,發揮差別優勢,實現物流業與商貿業雙向對接構建商貿物流、與金融業互動并進發展金融物流、與地產業相互融合形成做強物流,尤其是推動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廣泛應用,發展智能物流和新型業態,顯現出良好發展前景。重點物流企業根據市場變化和客戶需要,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不斷開發增值業務,業務領域得到拓展,服務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裝備技術加快更新。“十一五”期間,江蘇省加快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運輸吞吐能力顯著提升。同時,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物流業整體水平取得新突破、新進展,條碼、智能標簽、無線射頻識別、自動揀選等先進適用的物流技術得到推廣應用,一批智能物流企業對產業發展發揮越來越強的引領作用。
“十一五”期間,國家和江蘇省高度重視現代物流業發展,國務院頒布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江蘇省也隨之出臺《江蘇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在促進本省物流業振興的同時,積極推動長三角區域物流聯動發展,實現物流資源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在建立工作機制、推動政策落實、打造服務平臺等方面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工作特色。具體做法可概括為“1234”:
建立一個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物流業是一個復合型的產業,需要多個部門聯手協同推進。2005年,按照省政府要求,由原省經貿委牽頭成立由17個省級部門組成的全省現代物流工作聯席會議,有效整合行政資源,在規劃編制、政策制定、項目扶持、評價認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共同推動物流業加快發展的整體合力。
突出兩個重點,提升發展水平。一是堅持規劃引領。登高望遠、圍繞大局,明確產業發展方向、階段主要目標、具體推進措施,按照科學發展理念和產業轉型要求發展現代物流業。二是堅持面向企業。制定《江蘇省重點物流基地和重點物流企業認定辦法》和《江蘇省物流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評定管理暫行辦法》,認定了55家省級重點物流基地、136家省級重點物流企業、7家省物流示范基地和10家省物流示范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引導、推動其快速成長。目前,這些基地和企業基本具備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和多功能、綜合性、一體化物流服務能力,已成為全省物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建立三類制度,打牢工作基礎。一是物流統計制度。會同省統計局、省現代物流協會制定《江蘇省物流統計報表制度》,并于2006年在全國率先組織實施,及時掌握了全省物流業運行情況,為科學決策和更有針對性地推動產業發展提供可靠依據。二是物流企業聯系交流制度。針對物流業發展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組織專題調研,協調解決企業關心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三是物流企業省級技術中心認定制度。制定《江蘇省物流企業技術中心認定辦法》,科學設置32項指標,建立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推動物流企業轉型升級。
構建四大平臺,優化發展環境。一是政策扶持平臺。先后出臺了《江蘇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加快江蘇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政策文件,在財稅、土地、價格、通關、人才等方面給予扶持,推動重點物流基地和企業加快發展。二是供需對接平臺。先后四次組織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對接,近百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促進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三是區域聯動平臺。適應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求,與上海、浙江建立長三角地區物流聯動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有效促進區域物流業聯動發展。四是物流業發展成果展示交流平臺。2007年至2010年,省經信委會同省商務廳和蘇州市成功舉辦四屆“中國國際物流科技博覽會”,為物流業界交流和國際合作搭建良好平臺。
部署十二五
著力構建現代物流體系
“十二五”時期,江蘇省物流業面臨難得發展機遇:省委省政府大力發展服務經濟的大政方針進一步確立、全社會對現代物流業重要性的共識進一步形成、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以信息技術提升物流業現代化水平的做法和經驗進一步成熟、物流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等。同時,物流業的發展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有的來自于產業外部的不確定因素,有的則是產業發展進程中的內在問題和深層次矛盾。總體上看,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江蘇省現代物流業尚處初級發展階段,企業物流仍是全社會物流活動的主要形式,大范圍、根本性改變企業自我服務為主的運作模式,發展專業化物流、第三方物流,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物流任重而道遠。要善于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科學謀劃全省物流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著力構建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物流體系。
“十二五”物流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基本方針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堅持信息化、社會化、專業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發展方向,強化科技支撐和資源整合,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著力降低物流成本、優化物流服務和提高物流效率,推動現代物流業在又好又快軌道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全省創新發展、內生增長、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提供物流體系支撐。
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和主要目標是:加快構建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物流綜合效率明顯提高,集聚帶動作用明顯增加。物流品牌企業明顯增加,專業化第三方物流發展實現新的突破,物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江蘇省物流業要圍繞轉型升級總體要求,改變傳統發展運作模式,加快技術、管理、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提高物流效率效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物流服務。為此,要著力做好9項重點工作:
狠抓規劃落實,實現階段目標。圍繞《江蘇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和《江蘇省“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要求,抓緊制定“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實施細則,按年度分解落實目標任務,推動服務業提速計劃的有效實施和服務經濟為主產業體系的加快構建。
提高專業水平,促進聯動發展。積極倡導供應鏈服務理念,鼓勵制造和商貿企業分離物流職能,整合外包物流業務,實現企業物流社會化和專業化,促進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總結推廣一批實施物流一體化運作方式的典型案例。搭建物流業與其他產業聯動發展平臺,支持物流企業與工業企業、商貿流通企業、金融企業的戰略合作,繼續會同有關部門,通過舉辦物流業與制造業供需洽談會、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銀企合作洽談會、物流科技博覽會等多種形式,促進物流業與相關產業互動與融合。
發展智能物流,提升產業層次。現代物流是實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的統一,電子商務條件下的物流是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系統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結合。“十二五”期間,要充分發揮“江蘇省物流公共服務平臺”的作用,促進物聯網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推廣新技術、新裝備,引領物流業向高端攀升。加強省級物流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重視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應用和行業標準的制訂推廣,提高重點物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更多創新型物流企業。
強化基地功能,推進集聚發展。圍繞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出口加工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商貿流通專業市場等產業集聚區和交通樞紐節點,繼續推進省級重點物流基地(園區)和省級物流示范基地(園區)等載體建設。對省級示范物流基地和重點物流基地,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各地和企業根據貨運中轉、商品配送及生產需要,進一步完善中轉聯運、配送中心等設施建設。通過整合優化、功能提升,充分發揮其整體效能和集聚帶動作用,促進供應鏈相關環節在物流基地(園區)實現銜接和集聚,確立江蘇省在長三角、全國乃至國際物流供應鏈中的重要節點地位。
培育優強企業,打造知名品牌。鼓勵物流企業通過兼并聯合、資產重組,壯大企業規模與實力。著力扶持一批競爭力強、行業影響大的物流企業集團。發展壯大一批第三方物流企業,扶持引導中小物流企業健康發展。發揮省級重點物流企業和省級物流示范企業引領帶動作用,選擇其中一流企業予以重點扶持,打造江蘇物流知名品牌,強化其在全國乃至國際物流體系中的信譽度和影響力。
開展國際合作,推動外向發展。充分發揮江蘇省外向型經濟發達、物流保稅功能完備、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數量較多等優勢,加快發展適應國際貨物中轉、采購、配送、轉口貿易業務要求的國際物流。鼓勵省內物流企業與國外物流企業合資、合作,學習國際先進物流管理方法、運作模式和技術裝備,提高江蘇省物流業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建立溝通國內外的物流網絡體系,加快物流服務“走出去”步伐,推動江蘇省物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物流服務市場競爭,增加貨物貿易中的物流服務比重。積極承辦第五屆中國物流科技博覽會,增進國際合作交流。
深化區域協同,密切城鄉聯系。針對省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和產業特色,著力構建與區域內產業配套的物流保障體系。積極推進包括長三角區域在內的區域協同合作,引導物流資源跨區域整合,共同培育統一開放、通暢高效的現代物流市場體系。加快建設農村物流體系,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冷鏈物流和農資、農機、日用工業品配送下鄉服務方式,暢通城鄉“雙向物流”渠道,推動城鄉物流協調發展。
倡導綠色理念,發展低碳物流。引導、支持物流企業選用節能環保車輛和設施,減少運輸車輛尾氣排放和物流資源閑置浪費。積極推廣甩掛運輸和多式聯運等運輸方式,提高車輛運行效率。建立和完善應急物流體系,提高應對自然災害、重大疫情等突發事件的能力。開展回收物流、逆向物流,優化廢棄物、返退貨的收集、運輸和最終處置方法,構建低環境負擔的循環物流系統。
改善行政服務,營造優良環境。積極發揮省現代物流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加強部門協作配合,在政策制定、項目扶持、考核評價等方面形成整體合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資金、土地、稅收、融資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促進措施,營造有利于物流業更好更快發展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省重點物流基地和企業、省物流示范基地和企業認定辦法,做好物流統計分析和標準化工作。加強與行業協會的聯系,調動方方面面積極因素共同推動物流業發展。發揮江蘇省科教資源相對集中的優勢,支持重點院校物流相關學科和產學研基地建設,多管齊下,加大物流人才的培養力度。